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三道防线——昌乐幸存者基地
第十九章:三道防线——昌乐幸存者基地 (第1/2页)车队穿过坊子区界碑后,昌乐基地的轮廓在暮色中逐渐清晰。远远望去,一道银灰色的巨墙横亘在平原上,军工级合金板材榫卯拼接的墙面上,每隔15米就立着一座钢结构瞭望塔——塔高8米,顶端围着半人高的防护栏,值守士兵正握着夜视望远镜扫视旷野,探照灯的光柱随着他们的动作在地面划出扇形轨迹。墙基处斑驳的砖石痕迹还在,那是原昌乐武装部旧围墙的遗存,如今被新的防御体系包裹,像一位披挂铠甲的老兵。
三道防线与瞭望塔阵
第一道防线距高墙两公里,脉冲电子围栏的高压线缆在暮色中嗡鸣,围栏内侧每隔50米就有一座混凝土掩体,QJG-02式高射机枪架在掩体中央,能有效撕碎集群丧尸。掩体旁立着8米高的钢结构瞭望塔,塔内士兵握着通讯器,不时向指挥部汇报旷野动态:“东向三公里无异常,红外报警系统正常。”守在这里的士兵穿着荒漠迷彩,半跪在掩体后,手指搭在扳机护圈上,目光警惕地盯着远方。
第二道防线推进至高墙一公里处,菱形拒马与合金钢板掩体交错分布,89式重机枪架在掩体上,旁边堆着成箱的穿甲***。这里的瞭望塔是混凝土基座,高6米,塔上士兵配备热成像仪,能穿透夜色捕捉移动目标。士兵们呈战术分散队形,有人检查火箭筒装填状态,有人擦拭枪管,掩体上白漆画的丧尸靶标已布满弹孔,侧面还留着原武装部靶场的白色石灰线。
第三道防线紧贴高墙,墙顶每隔30米就有一座自动榴弹发射器,炮口斜指天空构成交叉火力网。墙根处的红旗-7防空导弹发射架被防潮布覆盖,旁边的瞭望塔与高墙相连,士兵站在塔内,一边记录设备巡检表,一边通过对讲机与其他塔台确认联络:“西北塔台收到,设备正常。”这里的官兵站姿挺拔,钢盔下的眼神沉稳,每小时一次的设备检查从不懈怠——这是基地最后的屏障。
隐秘的逃生通道
高墙设有四座备用逃生门,均采用防爆密闭门设计:西北门藏在侧柏林里,8mm厚的门扇需两名士兵同时输入密码开启;东南门伪装成维修通道,门底自动密封刀能切断丧尸体液渗透;东北和西南门连地下通道,门楣爆破膜片可在超压时泄压。每个门岗配三名士兵,两人持枪警戒,一人监控电子系统,西南门入口处“昌乐县人民武装部”的旧木牌仍在,被当作历史纪念保留。
墙内的双重世界
穿过主入口防爆门,1000多亩的基地划分成清晰的功能区:东侧军事区里,三座简易机堡停着歼-10C战机,停机坪铺着热塑性地垫,地勤人员正给战机挂载弹药,机堡旁还留着原武装部直升机停机坪的圆形标记。
中部科研与生产区,米白色科研楼灯火通明,顶楼玻璃幕墙后可见病毒培养箱的绿灯;隔壁军工厂传来机床轰鸣,工人穿蓝色工装组装机枪零件,车间顶的太阳能光伏板提供电力——这里原是武装部维修车间,墙上还挂着“军民融合”的旧标语。广场上晾晒着新生产的防毒面具,消毒水味与机器声交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