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4章陌上谁家年少,秋风卷着落叶
第0044章陌上谁家年少,秋风卷着落叶 (第2/2页)他又从另一个口袋里摸出几本崭新的小学课本,《国语》、《算术》、《常识》,书页散发着油墨的清香。“这些……是我用过的旧书,上面有我记的笔记,或许……对妹妹启蒙有些帮助。”他解释道,耳根更红了。这显然不是旧书,而是他特意去买的新的。
林婉贞看着这一切,心中五味杂陈。感激、心酸、欣慰,还有一丝作为母亲,看到女儿被人如此珍视呵护的复杂情感。她不再推辞,轻声道:“齐少爷,多谢你。”
齐啸云摆摆手,似乎完成了什么重大任务,松了口气。他看了看这破败的环境,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随即又舒展开,对林婉贞道:“伯母,此地鱼龙混杂,您与妹妹万事小心。若有什么需要,可让周叔带话,或者……去齐氏商行附近的‘德**堂’找一位姓王的先生,他是家父的故交,值得信任。”
他交代得仔细,显然是来之前做足了功课。
“我记住了。”林婉贞点头。
齐啸云再次躬身行礼:“那……晚辈告辞了。伯母保重,莹莹妹妹……再见。”他最后看了莹莹一眼,转身,步伐稳健地离开了这片与他格格不入的贫民窟。
小小的棚屋里,又恢复了安静。只有那食盒里飘出的点心甜香,那崭新的钢笔和课本,证明着刚才那场不寻常的拜访并非幻觉。
莹莹爱不释手地摸着那支钢笔,又翻看着崭新的课本,虽然很多字还不认识,但眼中充满了渴望。“阿娘,齐家哥哥真好。”
林婉贞轻轻揽过女儿,目光透过破败的窗棂,望向齐啸云离开的方向。那个少年,如同一道意外照进深渊的光,带着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不符合年龄的成熟,试图为她们撑起一小片安宁的天空。
“是啊,”她低声应道,心中某个冻结的角落,似乎正在悄然融化,“他是个好孩子。”
她打开食盒,里面是几样精致的苏式点心,马蹄糕、定胜糕、玫瑰酥,还冒着热气。她拿起一块定胜糕,递给女儿,自己却没什么胃口。
齐啸云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援助,更带来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齐家仍在关注莫隆的案子,并且,似乎在暗中有所动作。
“总有云开见月明的一天……”
少年的话语在她耳边回响。这究竟是安慰之词,还是确有所指?齐远山到底知道了什么?查到了什么?
希望,如同暗夜中的星火,虽然微弱,却再次被点燃。她看着专心吃点心的女儿,看着她手中那支象征着知识与未来的钢笔,心中重新涌起了力量。
她必须活下去,必须保护好莹莹,必须等到真相大白、沉冤得雪的那一天。或许,齐家,就是这个漫长黑夜中,她们可以倚靠的,唯一的路标。
她将剩下的点心仔细收好,拿起那卷藕荷色的细棉布,比划着,开始在心里勾勒给莹莹做新衣裳的样式。生活还要继续,在等待黎明到来的过程中,她要用尽全力,为女儿撑起一方尽可能温暖的天地。
窗外,秋风依旧萧瑟,但矮棚之内,一颗沉寂已久的心,因为一份来自少年的、纯净而坚定的善意,重新开始了缓慢而有力的跳动。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这乱世之中的一点温情,或许,正是支撑她们走下去的全部理由。
---
这乱世之中的一点温情,或许,正是支撑她们走下去的全部理由。
林婉贞的手指抚过那藕荷色的细棉布,触感柔软微凉,像清晨带着露水的花瓣。她取出针线笸箩,里面除了常用的针线,还有几本旧时描摹的花样子,以及那枚她始终舍不得当掉的鸡血石小印。小印沉默地躺在那里,是她与过去那个繁华世界唯一的、坚硬的联系。
她选了一个简单清雅的兰草图样,用细炭笔轻轻在布上勾勒出轮廓。针尖穿过布料,发出细微的“簌簌”声,在这寂静的午后,显得格外清晰。每一针,都像是在将破碎的生活一点点缝合;每一线,都牵动着对未来的渺茫期盼。
莹莹趴在床边,已经打开了那本崭新的《国语》课本,手指点着上面的字,小声地、磕磕绊绊地念着:“人、手、口、刀、牛、羊……”她还不认识几个字,更多是在看旁边的插图,但那双眼睛里闪烁的光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亮。那支崭新的钢笔,被她小心翼翼地放在课本旁边,仿佛一件神圣的宝物。
“阿娘,‘牛’字是这样写吗?”莹莹抬起头,用手指在床板上比划着。
林婉贞停下针线,探过头去看,温柔地纠正:“嗯,差不多,这里要弯一点,像牛角一样。”她拿起那支钢笔,拧开笔帽,在旧报纸的边角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一个“牛”字。墨水流畅地洇开,形成清晰而有力的笔画。这支笔,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把钥匙,一扇窗,为她的女儿打开了一个可能通向更广阔天地的入口。
看着女儿专注模仿的侧脸,林婉贞心中那股混合着心酸与欣慰的情绪再次翻涌。齐啸云那孩子……他送来的,何止是点心、布料和文具?他送来的是尊严,是希望,是一种被世界遗弃后,重新被人记起、被人郑重对待的温暖。
她想起少年离开时那挺直的背影,想起他说话时沉稳而真诚的眼神。“总有云开见月明的一天……”这话由一个十岁少年说出,带着一种近乎天真的笃定,却莫名地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齐家,像一座沉默的山,在风雨飘摇之际,悄然投下了一片可供歇息的阴影。这份情谊,太重了。
“莹莹,”林婉贞轻声开口,“齐家哥哥送我们这些东西,是雪中送炭的情分。我们如今无力回报,但这份恩情,要铭记在心。将来若有机会,定当涌泉相报。”
莹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看着母亲郑重的神色,也认真地说:“我记住了,阿娘。齐家哥哥是好人,我长大了也要报答他。”
女儿稚嫩的话语让林婉贞眼眶微热。她低下头,继续手中的针线活。兰草的叶子在她指尖逐渐成型,舒展着柔韧的线条。她自己的命运或许已如风中残烛,但女儿的人生,绝不能就此沉沦。她要为莹莹缝制一件像样的衣裳,让她即使在贫寒中,也能保有起码的体面;她要教她识字明理,让她拥有不被命运随意摆布的能力。
阳光从破旧的窗纸缝隙漏进来,在布满灰尘的空气里投下几道细长的光柱,恰好落在莹莹手中的课本和那支钢笔上,也落在林婉贞手中那渐成衣形的藕荷色布料上。光柱中,微尘浮动,如同这纷乱时局中无数飘零的命运。但此刻,在这间陋室里,这一点光,却仿佛凝聚了所有的暖意和生机。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那少年的身影,连同他带来的这份乱世微光,已深深烙印在林婉贞的心底,成为了她在漫长寒夜里,用以取暖和辨明方向的一点星火。前路依旧莫测,但有了这点星火,她便觉得,脚下的路,似乎也不再那么漆黑一片了。
她深吸一口气,针脚走得更加沉稳、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