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不坑穷人
第21章 不坑穷人 (第1/2页)胡掌柜不疑有他,拿了一块切好的小红糖块放进嘴里。
舌尖上炸开的浓厚纯正的甜味,让他立即愣住了:“这是——糖?”
江暖笑着点了点头:“是!”
“有多少,我都要了!”
“目前为止,只做出来到不到两千斤。同山茶油一样,天下独一份的东西。不过,价格要贵些,二两银一斤!”
“成交!”
江暖细数了红糖的好处,以及它广泛的功用后,胡掌柜就更欢喜了。
江暖又道:“这东西哪都好,只是不耐热,温度高了就容易化开,所以切勿放在阳光下暴晒。”
胡掌柜表示记下了。听说这红糖的原料就是外头随处可见,不太招人待见的甘蔗时。
胡掌柜更是心服口服:“哎呀呀,真不知你这脑子究竟是怎么长的。当真是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这一批糖总共出了一千八百斤,得银三千六百两。连同这一次的山茶油五千二百两,共得银八千八百两。
至此,不算她和白泽之前挖到的宝贝,她手里存银已经有了一万四千多两。
搁在这乡下,妥妥的富婆,不过这远远不够。
红糖研制出来了,白糖也紧随其后。
白糖因其洁白如雪的质地,又唤作霜糖,相比红糖更受市场欢迎。
对于白糖,江暖直接采取了限量销售模式。每出一千斤红糖,才会搭配着出一百斤白糖。
出给胡掌柜的价格是五两银子一斤。江暖敢打包票,他们把这东西运到京城,价格上起码会翻上5-10倍。
对标的就是大景朝顶级的权贵及富人,反正绝不坑穷人。
江暖自己赚钱,也没落下了族人。
自己收购甘蔗的同时,也鼓励村中的叔伯们结伴去邻县甚至南边更远的地方收购甘蔗。
她这里的甘蔗收购价是一文钱两斤,价格绝对不低。
他们去到外面,收一文三斤四斤再运回来卖给她绝对有得赚。
赶在过年前回来,绝对能赚上一笔丰厚的银钱,过个肥年。
并且交待他们,不拘甘蔗的颜色,黑皮还是青皮,但凡是甘蔗她都收。
考虑到许多人家根本拿不出那么多本钱,江暖又主动出借银钱,只要他们写个押条就可以。
江氏的族人们都不笨,也听劝。
当下就三五人凑一组,去江暖处借了银钱,收拾收拾东西往各处去了。
江暖都把路给他们铺明白了,他们再不上道,就活该受穷一世。
江暖之所以这么大手笔,是因为她深知,糖这种生意很可能就是今、明两年的买卖。
自古以来盐铁和糖就是国家战略物资,归属官营。
在大景朝,盐铁、已经尽归国家掌控。
她的糖刚刚出来,市场占有量不大,朝廷还没反应过来。
等朝廷反应过来,很可能她这么自由制糖卖糖的日子也就到头了。
趁着现在官方还没找上她,当然是有多少搞多少。
为了提高产能,江暖又找来了先前的石匠,许以重金,让他用最快的速度再给她弄几副甘蔗石碾子出来。
与此同时,胡家商行以最快的速度把糖运到了京城,一经上市就立即引起了轰动。
京城的豪商权贵们一时间趋之若鹜,皆以能买到糖为荣,甚至茶余饭后谈论的也都是这种刚出来的糖。
当然,也有那脑子活的,旁敲侧击的打听这些糖的来历。
奈何胡家人嘴紧,无论怎么打听,也只是知道这些糖同山茶油一样,都是打南边来的,其他的一概不知。
十一月底,油坊的茶籽已全部榨完,伙计们都闲了下来。
江暖就把人全部调来了制糖坊。
此时,新的石碾子也打好了。
有了这些生力军的加入,加上工人伙计们的制糖手艺越发的精进成熟,制糖的效率相较原先提高了好几倍。
胡掌柜也由从前的十天跑一次江家村,变成了五天跑一次。
而且每次来提货,除了大把银票外,还会带上一份厚厚的伴手礼。
好酒、适合小姑娘穿的颜色鲜艳的绸缎、成扇的猪肉、鸡、鱼、蛋等,可谓十分用心。
如今,江暖就是他胡某人最大的贵人。
因为江暖的山茶油和糖,使得胡家商行的盈利节节攀升。
不仅如此,还借由这两样东西在京城中交好了不少的权贵。
因为此事,家主几次来信对他大力褒奖,直言过了年就让他担任这永州府十三家商行的主事。
他估摸着到年底,自己的分红起码能翻上好几番。
这样儿的贵人财神爷,他能不供着吗?
时间进入腊月,外出收甘蔗的族人们也都陆陆续续的回来了。
大船大船的的甘蔗经由水路运到江家村,一时间整个整个制糖坊那是蔗满为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