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秋收日常1
第14章 秋收日常1 (第1/2页)青石镇乃至整个清河县都很少有水稻,就是有水稻产量也是极低。因为气候环境的原因,清河县大部分都是种粟跟小麦。
粟米一般都是清明至谷雨播种,立秋前后收割,收割后可种秋菜。冬小麦在秋分前后播种,冬小麦越冬生长,在次年夏芒至夏至收割,收割后接茬种植豆类或荞麦等短期作物。
老林家25亩良田是按典型两年三熟制来种植:春粟清明至谷雨(4月)播种,秋季(8-9月)收获。接下种植冬小麦白露至寒露(9-10月)播种,次年芒种(5-6月)收获。接着就种植秋豆(6月麦收后播种),9-10月收获,次年循环。有时候秋豆也会换成荞麦来种植。
而15亩旱地采用的是“一岁一休”的方式来种植:一年种植秫米,一年种植春豆,有时会种一年春麻。但是因为土地太过贫瘠,都是种一年休息一年。秫米谷雨至立夏(4-5月)播种,处暑至白露(8-9月)收获。春豆(4月)播种,7-8月收获。春麻(3-4月)播种,7-8月收割。
老林家的25良田两年三熟的种植下收成:粟米约5500斤,冬小麦2750斤,秋豆2800斤。这样平均下来一年有5525斤的粮食收成,这是在老天爷赏饭的情况下。
而15亩旱地,秫米一亩地好的时候也才能收个120斤,豆子收个80斤。但是种一年休息一年,这样平均下来一年能得750斤的粮食。
总的40亩地收成大约有6275斤的粮食,也就796石。但是朝廷一年两税,分夏秋两次征收。每亩中等土地纳粮约1斗(12斤)。所以老林家一年就需要交600斤的粮税。
现在老林家包含刚出生的林美总人口有20人,平均到每个人一年的粮食是283斤。平均一天每人不到八两的粮食,在古代都是重体力活,饭食还没有油水的情况下,如果放开肚子吃,成年人一天两斤的粮食都打不住。
朝廷还有身丁税,男子20岁为丁,男子60岁为老。凡是20岁至60岁的男丁,都要缴纳男丁税。每个丁要交360文,老林家一年要交1800文。
所以老林家一家人虽然田地不少,家里几个男丁都在赚钱,连林四勇平日也是在抄书贴补,但是全家人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老林家能起那么多间房子,还有三间正房是青砖瓦房靠的也是老夫妻俩的持家有方。
因为今天晌午饭吃的比较丰盛,晚食那顿饭林老太就不准备吃太好。安排熬一锅秫米粥(也就是高粱粥),再做一簸箕的豆面窝头,但是今天的豆面窝头不限量吃到饱为止。菜的话还是茄子,但是准备凉拌,再滴两滴香油好吃的很。再配上一碗咸菜就足够了。
在老四媳妇陈淑云的帮助下,林老太很快的就把饭菜搞定了。
等老林家一家人劳作回来,看到桌上的饭菜,几个小的先嚎叫起来,特别是老大家7岁的林大河:“奶,这四叔回来刚吃了顿好的,这晚食怎么就变成这样的,这落差也太大了。豆面窝头每次吃的我都拉不出来。”
“去去去,你小孩子懂什么,晌午吃了肉肚里有油水,晚上吃豆面窝头刚好中和。”林老太笑骂着这群小崽子。
陈淑云长这么大第一次吃这样的饭食,秫米粥还好,因为熬的比较久,吃起来比较糯没有想象中的难吃,但是豆面窝头陈淑云是很难咽下去。
今天的豆面窝头是由绿豆、黑豆磨成粉,掺入了秫面、麸皮和野菜。吃起来拉嗓子不说还很苦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