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陌上风吹不识君 > 第9章 玉鞍墨韵遇青衿

第9章 玉鞍墨韵遇青衿

第9章 玉鞍墨韵遇青衿 (第2/2页)

我低头看自己抄在废纸背面的笔记,突然感到一阵服气,这等学识绝非仅凭家世就能得来。
  
  午后的书法课上,李老先生让我们临摹《兰亭序》。我屏住呼吸写下“永和九年”,手腕的冻疮隐隐作痛,墨色在糙纸上晕得有些散。
  
  而王骞舟挥毫泼墨,笔锋流转间,那“之”字竟有几分王羲之的风骨,墨色浓淡相宜,纸页上还泛着淡淡的光泽。
  
  李老先生捋着胡须赞叹:“喻之这字,已有晋人风度,难怪你父亲说你七岁便能临帖。”
  
  我望着他案上那方莹润的端砚,再看看自己磨秃的笔尖,不得不承认,他的书法功底确实远在我之上,这种差距让我心生敬佩,而非怨怼。
  
  他并不像李子玉他们那般骄横,见我盯着他的字看,还笑着递过宣纸:“晏兄若不嫌弃,可用我的纸写。这是宣城贡纸,吸墨性好。”他的声音温和,眼神里没有半分轻慢。
  
  我连忙摆手:“多谢王兄好意,只是在下习惯用糙纸了。”他也不勉强,反而指着我的字说:“晏兄的字虽用糙纸,却笔力扎实,尤其这‘之’字的捺画,颇有骨力。”
  
  这话让我心头一暖,忍不住问:“王兄自幼临帖,可知如何让笔画更显灵动?”
  
  他思索片刻道:“我父亲教我‘屋漏痕’之法,说笔画当如雨水沿墙而下,自然天成。晏兄可试试悬腕书写,或许能有进益。”说着便拿起笔示范,“你看,腕要虚悬,肘要抬起,运笔需用腕力而非指力……”他讲解得条理清晰,连细微的运笔技巧都毫无保留,这般见识与气度,让我由衷佩服。
  
  夜里在柴房温书,我把王骞舟说的“屋漏痕”在心里默摹,又翻开先生赠的文集。
  
  油灯下,娘缝补衣裳的线穿过布面,我突然懂了先生说的“学无止境”——先前以为自己在瓦子巷的苦读已是极致,却不知这世上还有人在更优渥的环境里,付出着同样甚至更多的努力。后来才知,王骞舟每日寅时便在书房临摹,睡前还要抄一本名作,这等勤勉,比我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在墙上“怀之”二字旁,又刻下“喻之”二字,这不是嫉妒,而是看清了学问的广阔,对他的学识与勤勉生出的真心服气。
  
  大考的荣耀只是书院的方寸之地,而真正的学问,是要在人外之人、天外之天的映照下,继续磨墨、继续提笔。
  
  几日后的经义课上,李老先生提问“晋室南迁后,如何存续文脉”,王骞舟答道:“当以典籍为根,教化为本,需广建藏书楼,延请鸿儒讲学。”
  
  我起身补充:“典籍需传抄广布,教化当及于寒门,如此文脉方能不绝。”
  
  先生赞许点头:“怀之此言有理,喻之你当记下,学问不止于书斋,更在天下。”
  
  王骞舟深深看了我一眼,拱手道:“晏兄所言极是,是我局限了。”他坦然接受见解的态度,更让我敬佩其治学的谦逊。
  
  放学时,他主动与我同行:“晏兄明日可愿与我一同去书肆?我听闻城西新开了家抄书局,有不少孤本。”
  
  我心里一动,却有些犹豫:“我还要去说书老丈处抄书换钱。”
  
  他笑道:“无妨,我可帮你抄几篇,咱们速去速回。”
  
  夕阳下,我们并肩走出书院,他的长衫与我的补丁衫形成鲜明对比,却因谈论着《诗经》的字句而显得格外和谐。
  
  这王骞舟的出现,不管是家世还是学识都在我上层,虽然会有点自惭形秽,因学识而生的敬佩之意,无关寒门与士族。
  
  难得难忘!
  
  汝能成为君子之交呢?
  
  求之不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