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飓风眼
第三十四章:飓风眼 (第1/2页)“心域”的海外扩张计划,在林镇钦毫无保留的资源支持下,以惊人的速度推进着。谢艳玲展现了她在商业上的卓越天赋和强悍执行力,短短数月,便在欧洲重点市场成功落地了线下体验中心,并与当地几家知名的心理咨询机构达成了战略合作。市场初期反馈远超预期,“心域”的估值水涨船高,谢艳玲这个名字,在国际创投圈也开始崭露头角。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风顺水之时,一场毫无征兆的飓风,从最意想不到的方向袭来。
危机的***,是林氏集团旗下一家位于东南亚的子公司——“星洲科技”。这家公司主要承接高端电子元件制造,是林氏产业链中颇为重要的一环。突然之间,多家国际环保组织联名发布了一份措辞严厉的报告,指控“星洲科技”存在严重环境污染行为,包括违规排放重金属废水、非法处理电子垃圾等,并附上了看似确凿的现场照片和“内部泄露”的检测数据。
报告迅速被全球各大媒体转载,引发了轩然大波。“林氏集团”、“环境污染”、“黑心企业”等关键词冲上热搜,舆论一片哗然。林氏集团的股价应声暴跌,市值单日蒸发近百亿。更严重的是,多个国际客户因此暂停了与林氏的合作,要求进行全面审查。
这不仅仅是商业损失,更是对林氏集团数十年积累的商业信誉和品牌形象的毁灭性打击。
风暴瞬间席卷了整个林氏帝国。林镇钦作为集团掌舵人,首当其冲。他第一时间飞往星洲处理危机,面对媒体的长枪短炮和愤怒的当地民众,他保持了极度的冷静,承诺会彻底调查,给公众一个交代。
但事情远比想象的复杂。初步内部调查显示,报告中的部分指控并非空穴来风,“星洲科技”在快速扩张期的确存在一些环保合规上的疏漏,但绝没有报告中描述的那么严重。那些所谓的“证据”,明显经过了人为的夸大和剪辑。这是一场有预谋、有组织的恶意构陷。
幕后黑手隐藏得很深,线索指向几个国际竞争对手和当地的利益集团,他们显然是想借环保之名,重创林氏,抢夺市场份额。
林镇钦在星洲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每天睡眠不足四小时,既要应对官方调查,又要稳定内部员工情绪,还要与各方势力周旋。谢艳玲通过视频电话看到他日益消瘦的脸颊和眼下浓重的青黑,心疼不已,却又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这一次的危机,涉及的是她完全陌生的领域——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复杂的环保法规。她无法像以前那样,在商业策略上为他提供直接帮助。
她只能尽力稳住后方。她将“心域”的日常运营更多地交给副手,自己则坐镇海城,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利用自己的人脉,从侧面了解信息,并确保“心域”自身运营不受波及,不给林镇钦增添额外的麻烦。
然而,风暴还是不可避免地蔓延到了她这里。
一家向来以揭露“财阀阴暗面”著称的国际调查记者组织,发布了一篇深度报道,不仅再次翻炒“星洲科技”的环保问题,更将矛头直指林镇钦个人及其“亲密伴侣”谢艳玲。报道以一种极其煽动性的笔调,暗示林镇钦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纵容旗下公司破坏环境,而谢艳玲的“心域”项目,其快速成功背后,也离不开林氏“灰色资本”的输血和“不正当”的资源倾斜。文章甚至暗示,谢艳玲对此知情,甚至是共谋。
这篇报道,将谢艳玲也拖入了舆论的漩涡中心。“心域”的社交媒体账号下涌入了大量辱骂和抵制的声音,一些合作方开始动摇,甚至连“心域”内部也出现了一些不安的情绪。
谢艳玲看着电脑屏幕上那些恶毒的指控和“心域”数据面板上开始下滑的用户增长曲线,一股寒意从心底升起。她不怕被骂,但她不能容忍自己倾注心血的事业,因为这种莫须有的关联而受到伤害,更不能容忍自己成为敌人攻击林镇钦的又一把刀。
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召集“心域”的核心团队和法律顾问,迅速起草了一份措辞严谨的声明,重申“心域”资金的独立性与合法性,并保留对不实报道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同时,她要求团队对所有运营环节进行自查,确保没有任何可供指摘之处。
做完这一切,她拨通了林镇钦的视频电话。信号似乎不太稳定,画面里的他背景是临时办公室,看起来异常疲惫。
“看到报道了?”他先开口,声音沙哑。
“嗯。”谢艳玲点头,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我已经处理了。‘心域’这边没问题,你不用担心。”
林镇钦隔着屏幕,深深地看着她,眸中是血丝,却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歉疚和……心疼。“连累你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