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血染铜陵,终破逆谋
第十章 血染铜陵,终破逆谋 (第2/2页)在一座祠堂前,沈清欢遇到了最难缠的影卫——此人是影卫的首领,武功极高,手中的软剑能随意弯曲,招招致命。沈清欢与他缠斗了数十回合,渐渐落了下风,手臂被软剑划伤,鲜血顺着小臂流下,染红了剑柄。就在影卫的软剑即将刺向她心口时,一名年轻的峨眉弟子忽然冲了过来,用身体挡住了软剑——软剑从她的后背刺入,前胸穿出,鲜血瞬间染红了她的白衣。
“小师妹!”沈清欢撕心裂肺地喊道。
那名峨眉弟子却笑着摇了摇头,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沈姑娘……守住百姓……别让我们的血白流……”说完,她便倒在沈清欢怀中,再也没有了呼吸。
沈清欢抱着弟子的尸体,泪水模糊了双眼,心中的悲痛化作了滔天的怒火。她猛地站起身,玄剑上的杀气几乎凝成实质,朝着影卫首领杀去。这一次,她不再防守,每一招都拼尽全力,哪怕被软剑划伤,也要在影卫首领身上留下一道伤口。最终,她抓住影卫首领的破绽,玄剑从他的脖颈处划过,鲜血喷溅在祠堂的匾额上,将“忠烈”二字染得通红。
关外,战斗仍在继续。陆惊寒的银剑已布满缺口,左臂的伤口再次裂开,鲜血浸透了他的衣袖,让他几乎失去了知觉。峨眉院主已站不稳,只能靠在石阶上,用短剑支撑着身体,却仍在斩杀靠近的叛军。武当弟子只剩下十几人,他们互相搀扶着,用身体筑起一道人墙,死死挡住关道,不让叛军前进一步。
就在众人即将支撑不住时,远处忽然传来一阵震天的马蹄声,伴随着嘹亮的号角声:“朝廷大军到了!逆贼速速投降,负隅顽抗者,格杀勿论!”
陆惊寒猛地抬起头,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只见一队身着红色铠甲的士兵朝着铜陵关赶来,旗帜上“陆”字在暮色中格外醒目!是父亲派来的援军!原来,陆大人在京城联合忠良将领,提前发动了政变,不仅控制了皇宫,还平定了藩王在京城的势力,随后立刻派大军南下,支援江南。
叛军见朝廷大军到来,瞬间慌了神,有的扔下武器跪地投降,有的则转身逃跑,却被朝廷大军一一抓获。剩余的影卫见大势已去,想要自杀殉葬,却被陆惊寒和随后赶来的沈清欢联手斩杀——沈清欢的玄剑刺穿最后一名影卫的心脏时,她的力气也终于耗尽,靠在陆惊寒身上,缓缓闭上了眼睛。
铜陵关的战斗终于结束了,可代价却无比惨重。武当弟子死伤三十余人,峨眉弟子只剩下八人,关内的百姓也伤亡过半。陆惊寒抱着昏迷的沈清欢,站在关道上,看着满地的尸体和鲜血,心中充满了悲痛。朝廷大军的将领走到他身边,低声道:“陆公子,藩王已被擒获,江南各地的叛军也已投降,这场叛乱……结束了。”
陆惊寒点了点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看着那些战死的江湖弟子,看着那些倒在血泊中的百姓,忽然明白,所谓的和平,从来都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
几天后,沈清欢终于醒了过来。她醒来时,看到陆惊寒正坐在床边,眼中布满了血丝,显然是守了她很久。“我们……赢了吗?”她声音沙哑地问道。
陆惊寒点了点头,握住她的手,轻声说:“赢了,藩王被押回京城,很快就会被处决,那些勾结藩王的官员也都受到了惩罚。只是……”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来,“武当和峨眉的弟子,还有关内的百姓,牺牲了很多。”
沈清欢的眼泪再次流了下来,她想起了那名用身体保护她的峨眉弟子,想起了那些惨死的百姓。“我们会记住他们的,对吗?”
“会的,”陆惊寒坚定地说,“我们会为他们立碑,让后世的人都知道,是他们用生命守住了江南,守住了天下的和平。”
不久后,陆惊寒和沈清欢带着苏小棠回到了京城。苏小棠终于见到了父亲,父子俩相拥而泣,苏小棠还拿出了自己画的画——画上是铜陵关的景象,有穿着白衣的峨眉弟子,有穿着青灰道袍的武当弟子,还有拿着长剑的陆惊寒和沈清欢,画的下方,歪歪扭扭地写着“英雄”两个字。
清风观里,玄机子带领各大门派的弟子,为战死的江湖英雄立了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满了名字。陆惊寒、沈清欢、苏小棠,还有武当、峨眉、昆仑、丐帮的首领们,都站在石碑前,深深鞠躬。夕阳下,石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仿佛在诉说着那场惨烈却正义的战斗。
沈砚秋回到了落云阁,将这场战斗的经过告诉了师父。落云阁的弟子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日后若再有此类事,定当挺身而出,守护天下百姓。而江南各地,百姓们也自发为战死的英雄立祠,每逢清明,都会有人去祭拜。
一年后,陆惊寒和沈清欢再次来到铜陵关。此时的铜陵关已恢复了往日的繁华,关内的百姓安居乐业,孩子们在街道上嬉戏打闹,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他们站在关楼上,看着下方热闹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欣慰。
“你看,他们过得很好。”沈清欢笑着说,眼中闪烁着泪光。
陆惊寒握住她的手,轻声说:“是啊,这就是我们当初拼命守护的东西。那些牺牲的英雄们,看到这一切,也会安心的。”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在铜陵关的城楼上,也洒在陆惊寒和沈清欢的身上。他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仿佛要永远守护着这片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土地,守护着天下百姓的安宁与幸福。而那场发生在铜陵关的战斗,也成为了一段传奇,被人们代代相传,提醒着后世:和平来之不易,需永远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