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北凉大军压境,大夏无将堪用
第二章:北凉大军压境,大夏无将堪用 (第1/2页)金銮殿上,皇帝亲自为前三甲披红挂彩,封云钊为“靖北将军”,封韩震为“破虏将军”,封云萝为“北伐大元帅”,命他们率军赴前线。
北凉王朝,经过数年休养生息,厉兵秣马,由名将兀术脱脱率领三十万铁骑,悍然南下,陈兵于大夏北境最重要的关隘——燕莔关外。边关守军誓言浴血奋战,但兵力悬殊,燕莔关危在旦夕!一旦燕莔关失守,北凉骑兵便可长驱直入,直逼中原腹地。
皇帝觉得云萝武功胆识俱佳,然一介女流挂帅难以安心,故而连夜召集重臣商议,想再选一位有经验的帅才。但令他心寒的是,偌大的大夏,竟找不出一位能抗衡兀术脱脱、力挽狂澜的帅才!将帅或垂垂老矣,或承平日久磨灭了锐气;中生代将领中,虽不乏勇武之辈,但缺乏独当一面大兵团作战经验。朝堂之上,文臣主和、主战争论不休,武将面如土色,无人敢请缨出战。
皇帝把希望寄托在武官行列首位,鬓角微霜,微微发胖的镇国公云绥阳身上。“镇国公,”皇帝的声音带着焦虑,“卿家世代将门,满门忠烈,于军旅之事经验最丰。值此国难当头,不知国公可愿为朕分忧,挂帅出征?”
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云绥阳身上。云绥阳出列,跪地,声音沉痛而坚定:“陛下!微臣世受国恩,纵使肝脑涂地,亦难报万一!为国出征,微臣万死不辞!”
他话锋一转,带着深深的无奈:“然……臣今年已四十有五,精力、体力大不如前。年轻时留下的暗伤,每逢阴雨便疼痛难忍。若对阵寻常敌将,臣或可凭借经验周旋。但此番对手是北凉第一名将兀术脱脱,其人用兵如神,狡诈凶悍。臣……恐力有不逮,有负陛下重托,误了军国大事啊!”
朝堂上一片寂静。云绥阳说的是实情,他并非畏战,而是深知此战关系国运,不能有丝毫闪失。他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安危相比,微不足道。
皇帝沉默了。他理解云绥阳的顾虑,但心中失望更甚。这时,国丈元朗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出班奏道:“陛下,镇国公所言,实乃老成持重之见。然军不可一日无帅。老臣听闻,镇国公四位嫡子:云铉、云钊、云铮、云铄,皆得国公真传武艺高强,熟读兵书,堪称英才。正所谓虎父无犬子,何不父子一起都上阵?”
元朗此议,看似为国举贤,实则包藏祸心。云家四子确实英勇,但毕竟年轻,缺乏实战经验。若胜,则元朗有举荐之功;若败,则云家不仅损兵折将,更可能背负战败之罪,从此一蹶不振,他元家便可少一个心腹大患。这是一招进退皆可的毒计!
云绥阳心中一震,猛地看向元朗,目光如电。他岂能不知元朗的算计?他沉声道:“陛下!犬子们虽有些微末之技,但年纪尚轻,未经战阵,恐难当大任!战场非儿戏,一念之差便是万千将士的性命和国土沦丧!臣……恳请陛下三思!”
项世珩看着台下争执的两位重臣,又看看面露难色的其他武将,心中一片冰凉。大夏真的无人可用吗?”
皇帝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北凉犯境,国难当头,确需良将。然,岂能只依靠云氏一门?我大夏地大物博,人杰地灵,难道就再无忠勇之士?”
他环视群臣,一字一句道:“朕决定,即刻下诏,延长恩科武举!凡我大夏子民,无论出身门第,只要有真才实学,通晓兵法,武艺超群,均可应试!对实力突出者,朕不吝封赏和授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