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公司发展的新战略规划
第46章 公司发展的新战略规划 (第2/2页)第三,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比如将优质IP转化为剧场演出、主题展览或社区活动,让内容不止于屏幕,也能走进街头巷尾的生活现场;尝试与公益组织合作,把真实人物的经历搬上舞台,让更多人听见“沉默的声音”。
做完这些,他靠在椅背上,闭眼片刻。脑子里浮现出小亚明昨晚睡着时攥着契约纸的样子。孩子不懂商业,但他知道“答应的事要做到”有多重要。那份稚嫩的坚持,像一根细线,把他心里的两个世界串了起来——家里的承诺要守,公司的责任也不能丢。
可怎么平衡?他睁开眼,看着墙上挂钟指向六点十分。以往这个时间,他已经坐在会议室里听汇报,或者赶往机场参加论坛。行程表排得密不透风,电话会议穿插在飞行途中,连吃饭都常在车上解决。他曾以为这就是成功的代价,直到某天发现儿子在他视频通话时突然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
那一刻他才意识到,缺席不是荣耀,而是裂痕。
但现在,他想试试另一种节奏:不再用时间长度衡量投入,而是用质量决定取舍。重要的事不必马上完成,但必须正确地开始。
他重新打开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新的原则:每周至少两天在家办公;重要决策前必须与核心团队面对面沟通;所有项目立项评估增加一项标准——“是否值得向家人讲述”。
写完后,他把笔盖拧紧,轻轻放在桌角。阳光这时斜照进来,落在木盒上——那个装着家庭契约的小盒子,静静立在电视柜中央。红木质地,边角有些磨损,是小亚明亲手做的生日礼物。盒盖内侧贴着一张全家福,三人笑得毫无防备。
他望着它,没笑,也没叹气,只是点了点头,仿佛确认了某种无声的共识。
他站起身,把笔记本收进抽屉,顺手带上了锁。然后走向厨房,打开冰箱门,取出鸡蛋和牛奶。锅还没热,他听见卧室传来轻微响动,是艾迪翻身的声音。他没回头,只是把炉火调小了些,怕吵醒她。
煎蛋在锅里慢慢成型,边缘微微卷起,香气一点点散开。他拿出两个碗,一个盛粥,一个装水果。餐盘摆好时,小亚明揉着眼睛从房间探出头来,穿着印有火箭图案的睡衣,头发翘着一撮,像刚经历了一场太空坠落。
“爸爸,今天你做的饭?”
“嗯。”亚瑟把牛奶倒进杯子,“快去洗漱。”
孩子跑进卫生间,水龙头哗地打开。艾迪也披着外套走出来,站在厨房门口,声音还有些哑:“你怎么起这么早?”
“有点事处理完了。”他说,“坐下吃吧。”
她没多问,坐到餐桌旁,拿起勺子搅了搅粥。热气升腾,模糊了她的镜片。她摘下眼镜擦了擦,又戴上,看向他:“最近是不是又要出差?”
“暂时不会。”他把煎蛋递给她,“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会调整工作方式。”
她点点头,咬了一口面包。沉默了几秒,又说:“别把自己逼太紧。”
“我知道。”他笑了笑,“这次不一样。”
小亚明蹦跳着出来,爬上椅子,伸手去够果酱瓶。亚瑟帮他打开,涂了一层面包递过去。孩子咬了一大口,含糊地说:“爸爸,今天我们读星星的书吗?”
“昨天不是说好了?”亚瑟看着他,“一个字都不会少。”
艾迪低头喝粥,嘴角动了一下。她没说话,但肩膀松了下来。那种松弛感,像是长久绷紧的弦终于找到了支点。
吃完饭,小亚明主动收拾自己的碗筷,放进水槽。亚瑟擦干净桌子,转身准备回书房。他刚迈出一步,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邮箱提醒,一封内部系统自动发送的汇总报告到了——关于上季度各项目运营数据。
他停下脚步,站在客厅中央,掏出手机点开附件。视线扫过几行关键指标,突然注意到一个细节:那个曾被搁置的校园音乐剧试点项目,在去年底悄悄上线了一个短视频片段,播放量不高,不到八万,但评论区有三百多条留言,大多是学生写的观后感。有人写道:“这是我第一次在舞台上看到像我这样的孩子。”还有人说:“原来我们的烦恼,也可以被唱出来。”
更让他心头一震的,是一位老师私信附上的照片:学生们自发组织了一场小型展演,舞台是学校的礼堂,灯光简陋,道具手工制作,但他们眼神明亮,歌声清澈。配文只有短短一句:“他们说,这是属于普通人的光。”
他的手指停在屏幕上,久久未动。
阳光照在地板上,映出窗框的轮廓,像一幅静止的画。小亚明蹲在地上拼积木,嘴里哼着昨晚听的童谣,音调歪歪扭扭,却自得其乐。艾迪拿着湿布擦拭茶几,动作轻缓,偶尔抬头看看孩子,眼神温柔。
亚瑟站着没动,手机还亮着。他盯着那条数据,忽然转身走回书桌,拉开抽屉,再次取出笔记本。
翻开新的一页,他在顶部写下一行字:
“有些事,慢一点,反而走得更远。”
笔尖顿住,墨迹未干。窗外,一只麻雀落在阳台栏杆上,啄了两下玻璃,又扑棱飞走。远处传来校车启动的声音,新的一天正悄然铺展。
他合上本子,望向窗外。晨光如潮水般漫过楼宇间隙,照亮了街道,也照亮了某些曾经被忽略的角落。
他知道,这条路或许漫长,但终于,迈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