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雷霆手段
第十三章 雷霆手段 (第1/2页)一九九二年的年底,天冷得厉害,太平市的天空灰蒙蒙的,像块洗褪色的旧布。林秋水站在太平烟厂财务科的窗前,望着远处光明大街上那座红砖老旧的市塑料厂。厂门口的铁门半开半关,像一张没力气的嘴,默默地喘着气。几根断了半截的旗杆在风里晃悠,看着随时都要倒下来。
他二十六岁,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眼睛里透着坚定和聪明劲儿,身板笔直,浑身都是朝气。来烟厂财务科干了四年,他从一个普通会计成了业务骨干。每笔账的来龙去脉他都清楚,凭证里一点点不对的地方,他一眼就能看出来。同事们都夸:“小林这双眼,比扫描机还准。”他做事认真,做人踏实,从来不张扬,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和同事的敬重。
但他不知道,命运的齿轮正在悄悄转动,一场风暴正冲着他来。他只知道,窗外远处那座老厂房,像个没力气的病人,正静静地等着人来救。
八十年代那会儿,塑料厂也曾经过得挺风光。那时候厂门口人来人往,订单像雪片一样从四面八方飞过来。车间里机器整天轰隆隆地转,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厂子就像一台上足了发条的机器,不停地赚钱,在市场上混得风生水起。
可时间不等人。到了九十年代初,市场一下子变了样,沿海地区的轻工业冒出头来,产品更新换代快得很。塑料厂的产品老掉牙了,功能落后,价钱还贵,慢慢就被市场甩在了后头。货卖不出去,堆在仓库里像一座座小山。资金链也跟绷紧的弦似的,啪的一声就断了。厂子一下子陷入了绝境,像条在风浪里颠簸的破船,眼看就要沉下去了。
工人工资一拖再拖,大家的日子都过不下去了。每天为吃饭发愁,眉头皱得紧紧的,脸上写满了无奈和憋屈。家里的担子、生活的压力,像刀子一样扎在每个工人的心上。不满的情绪像地下的暗流,在厂里悄悄地涌动,越积越多,就像快要爆发的火山。工人们怨声载道,聚在一块儿说的都是日子的难处和对未来的迷茫,声音里全是无助和绝望。
为了救活这个快不行的厂子,塑料厂的领导们想破了头,日夜琢磨着找条活路。他们学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做法,搞起了车间承包制。按规定,承包车间的人每年交一笔管理费,就能自己经营,自己承担盈亏。承包车间的人又把任务分下去,搞班组承包,班组每年交个厂房机器使用费就行。这看着挺灵活、挺有希望的经营方式,实际操作起来却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惹出了一堆麻烦。
在层层分包的过程中,少数人靠着自己的门路和资源,一下子挣了好多钱,过上了好日子。他们开好车、住好房,进出高档场所,日子过得美滋滋。可大多数职工却倒了大霉。他们丢了饭碗,无奈地成了失业大军中的一员。失业的痛苦像把锋利的刀,直扎每个职工的心。他们到处找活儿干,却处处碰壁。生活的艰难让他们绝望极了,前面的路一片漆黑,看不到一点光亮。
“我们干了一辈子,说没工作就没工作了?”一位老工人蹲在厂门口,手里攥着一把皱巴巴的欠条,声音带着哭腔,“孩子上学要钱,老人看病要钱,我这一双手,还能干什么?”
不满的情绪在厂区悄悄蔓延,像地下的暗流,越积越深。失业职工们为了讨回自己该得的,为了让日子重回正轨,纷纷走上了上访和告状的路。那会儿上访和告状的事儿一个接一个,越闹越凶。其中有两次下岗职工的集体上访,更是闹得满城风雨。他们成群结队地聚到市政府门口,情绪激动,眼睛里冒着火。他们拉条幅、举牌子,上面写满了对不公平的抗议和对权益的要求。他们高举着手喊口号,喊着“我们要工作”“还我工资”,声音大得震天响。甚至为了引起重视,他们还堵了马路,一下子交通就瘫痪了,整个城市好像陷入了一场混乱。那场面,看得人心里直发颤。
塑料厂和卷烟厂,跟市委市政府,都在光明大街上。卷烟厂在市府南边,塑料厂在北边,相距不到五百米。每次职工一上街,市领导在办公室窗前,就能清清楚楚地看见黑压压的人群,听见震耳欲聋的口号声。
“这简直是打我们的脸!”一位副市长气得拍桌子。
影响远不止这些。市政府是城市的脸面,每天要接待上级领导、外地代表团、外商考察团。可现在客人还没进大楼,先听到的是愤怒的喊声,看到的是乱糟糟的场面。太平市的名声,像被戳破的气球,一下子瘪了下去。
“不能再拖了。”市委常委会上,市委张海峰书记语气沉重,“塑料厂的问题,必须解决。和平市长,你亲自过问一下吧,各部门都要全力配合,这涉及到我们太平市安定团结的大局,涉及到能否招商引资的大事。”
市长李和平当场表态:“按照张书记的指示,我一定全力以赴,尽快解决,绝不能让塑料厂的事情拖全市的后腿。”
兼并,成了唯一的出路。
那会儿的太平市,纺织企业和医药行业是市里的两大龙头。有人提议让纺织企业接手,可十几家国有纺织企业都在忙着改制,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条新路和生路。可市场竞争太激烈了,像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残酷得很。纺织企业自己又一堆问题,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职工众多、管理混乱……这么多问题凑一块儿,好多职工都下了岗,没了工作。企业也连年亏损,账上的数字像一个个沉重的包袱,压得企业喘不过气。自己都顾不过来,这些纺织企业哪还有力气兼并塑料厂?简直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又有人提议让药厂来接管,太平市的十几家药厂效益不错,有能力办这事。可领导一听,头摇得像拨浪鼓:“药厂那股味儿,十里地外都闻得见。上级领导来视察,还没进市委市政府的门就捂鼻子,这像什么话?太影响全市形象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