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元气大伤
第四百六十七章 元气大伤 (第1/2页)这样壮烈的事迹得以被史家铭刻,代代相传,给后来者以向往。
所有阵亡烈士的英灵呢,铭刻在忠烈祠内,每年檀香祭奠,祈福不绝。
痛失亲人的家庭虽悲伤,但后世永享抚恤,国家也并未忘却他们的牺牲。
国都里处处洋溢着激动人心的喜悦,人们谈论的尽是荣耀与刚健。
盛典的背后,造就这一切的主角刘启。
却在安静的背后思索,似乎这一切还不是他的终点。
他的目光,早已越过了眼前的这点成就。
投向了更加遥远,也更加广阔的未来。
恰恰相反,它只是一个开始。
如何消化掉新征服的这片广袤土地。
如何将数千万的异族百姓,彻底地融入到大晋的体系之中。
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长治久安的边疆管理制度。
这些,才是真正考验一个统治者智慧和能力的难题。
处理不好,这些新征服的土地,不但不会成为帝国的助力。
反而会变成一个不断失血的伤口,最终将整个帝国拖垮。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刘启,绝不会允许自己重蹈覆辙。
他要用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时间。
将那些新征服土地上的异族百姓,从语言、文化、血缘上。
彻底地,变成大晋人。
那些曾经的身份,仿佛缓缓沉入了过往时光,渐渐变得模糊不清。
连仇恨,也像褪色的旧漆,失去了发动的原动力。
久而久之,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就是大晋帝国的一部分,也许并非不可能。
这条路艰难而辽阔,如同巨匠绘就的一副恢弘蓝图,却也满是难解的疙瘩。
对于刘启而言,信心并不缺席,筹码和手段更是样样准备妥当。
一步他便决定要动手废去旧的羁縻州。
都护府等层层叠加的名目繁复、却终究不管用的边疆制度。
那些新归附的土地,现在被大刀阔斧地划作安北、安东。
与尚未征服却已进入图谋中的安西三大行省。
安北,原本辽阔的草原所在地;安东,是昔日高句丽的旧域。
至于安西,还需以后再一点点蚕食。
不管名字如何变换,如今它们在体制上已经和中原腹地的各大行省毫无分别。
权力下放的幻象烟消云散,这三地直接纳入中央朝廷的统辖之中。
至于最高长官总督的位置,皇帝亲自圈点,外人别想插手一句话。
能被委以重任的只会是嫡系之中的汉人官员,其中绝不容半分马虎。
与此同时,一串密集的新法令滚滚出台,加快汉文化的推进速度。
首先就是强推汉字汉语,从公文书写到课堂讲授,再不是选择题。
任何异族官员如果学不会这两样,别说做官,甚至连商人的资格都要被剥掉。
哪怕市井间买块田、置间铺面,也会因不识字、不通语而处处受阻。
其次大力推动通婚,鼓励异族女子嫁给汉人。
只要愿意迈出那一步,家族三年不用交税。
成婚后,女方成了帝国正式户口,和土生土长的大晋女子待遇都一样。
孩子日后想考科举、想读书,每个门槛都开着,没人会拦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