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归途
第15章 归途 (第1/2页)7月20号,林灿在张伟的陪同下前往杭州。
然而,人刚到网抑云音乐总部,还没走进事先排好的录音棚,张伟就接到了两个剧组几乎同时发来的紧急协调通知。
去补拍的刘韬提前回来了。
因此,《欢乐颂》的拍摄计划再次进行了微调,开机日期正式定在8月7号。
剧组要求林灿提前一周,也就是8月1号就必须进组,参加第二轮剧本围读,并重点与刘韬进行搭戏磨合。
而《微微一笑很倾城》也紧随其后,确定了8月22日的开机日期。
满打满算,距离《欢乐颂》报到,只剩下了不到十天。
“EP的录制计划必须暂缓。”张伟看着瞬间被填满的行程表,眉头紧锁,“档期完全排不开,连续进组,中间几乎没有来杭州录歌的时间空隙。”
林灿对这种情况并不意外。
演员的档期和行程问题是这样的,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随时都有可能进行调整和变动。
他沉吟片刻,对负责接待的网抑云工作人员说道:
“完整的EP来不及制作了,但我们可以先集中精力,录一首单曲发布。这样既能维持热度,也算为未来的EP做个预热。我手头还有一首准备已久的歌,只录这一首,时间上应该来得及。”
网抑云这边自然表示理解和支持。
杭州总部的录音棚,制作人及相关设备资源都已就位,完全可以全力配合迁就林灿紧凑的档期。
“林灿老师,您那首备选的歌,歌名和大致风格是?”工作人员一边记录一边询问,方便后续安排。
“《水星记》,风格偏另类R&B,带点迷幻电子元素。”林灿如实回答。
“好别致的名字,还挺好听的。”工作人员小声嘀咕道。
林灿笑了笑,没接茬。
他之所以选择《水星记》,是经过了慎重考量的,并非临时起意。
他又不是专业音乐人,怎么可能随便选出一首歌就能拿出来用。
他能记得旋律并且能还原出来的歌曲确实很多,但大多都是些在长视频平台,或者短视频时期,曾经出圈过的歌曲。
没办法,曾经上班下班的路上,他车里放得最多的就是这类歌。
最开始,他是有考虑将《水星记》和《起风了》都放进正在筹备的EP里的。
可在他思索再三过后,却还是选择放弃。
这两首歌,与他特地针对下沉市场打造的EP风格不适配,是一方面原因。
时机未到则是另一方面原因。
这两首现在就拿出来,确实还是太早了些。
如果不是需要一首歌来引动流量,林灿肯定不会将《起风了》这么早就放出来。
《水星记》亦然。
当下,2015年的相应音乐土壤还不够成熟。
这两首注定要在视频平台才能绽放光彩的歌,一定是会被暂时埋没一阵子的。
《起风了》要靠碰瓷宫崎骏的作品来进行营销。
《水星记》则是要等到……金曲奖的入围宣传。
歌确实都是好歌,但也确实都很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郭頂的《水星记》能入围金曲奖,但林灿的《水星记》就不一定了。
内地出身的郭頂可以入围金曲奖,是因为他曾帮助湾湾很多音乐人做过幕后工作,一点一点攒下来的人脉和人情。
而同样是内地的林灿…还是想想明天早上吃点什么比较现实。
所以,《水星记》这首歌就被林灿一直闲置到了现在,沦落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这歌的质量绝对是抗打的。
只是放在当下的环境多少会有点水土不服,数据也肯定比不上目前有黑流量加持的《起风了》。
但确实没办法。
用来竖立才华人设的歌曲,目前确实没有比这首《水星记》更合适不过的了。
他做EP要的就是人设当先,热度其次。
由他取代郭頂而制作出的《水星记》如果数据不好,被埋没就埋没了吧,暂时入土也没关系。
过两年再挖出来就好了。
接下来的几天,林灿几乎把自己焊在了网抑云总部那间配备了专业设备的录音棚里。
主要是编曲磨合与试唱。
林灿精益求精,对编曲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