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9章暗流汹涌沪上夜
第0079章暗流汹涌沪上夜 (第1/2页)夜色如墨,将沪西贫民区低矮拥挤的棚户与蜿蜒狭窄的弄堂彻底吞没。只有零星几点昏黄的灯火,在潮湿的夜风中顽强地闪烁,如同挣扎求存的萤火。与不远处外滩的霓虹璀璨、歌舞升平相比,这里是被繁华遗忘的角落,空气中弥漫着劣质煤烟、污水和廉价食物的混合气味。
莫家母女赁居的小阁楼里,那盏如豆的煤油灯将两个相依为命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投在斑驳脱落的墙皮上。
林氏坐在窗边,就着微弱的光线,手指穿梭于一块素色锦缎之间。那是一只即将完工的旗袍衣领,上面用极细的丝线绣着缠枝莲纹,针脚细密匀净,图案清雅灵动。长时间的劳作让她眼窝深陷,指腹布满新旧交替的针眼和细茧,但她的脊背依旧挺得笔直,仿佛某种不肯折弯的风骨。偶尔,她会抬起眼,望向桌案另一侧的女儿,眼神里是深沉的慈爱与难以化开的忧虑。
莹莹正伏在一张摇摇晃晃的旧木桌上,专注地临摹一本破旧的《女四书》。她的手腕悬空,力求每一个字都写得端正秀气。母亲教导她,字如其人,即便身处泥泞,心也不能蒙尘。她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夹袄,袖口已经磨起了毛边,却浆洗得干干净净。长期的清贫生活磨去了她身上曾经可能存在的娇气,却滋养出一种温婉而坚韧的气质,像石缝里悄然绽放的小花,静默却顽强。
“咳咳……”林氏忍不住发出一阵压抑的轻咳,怕惊扰了女儿,连忙用手帕捂住嘴。
“娘!”莹莹立刻放下笔,起身倒了一杯温水递过去,小手轻轻拍抚着母亲消瘦的背脊,眉宇间满是心疼,“夜深了,寒气重,您别再绣了,当心眼睛和身子。”
林氏接过杯子,温水润过喉咙,缓解了痒意。她看着女儿过早懂事的面庞,心中一酸,强笑道:“不妨事。王太太介绍的这个活计,东家要求高,但也肯出价钱。把这领子绣完,这个月的房租和嚼谷便又宽裕些。”她顿了顿,声音愈发轻柔,“只是苦了你,莹莹,跟着娘住在这等地方……”
“娘,您别这么说。”莹莹握住母亲冰凉的手,语气坚定,“有娘在的地方,就是家。女儿不觉得苦。”
她重新坐回桌前,却没有继续临帖,而是从桌屉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用干净软布包裹的物件。层层打开,里面是半块玉佩。玉佩质地温润,色泽莹白,即便在昏暗的油灯下,也隐隐流动着内敛的光华。它被巧妙地一分为二,断裂处呈现出天然的云纹状,上面精细地雕刻着半幅“喜上眉梢”的图案——她手中这半块,正是那回首眺望的喜鹊和半枝梅梢。
莹莹纤细的手指轻轻抚过玉佩光滑的表面,眼神有些迷离。这是父亲莫隆留给她们姐妹唯一的念想,也是莫家曾经显赫如今零落的见证。关于另一半月佩,母亲只含糊地说过,或许在当年混乱中遗失了,或许……随着她那未曾谋面、据说早已夭折的孪生妹妹去了另一个世界。每当想起这个,她心头就像被什么东西蛰了一下,细细密密的疼。
“又在看它了?”林氏的声音将她从思绪中拉回。
“嗯。”莹莹低低应了一声,将玉佩贴心口捂了捂,才重新仔细包好,放回抽屉深处,“娘,齐家……齐伯伯他们,最近还好吗?”
她问得有些迟疑。齐家是莫家故旧,当年莫家遭难,旁人避之唯恐不及,唯有齐家,虽不便明面上相助,却一直通过管家福伯暗中接济,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林氏和莹莹始终铭记于心。尤其是齐家的独子,齐啸云。
提到齐家,林氏脸上露出一丝真正的暖意:“前几日福伯悄悄来过,留下些米粮和银钱。他说齐老爷和夫人身子都康健,啸云那孩子……也愈发进益了,已经开始跟着家里学着打理些生意上的事情。”
听到“啸云”两个字,莹莹耳根微微发热,忙低下头,假装整理笔墨。
林氏将女儿的小动作看在眼里,心中百感交集。齐家重信守诺,从未因莫家败落而提及解除婚约之事。啸云那孩子,更是从小就对莹莹格外照顾。她还记得,几年前,当她们刚搬来这贫民窟不久,才十来岁的齐啸云跟着福伯偷偷来看她们。彼时的小小少年,穿着干净的缎子长衫,与这脏乱的环境格格不入,他却毫不在意,把自己舍不得吃的西洋糖果塞到怯生生的莹莹手里,用尚带稚气却无比认真的语气说:“莹莹别怕,我会像保护妹妹一样护着你的。”
时光荏苒,当年的小小少年已长成挺拔青年,那句“保护妹妹”的承诺,似乎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变质,多了些难以言说的情愫。这对于身处绝境的莹莹而言,无疑是黑暗中的一缕微光。但林氏内心深处,却始终缠绕着一丝不安。齐家越是仁至义尽,她越怕有朝一日,这份恩情会变成压在女儿身上的重负,或者……因现实而变质,徒增伤悲。
“莹莹,”林氏沉吟片刻,还是开口道,“齐家待我们恩重如山。但我们需记得本分,不可过多倚仗,更不可……生出不该有的妄念,平白给人添了烦难。”她的话说得很委婉,但意思却明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