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厂庆惊变
第十七章 厂庆惊变 (第1/2页)卷烟包装材料厂迎来了五周岁生日,厂子里里外外都透着一股子喜庆劲儿。厂房刚粉刷过,白得晃眼,红彤彤的横幅挂得老高,写着“热烈庆祝建厂五周年”的字样,彩旗在风里哗啦啦地飘,像一只只欢快的手在挥舞。机器轰隆隆地响着,节奏明快而有力,像在为工厂的好光景唱赞歌。厂区道路两边,不知是谁起的头,工人们自个儿掏钱拉起了“感谢陈厂长"、"风雨五载,感恩相伴”的横幅,字写得不算好看,有的歪歪扭扭,可字里行间都是真情实意。
厂长陈志伟在亮堂的办公室里,正低头看着文件。他个子高大,虽然年过半百,但精神头十足,宽额头下面那双眼睛,透着精明和坚毅。窗外传来的机器声在他耳里仿佛是最动听的音乐,这声音里有他五年的心血和汗水。桌上摊着去年的报表:卷烟辅助材料产量比前年翻了两番,产品合格率到了99.9%,产品优质率在北方同行业里排进了前三。看着这些数字,他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露出欣慰的笑。这五年,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像是个老农,一锄头一镐头地开荒种地,总算让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长出了金灿灿的庄稼。
可这份好心情,被一个突然的消息打断了。
厂办主任秦安推门进来,脸色不太好看,手里捏着一份红头文件。他轻轻把文件放在陈志伟面前,声音低沉:"陈厂长,烟厂那边来通知了……您得调回烟厂去。"
陈志伟手一抖,报表差点滑到地上。他抬起头,眼里全是惊讶和不解:"调回去?回烟厂?做什么?"
秦安叹了口气:"调任厂长助理,帮着秦厂长管技术改造和对外合作。"
陈志伟不说话了。他慢慢坐下,手指无意识地摸着桌角那道浅浅的划痕,那是他刚来时候,为了规划设计图时硬笔留下的。五年了,他在这张办公桌前,不知熬过多少个通宵,开过多少会,签过多少文件。这座厂,早就不只是厂房,而是他心血的结晶,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这不是升职,是"平调"。不是高升,而是离开他一手建立起来的生产阵地。他心里明白,这是上头在收权,是信任转移了,是体制对一位老臣的"体面安排"。
但他没发火,没质问。作为老党员,他懂得服从。他只是觉得,自己像棵正茂盛的老树,被移回了苗圃,等着下一次被挑选。
接下来的日子,陈志伟忙着交接工作。他把多年攒下的工作经验和管理方法毫无保留地教给接任的谭厂长,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流程,从质量控制到市场销售,事无巨细,一一交代清楚。他还对厂子将来的发展提了不少好建议,比如开发新产品线、拓展省外市场、培养年轻技术骨干等。他亲自整理了五年的生产数据、成本分析、市场预测,订成厚厚一本,取名《卷烟包装材料厂五年发展备忘录》,亲手交到新厂长手里。
工作空当,他一个人在厂区溜达。走过熟悉的路,看过运转的机器,和认识的工人打招呼。在车间里,他停下脚步,看着工人们熟练地操作设备,生产出一卷卷闪亮的铝箔纸。有个老工人看见他,赶紧停下手中的活,走过来握住他的手:"陈厂长,听说您要走了?"陈志伟点点头,老工人眼睛一下就红了:"您可是咱们厂的主心骨啊……"陈志伟拍拍他的肩膀:"厂子会越来越好的,你们要跟着新厂长好好干。"他不再以厂长的身份,而是以老朋友的姿态,默默的告别。
终于到了要走的那天。
一大早,天刚蒙蒙亮,陈志伟就来到厂里。他最后一次巡视了各个车间,摸了摸熟悉的机器,看了看成品仓库里堆得整整齐齐的产品。最后,他走进办公室,环顾四周,拿起早已收拾好的行李,慢慢走出房门。
厂门口,早就聚了好多来送行的工人。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工人,有年轻的女工,有车间主任,也有临时工。他们眼里闪着不舍的泪花,手里拿着鲜花和写满祝福的卡片。有人甚至带来了自家煮的鸡蛋、自己笨手笨脚画下的工厂变迁图,硬塞进他的行李袋。
"陈厂长,您辛苦了!""陈厂长,我们会想您的!""陈厂长,一路顺风!"
工人们的声音此起彼伏,像潮水一样涌来。陈志伟眼圈发红,强忍着感动,向大家挥手:"谢谢大伙,谢谢大伙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我相信,在新厂长带领下,厂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说完,他转身上了汽车。
汽车慢慢启动,他透过车窗,望着越来越远的厂子和工人们的身影,心里默默祝福。他知道,自己带不走一座厂,但带走了人心。而人心,比什么资产都金贵。
陈志伟忽然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在烟厂技改办当主任的场景。那时候的他,正值壮年,精力充沛,为了推动烟厂技术革新、实现产业升级,他不怕辛苦,总往北京、上海、广州跑,拜访专家,考察设备,学习管理。那些年,他住过几十块钱一晚的小旅馆,也吃过不少闭门羹,但他从不气馁。
他和国家烟草专卖局关系处得特别好,这不是靠请客送礼,而是靠真诚和专业。每次去国家局汇报工作,他都会做足功课,对烟厂的技术需求、发展规划了如指掌。他为烟厂争取到不少资源和支持,从技术改造资金到先进设备引进,从人才培养到政策倾斜。
他干活认真负责,业务精通,对每个技术环节和管理要点都门儿清。他为人活络,不管是和上级领导沟通,还是和同事协作,都应对自如,赢得了周围人的认可和尊重。
国家局的司长们很看好他,常半开玩笑说:“老陈啊,要不是太平烟厂离不开你,我们肯定把你调到国家局,凭你的能力和经验,准能为行业做更多贡献。"
陈志伟总是笑着回:”我一年有小半年在国家局,参加各种项目和会议,这和调到国家局工作没啥两样。"
后来,陈志伟调到卷烟材料包装厂当厂长,就算岗位变了,他和国家局的交情也没断。国家局的司长和工作人员来太平时,总会抽空和他聚聚。大家坐一块儿,在轻松的气氛里聊行业动态,说工作点滴。从技术创新到市场趋势,从政策解读到企业管理,话题里充满智慧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关系越来越铁,像多年老友。
一次,国家局计划司副司长郑天民来考察,和陈志伟聊天时推心置腹地说:“老陈啊,你这包装厂现在只生产铝箔纸和滤嘴棒、水松纸,业务太单调了。如今包装材料种类多,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你不妨多开拓开拓业务,有需要,我们全力支持你。"
陈志伟眼里一下子有了光,连忙笑着回:“郑司长,您站得高看得远,稍微给我们点拨一下,就够我们吃一辈子的。还请您多指点指点。"
郑天民想了想说:”上个月我去云南出差,参观了一家新办的合资企业。是个香港老板,对烟草行业感兴趣,想在北方找家烟厂合伙办厂。"
陈志伟听了,心里一喜,急着问:"他们生产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