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剧本秘密的逐步揭开
第25章 剧本秘密的逐步揭开 (第2/2页)“也就是说,这场戏根本没被正式报备?”
“不止是没有报备。”陈默顿了顿,“我在档案库里找到了一份同期的巡查记录。那座医院早在两年前就被列为危房,禁止任何人员进入。可就在《镜渊》拍摄前三天,有人以‘取景测试’名义申请临时通行权限,签字人是星澜文化的执行总监——李巍。”
名字跳进耳朵的瞬间,亚瑟记起来了。
李巍,艾迪经纪人团队的幕后操盘手,业内出了名的“清道夫”。谁要闹合约纠纷、谁想跳槽自立门户,只要他出手,三个月内必销声匿迹。传闻他曾让一位试图曝光潜规则的新人歌手在海外旅行途中“意外溺亡”,事后尸检报告显示肺部无水,死因至今未明。
他切断通话,重新打开剧本目录。视线落在第七集和第十九集之间的空白段落——那里原计划有一条副线,讲述一群年轻演员试图揭露行业黑幕,最终集体失联。这条线在终稿中被整体删除,仅留下几句模糊台词作为伏笔。
他调出原始分镜草图压缩包,尝试解压。密码保护。
输入几个可能的时间节点、项目代号,均失败。
最后,他试了试林晚的生日加上“ZT”——“真相”的拼音首字母。
文件打开。
里面是十二张手绘场景图。第一张,几名演员围坐在一间昏暗的排练室,墙上贴满剪报和名单;第二张,一人被蒙眼带出大楼;第五张,地下停车场,黑衣人递出合同,纸上印着熟悉的LOGO——星澜文化;最后一张,同一间屋子被火焰吞没,门窗紧闭,外面站着几个穿黑西装的人影。
图纸右下角,有行极小的铅笔字:“他们不让说,但我得留下痕迹。”
亚瑟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
这不是创作,是记录。
某种意义上,这整部剧都不是为了播出而写的,而是为了让某些再也无法发声的人,借虚构之名,完成一次迟到的陈述。每一个看似荒诞的情节背后,都藏着一段被抹去的真实。那些“自杀”“失踪”“精神失常”的角色,或许正是现实中某个曾挣扎呼喊却被强行噤声的灵魂。
他合上电脑,起身走到窗边。天色渐亮,远处高架桥上的车流开始密集起来。楼下早餐摊升起了炊烟,油条在锅里翻滚,发出细微的噼啪声。一对母女蹲在摊前等豆浆,小女孩踮脚看着锅,眼睛亮晶晶的。
手机震动了一下。
新消息来自艾迪:“今天下午四点,工作室见面。审计小组的事,有进展。”
他盯着那句话,没有立即回复。
他知道她未必知情。也许她只是个执行者,被推到台前维持项目的外壳完整。但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偏偏选这部剧?为什么允许这些细节存在?又为什么,在他提出设立独立审计时,她的反应不是抗拒,而是沉默后的一句“需要上面点头”?
他重新开机,把所有证据整理成一份加密文档,命名为“镜渊_原始意图分析_v1”。然后将文件分割成三部分,分别上传至三个不同的离岸存储节点。每一段上传完成后,本地副本自动销毁,不留痕迹。
做完这些,他拨通了一个号码。
“是我。”他说,“我想见周老师一面。”
电话那头安静了几秒。
“老地方。”对方终于开口,“中午十二点,别走正门。”
挂断后,他收拾东西准备离开。临出门前,回头看了眼那台服务器。指示灯还在闪烁,绿色的光点一下一下,像某种无声的回应。他忽然想起十年前第一次见到周振声的情形——那时他还只是个实习生,误闯了剪辑室禁区,却发现老人正在用一台老式放映机播放一段从未公开过的试镜录像。画面中,一个女孩站在镜头前,念着一段关于“谎言帝国”的独白,眼神清澈而坚定。
“你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剪辑吗?”周振声当时问他,“不是删掉多余的部分,而是把不该存在的东西,悄悄留下来。”
他关掉电源,拉下电闸,推门走出办公室。
走廊灯光忽明忽暗,走到楼梯口时,他停下脚步,从外套内袋掏出一张折叠的纸条——是昨天在茶馆,周振声离开前悄悄塞进他咖啡杯下的。
上面只写了一行字:
“林晚没死于火灾那天,她死于三年前签下第一份经纪合约的当晚。”
亚瑟站在台阶上,手指捏紧纸边。
窗外一辆洒水车缓缓驶过,水雾弥漫在清晨的空气里,模糊了整条街道。远处楼宇间的缝隙中,一轮苍白的日光正艰难地穿透云层,照不进这栋沉默的老楼,也照不进那些藏在光影背后的真相。
但他知道,有些光,一旦被看见,就再也无法被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