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风雨桥畔
第六章 风雨桥畔 (第1/2页)轮胎碾过最后一段水泥路,在坑洼不平的碎石路上颠簸了几下,终于彻底停住。
陈峰拉上手刹,熄了火。“到了。”
苏清颜推开车门,一股与沪市截然不同的空气扑面而来。那不是都市里掺杂着尾气和工业尘埃的干燥气息,而是湿润的、厚重的,饱含着水汽、泥土腐烂的芬芳、远处炊烟里柴火味,以及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草药清苦。它无孔不入,瞬间浸透了她的衣衫和肺叶,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原始力量。
她抬眼望去。
小镇被笼罩在黔东南特有的、水汽氤氲的薄暮里。一条清澈见底、水声潺潺的溪流穿镇而过,几座有着繁复飞檐和廊柱的风雨桥横跨其上,连接着两岸。溪流两旁,是层层叠叠、依山而建的吊脚楼,黑瓦木墙,历经风雨冲刷呈现出深沉的色泽,像一群栖息在山坡上的巨鸟,沉默地俯瞰着闯入者。
声音也是陌生的。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只有溪流的浅唱、不知名鸟类的啼鸣、偶尔传来的犬吠,以及某种若有若无的、像是山风穿过林梢的低语。一切都慢了下来,沉了下来,与她习惯了的高速运转的都市节奏格格不入,让她产生了一种轻微的失重感,仿佛踏入了另一个时空。
“跟我来。”陈峰的声音打断了她的观察。他拎着简单的行李,引着她走向一栋位置稍高、看起来较新的吊脚楼。这栋楼显然被改造过,外部保留了传统样式,但窗户换成了坚固的合金玻璃,门口装着不起眼的监控摄像头。
内部则是另一番景象。现代化的办公设备、通讯器材、发电机组一应俱全,与古朴的外形形成尖锐对比。几个穿着便装但行动干练的特案组成员正在忙碌,看到他们进来,只是点头示意,眼神里带着审视,尤其是对苏清颜。
“这里是临时指挥部。”陈峰简单介绍,“小镇是交通枢纽,周边十几个苗寨的人都会来这里赶集、交易。那三位受害者,行程记录都显示他们在此停留过,至少一夜。”
苏清颜放下行李,走到窗前。从这里可以俯瞰大半个小镇和蜿蜒进深山的土路。“也就是说,如果这里真是中转站,那么‘加工’或者‘下蛊’的地点,可能就在这镇上,或者……”她望向云雾缭绕的深山,“更深的山里。”
陈峰没有否认。“休息一下,一小时后我们出去走走,熟悉环境。”
一小时后,苏清颜换了身轻便的户外服装,走下了吊脚楼。陈峰跟在她身后几步远的地方,像一道沉默的影子。
小镇的青石板路湿滑,两旁是各式各样的店铺,卖着山货、草药、银饰和土布。当地人穿着或传统或改良的苗族服饰,色彩斑斓,与游客的冲锋衣形成鲜明对比。他们对苏清颜这个陌生面孔投来目光,那目光里没有都市常见的好奇,而是一种深沉的、带着掂量和距离感的平静。
苏清颜在一个卖草药的摊子前停下,摊主是一位脸上布满皱纹的老阿婆。
“阿婆,请问这种草药是做什么用的?”苏清颜指着一种形状奇特的干枯根茎,用尽量温和的语气问。
老阿婆抬起浑浊的眼睛看了她一眼,用生硬的汉语回答:“治风湿,止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