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烟火岁月 > 第八章 卷烟情缘

第八章 卷烟情缘

第八章 卷烟情缘 (第1/2页)

林秋水出生那年,月光县林家庄公社的冬天格外冷。北风卷着雪粒,抽打着村口那几间低矮的石头房,像在鞭笞一个沉睡的梦。那时,没人会想到,那个每天踩着泥泞小路、夹着公文包匆匆赶往修造站的瘦高男人,日后会成为撑起整个乡镇经济的脊梁。
  
  他是林秋水的父亲,林承贤。
  
  林承贤只上过几年私塾,十三岁就当上了村会计。在那个连识字都算本事的年代,一个孩子能拨算盘、记账目、管得清村里的账,已是“神童”般的存在。村里老人常说:“老林家这小子,眼神亮,心眼活,将来必成大器。”
  
  可林承贤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他只是比别人更早地明白了两件事:一是数字不会骗人,二是人要靠双手吃饭。
  
  七十年代初,修造站还只是几间漏风的石头屋,院子里长满荒草,雨天泥泞得连鞋都拔不出来。一台旧车床,一张破工作台,便是全部家当。可就在这样的地方,林承贤一干就是十年。他白天跑业务、修农机,晚上趴在煤油灯下画图纸、算成本,常常熬到后半夜,眼睛熬得通红,手指冻得裂口流血。
  
  “你这是何苦?”邻居王婶常站在院门口劝他,“城里那么多好单位,凭你的本事,哪不能去?偏要在这穷地方耗着。”
  
  林承贤只是笑笑,不说话。他知道,自己不是在“耗”,而是在“种”,种一棵树,一棵能荫蔽整个公社的树。
  
  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来。林承贤敏锐地嗅到了风向。他开始四处奔走,联系县里、跑银行、找技术员,把修造站一步步扩建成农机厂、化肥厂、麻纺厂、陶管厂……短短几年,竟发展成拥有十几家企业的乡镇企业集团。公社书记拍着他的肩膀说:“老林啊,你这是把荒地开成了良田!”
  
  可林秋水知道,这“良田”是父亲用命换来的。
  
  他记得那些夜晚,父亲披着旧棉袄在院子里来回踱步,嘴里叼着旱烟,烟头一明一灭,像一颗不肯安睡的心。他也记得那个寒冬,父亲为解决化肥厂设备问题,整整一天泡在车间,回来时头发结霜,脸冻得发紫,却笑着说:“机器修好了,春耕不误事。”
  
  父亲抽烟,抽得讲究,也抽得深情。
  
  他独处时,最爱抽旱烟。一张白纸,一小撮烟丝,卷得紧实利落,点燃后深吸一口,烟雾缓缓升腾,缭绕在他眉宇之间。他坐在老槐树下,面前摊着图纸,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偶尔停下来,吧嗒几口烟,眉头微蹙,仿佛在烟雾中寻找答案。
  
  林秋水小时候最爱看父亲卷烟。那动作行云流水,像一场无声的仪式。他常问:“爹,您为啥总抽烟?”
  
  父亲笑着摸摸他的头:“抽烟能提神。爹要动脑子,不动烟,脑子不动。”
  
  他用的烟袋锅,是爷爷传下来的,清朝末年的物件,铜身玉嘴,烟竿油亮。烟袋上雕着松鹤延年,红缨随风轻摆,像一段凝固的岁月。父亲从不轻易示人,只有贵客来了,才郑重地取出来,装上烟丝,点燃,递给客人。
  
  “老林,你这烟袋可是宝贝!”客人常惊叹。
  
  父亲只是笑笑:“祖上传的,不值钱,就是个念想。”
  
  可林秋水知道,那不是“不值钱”,而是父亲对过往的敬重,对生活的仪式感。
  
  而招待客人时,父亲从不抽旱烟,必是拿出卷烟,太平烟厂产的“梅花”“太平”或“庆丰”。这三种烟,档次不同,价格不一,父亲从不乱用。
  
  “梅花”一毛一盒,“太平”八分,“庆丰”一毛五。父亲买哪种,全看家里有多少钱。他从不花公款,哪怕是一根烟。
  
  “爹,为啥不每次都买最好的?”林秋水曾不解地问。
  
  父亲蹲下身,认真看着他:“客人来,是谈事的,不是来抽烟的。重要的是把事办好,不是靠烟的牌子。”
  
  这话,林秋水记了一辈子。
  
  在林秋水的记忆里,去供销社买烟,是童年最光荣的任务。供销社是公社里最体面的地方,玻璃柜台擦得锃亮,货架上摆满花布、肥皂、糖果、火柴,还有那一排排整齐的香烟。
  
  “小秋水,又来给你爹买烟啦?”售货员张阿姨总是笑眯眯地问。
  
  “嗯,梅花烟,一盒。”林秋水递上父亲给的一毛钱,像交出一份神圣的使命。
  
  张阿姨麻利地取出烟,递给他。林秋水接过,小心翼翼地揣进衣兜,生怕压坏了烟盒上的梅花图案。然后,他一路小跑回家,脚步轻快,仿佛怀里揣着的不是一盒烟,而是一份荣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