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20章 铁路局运输处报到
第一卷 第20章 铁路局运输处报到 (第2/2页)东站货场最近积压了一批待运的机械设备,但空车皮调配不过来,影响了发货方和接收方的生产计划。
货场和调度所互相扯皮,都说对方环节出了问题。
到了货场,尘土飞扬,各种货物堆积如山。
货场的负责人是个黑脸汉子,姓王,对着吴科长倒苦水:“吴科,不是我们不努力,是调度所不给车皮啊!我们这货都备齐了,就等车来拉!”
吴科长皱着眉头,又带着林卫国去了调度所。
调度所的人也是一肚子委屈:“王胖子净瞎说!我们哪敢卡机械设备的车皮?是最近往南边的线路紧张,车皮周转不过来!我们有什么办法?”
两边各执一词。
吴科长显然对这种情况见怪不怪,例行公事地记录着双方的说法。
林卫国也没闲着,他利用听心术,仔细听着货场和调度所几个关键人员的心声。
【妈的,就知道推卸责任,他们货场自己装卸慢,占了股道,影响车皮回送,当我们不知道?】一个调度员心里骂道。
【调度所那帮大爷,打个招呼请顿饭就能快两天,不就是看我们这次没表示吗?】货场一个老工人心里嘀咕。
林卫国心里有数了。
问题不是单方面的,既有客观的线路紧张,也有人为的因素。
货场装卸效率,调度所的灵活调配,甚至中间可能存在吃拿卡要。
林卫国没当场说什么,而是跟吴科长回到了局里。
“情况就是这样,两边都有问题,但主要还是线路紧张,运力不足。”吴科长在办公室里对林卫国总结道,“你就按这个思路,写个情况说明,重点突出客观困难。”
林卫国拿起笔,却没有立刻动笔。
他想了想,抬头对吴科长说:“吴科长,我觉得除了客观困难,是不是也应该提一下主观上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货场的装卸效率,调度所内部的车皮信息沟通和灵活调整机制。如果只强调客观困难,问题可能永远解决不了。”
吴科长愣了一下,推了推眼镜,看着林卫国:“小林啊,你刚来,有些情况不了解。这些问题都存在很久了,牵涉面广,不是我们一个处,甚至局里一下就能解决的。写报告,有时候要讲究方式方法。”
吴科长的意思很明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按惯例写,把矛盾模糊化,责任推给客观条件最稳妥。
【年轻人,想表现是好事,但别捅马蜂窝。】吴科长的心声带着告诫。
林卫国沉默了一下。
他明白吴科长的好意,也知道机关里的生存哲学。
但他如果真的只是按部就班,写份不痛不痒的报告,那这次实习的意义何在?最后是否能正式留在运输处?
“吴科长,我明白您的意思。但陈处长让我来,是不是也想听听不一样的看法?哪怕不成熟,至少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林卫国语气诚恳,但态度坚定。
吴科长看着他,半晌,叹了口气:“行,那你就按你的想法写吧。不过,写完了先给我看看。”
“好的,谢谢吴科长。”
林卫国埋头写了起来。
他没有直接指责哪个部门,而是基于观察到的情况和听到的心声,客观分析了影响车皮周转的几个关键环节,并尝试性地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比如加强货场与调度的信息联动,优化装卸流程等。
写完初稿,他拿给吴科长看。
吴科长看完,眉头皱得更紧了:“小林,你这……写得倒是挺详细,但这几点建议,有点尖锐啊。货场和调度所看了,怕是会有意见。”
“吴科长,我只是如实反映情况和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最终怎么定,还是处里和领导决定。”林卫国说道。
吴科长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没让林卫国大改:“行吧,就这样。我拿去给陈处长看看。”
他拿着报告出去了。
林卫国坐在办公室里,心里也有些忐忑。
他知道自己可能有点冒险,但想要真正的留在运输处,就不能一味的按部就班求稳。
过了一会儿,吴科长回来了,脸色有些古怪。
“陈处长看了,说什么?”林卫国问。
吴科长看着林卫国,眼神复杂:“陈处长说……报告写得有点意思,让你明天上午去他办公室一趟。”
林卫国心里一动。
有点意思?这评价,似乎不完全是坏事。
“好,我知道了。”
下班回到四合院,许大茂正推着自行车要出门,看见林卫国,凑过来低声道:“卫国,可以啊!听说你去铁路局上班了。”
林卫国看了许大茂一眼,回道:“只是去实习而已,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回来。”
“别谦虚了!”许大茂挤挤眼,“哥哥我看好你!等你高升了,别忘了请客!”
林卫国没接话,笑了笑,往后院走。
他不知道明天陈处长会跟他说什么。是批评他冒进,还是肯定他的思路?
但无论如何,这一步,他已经迈出去了。
这运输处的门槛,他不仅只是要一个三个月的实习,而是要正式留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