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神秘信息的蛛丝马迹
第52章 神秘信息的蛛丝马迹 (第1/2页)亚瑟把旧手机放在桌上,屏幕还亮着,映出他半张脸的倒影。那通电话只拨了一次,号码早已被他删去,通话记录也清空。他知道,打第二遍是愚蠢的——无论是对谁,哪怕对方先开口,一旦察觉到一丝异常,整条线就会立刻断掉。
他站起身,动作很轻,仿佛怕惊扰了屋里的寂静。书柜最下层积了些灰尘,他蹲下身时膝盖发出轻微的响动。手指在几本厚重的技术手册间摸索,终于触到那台老旧笔记本的边角。外壳泛黄得厉害,像是久不见光的皮肤,右下角有一道明显的磕痕,漆皮剥落,露出底下灰白的塑料基底。这台机器从不联网,电池早已报废,只能插电使用。它的硬盘经过三层加密,密码只有他自己知道,连备份都没有。
他将它搬到桌上,电源接通后风扇嗡嗡启动,声音低沉而稳定。屏幕亮起,蓝灰色界面跳出来,命令行闪烁着光标,像一只等待指令的眼睛。他插上U盘,黑色金属外壳,无标识,容量不大,但足够装下今晚的关键证据。
数据开始复制。进度条缓慢爬升,他盯着数字跳动,心跳却比平时慢了几拍。这不是愤怒,也不是恐惧,而是一种熟悉的、冰冷的警觉——那种他曾经历过两次的感觉:有人在暗处布好了局,等你走进去。
财务系统导出的数据被逐一分解。资金流向以图谱形式展开,层层嵌套,像一张蛛网。两亿到账是在下午三点零七分,项目名为“星途计划”,用途标注为“影视制作专项资金”。一切合规,审批流程完整,银行确认回执清晰可查。
但就在凌晨一点十七分,一笔七百万被划走,名义是“技术咨询预付款”。金额不大不小,刚好卡在单笔支付无需二次复核的阈值之下。收款方是一家名为“诺森资本”的公司,注册地在加勒比海某群岛,成立时间不足四个月,股东信息匿名,办公地址是一间虚拟办公室服务点。
更巧的是,这家公司的银行托管服务,竟与签约前更换的代理公司来自同一家境外金融机构。亚瑟调出中转账户信息,开户时间为签约前夜法务代表更换后的第二天上午十点零七分——精确到分钟。
这个时间点太准了。
他记得那天晚上,原定签字人突然称病住院,临时由一位“紧急授权代理人”代签补充协议。对方出示了完整的委托书和公证书,文件齐全,印章清晰,当时没人提出异议。艾迪还在医院陪小亚明做检查,他独自在会议室看完所有材料,确认无误后点了头。
但现在回想起来,那份公证书编号全是数字,没有字母前缀。国内正规编号应包含地区代码和年份缩写,比如“京公证字第2023A-1247号”。而那个编号却是“893746215”,像一串随机生成的数字。
窗帘动了一下。
不是风。今晚窗外无风,空调也没开。他抬头看向阳台方向,布帘边缘微微晃动,像是刚被人松手。他记得自己关窗时拉紧了两侧,不可能留缝。屋里没开灯,只有电脑屏幕的微光映在他脸上。
他没起身,也没做出任何反应,只是缓缓合上笔记本,拔下U盘,动作从容得像在整理日常物品。然后他起身走向书架,顺手将U盘塞进一本诗集的内页——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夹在中间,不起眼。那本书多年未动,纸页发脆,封面磨损,正适合藏东西。
几分钟后,他穿上外套出门。深灰色呢料,低调耐脏。电梯下行时他盯着楼层数字,耳朵却听着头顶通风口的动静。到了地下车库,目光第一时间落在自己的车位上。
那辆黑色轿车还在。
没挂牌照,车窗贴膜深得几乎不透光。他走过时故意放慢脚步,靠近驾驶座一侧,借着远处应急灯的微弱反光看清车内——驾驶座空着,但引擎有轻微震动,空调出风口还在送风,说明车辆处于待机状态。
有人在监视。
他在小区便利店买了瓶矿泉水,掏出一张便条写了个地址:“南湖东路18号,三单元502”。字迹潦草,像是随手记下的租房信息。他故意让它从指间滑落,掉在收银台旁边。店员低头扫码,没注意。
然后他从后门离开,穿过一条窄巷,走向地铁站。上车前回头看了一眼,街角无人,便利店灯光昏黄,那张便条已被风吹到了墙角。
地铁换乘三次,路线毫无规律:先坐六号线往东,再转二号线向北,最后搭环线绕城半圈。每一次换乘他都留意身后,观察是否有同一张面孔重复出现。没有。但他不敢放松。
最终抵达城市另一端的公共图书馆。时间刚过晚上八点,阅览室还有不少人,学生、老人、自由职业者,各自埋首于书本或电脑。他找了个角落位置,背靠墙壁,视线能覆盖入口和两个出口。
打开随身包,取出平板。这是备用设备,白色外壳,没有任何标识。SIM卡是今天中午在街边小店买的,不用实名,流量套餐三天有效。他连上图书馆Wi-Fi,信号稳定。
登录匿名云端账户,用双重密钥验证身份。调取预先存好的境外金融数据库快照——那是他三年前通过特殊渠道获取的一份离线镜像,涵盖多个避税天堂的公司注册与资金流动记录。
输入“诺森资本”。
系统反馈一条简短记录:“曾参与多起影视基金异常结算案,受监管机构关注;关联实体包括‘瑞安信托’‘蓝岸控股’,均因虚假合同及洗钱嫌疑被调查。”
他手指停在屏幕上。
这不是偶然操作,也不是普通合同漏洞。有人专门盯上了这部剧的投资流程,提前布局,等资金一到账就动手。手法干净,流程合规,连审批都走完了。如果不是他查得细,根本发现不了。
而且……对方用了“缺口”这个词。
那是他和团队私下讨论预算时的说法,从未出现在正式文件里。一次深夜会议,他说:“目前资金池看似完整,但存在结构性缺口。”当时在场的不超过五个人。
能知道这个词的人,只可能是内部核心成员。
他关闭页面,删除浏览记录,清除缓存,再把平板恢复出厂设置。离开前,他分三次把设备零件丢进不同楼层的垃圾桶:外壳扔在一楼大厅,主板沉入二楼洗手间旁的清洁箱,电池则塞进三楼儿童区绘本架后的缝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