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竞争对手的更大阴谋
第73章 竞争对手的更大阴谋 (第1/2页)天刚亮,亚瑟还没合眼。
窗外的晨光像是被稀释过的墨水,灰白地渗进书房。窗帘没拉严,一道细长的光线斜切过桌面,正好落在电脑屏幕右下角的时间戳上——5:47。他已经连续三十六小时没睡,咖啡杯底结了一圈褐色的渍,药瓶倒在一旁,像一座倾斜的小塔。
屏幕上的文件没有关闭,资金流向图、会议纪要、音频文字稿层层叠叠铺满整个界面,仿佛一场无声的战场沙盘。他把最后一段音频又听了一遍,耳机里传出的声音冷静而克制:“维持现有节奏,别让媒体降温太快。”
这句话他听过很多次。最初出现在某次匿名爆料后的舆论发酵中,后来在几篇看似无关的报道评论区被反复引用。他曾以为那只是幕后推手惯用的心理战术——制造持续不安,瓦解目标意志。但这一次,意思不一样了。
他的手指悬在回放键上方,停顿了几秒,然后重新播放。这一次,他放大了背景音。极轻微的电流声之后,有一瞬几乎不可察觉的呼吸变化——说话的人,在说“别让媒体降温太快”时,喉头微微收紧了一下。那是紧张,也可能是兴奋。不是命令,而是确认。
这不像是一场单方面的操控,更像是一个信号:给另一个人,另一个环节。
他猛地睁大眼睛,迅速切换窗口,调出新剧《逆流》的筹备日程表。开机仪式定在后天清晨六点,地点是城郊的星光影视基地。场地占地三百亩,主摄影棚九座,外景街区完整复刻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市风貌。人多、流程复杂、安保依赖临时调配,这种时候最容易出问题。
如果对方只是想抹黑他,那过去三天的舆论攻击已经足够。三篇由《深度中国》发布的调查报道,层层递进:第一篇质疑启明控股旗下子公司账目异常;第二篇直指亚瑟与境外空壳公司存在隐秘关联;第三篇则抛出“文化项目洗钱链”的说法,点名《逆流》可能成为资金转移工具。
每一篇都精准踩在公众情绪的爆点上,措辞严谨到近乎法律文书,却又能激起最原始的猜忌。更可怕的是发布时间——第一篇三天前上午十点,第二篇昨天凌晨四点,第三篇今天早上六点十五分。间隔分别是十八小时、二十小时。
不完全规律,但趋势清晰:他们在拉长时间,制造一种绵延不断的压迫感,像潮水一样缓慢上涨,直到淹没理智的堤岸。
如果这个节奏继续下去,下一篇应该出现在明天下午。可要是到了开机当天,突然没有负面新闻呢?
他盯着屏幕,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节奏越来越快。没有新闻,才是最大的信号。意味着所有火力都在收束,等待一个决定性时刻——那个能让舆论彻底失控的“事件”。
他立刻切换窗口,查看启明控股旗下企业的车辆注册记录。一份昨夜更新的数据引起了他的注意:一家名为“启明文化协作部”的子公司,在凌晨一点完成了三辆厢式货车的登记。申报用途写着“设备运输”,但目的地空白,驾驶员信息也只有代号M-07、M-09、M-11,没有实名,也没有身份证号匹配记录。
这类车常用于搬运大型道具或临时供电设备,剧组进场时也常用。但如果有人伪装成施工队,混进拍摄现场,谁也不会多问——尤其是在混乱的开机日。
他放大影视基地的平面图。入口有两个:主门朝南,配有智能闸机和两名固定保安,进出需刷证登记;侧门位于西北角,靠近山林边缘,平时只用铁网围挡,拍摄期间才会开放,用于大型器械进出。而电力供应依赖临时搭设的两台柴油发电机组,就放在西北角空地,距离侧门不到五十米。
一旦有人切断电源,或者在关键镜头拍摄时制造混乱,整个项目就得延期。
而延期的代价,不只是钱。
艾迪的新剧是她从演员转型导演后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投资的第一部纯文艺题材剧集。外界一直盯着看会不会出事。如果开机当天发生意外,哪怕只是个小事故——比如停电导致拍摄中断十分钟,媒体也会写成“亚瑟资本失控,项目难产”。之前的洗钱传闻会立刻被翻出来,变成“早有预兆”,甚至可能触发监管部门介入。
这不是巧合。这是计划。
他闭上眼,脑子飞快地转。对手的目标从来就不只是毁掉他的名声。他们要的是让这部剧拍不成,让他和艾迪一起跌进泥里,再也爬不起来。一损俱损,万劫不复。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艾迪发来的消息:“粥热好了,你下来吃一口。”
他没回。他知道她担心他,也知道她不想打扰他工作。但她不知道现在的情况有多危险——不只是事业危机,而是有人正在编织一张网,等着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坠落。
他重新打开“影流”小组传来的组织架构图。这是一个由业内资深调查记者组成的非正式联盟,专门追踪资本黑幕。“Z”是图中标注的核心节点之一,掌控媒体发布节奏,也能调动资金,权限极高。而周维钧,曾主管启明传媒板块三年,半年前突然辞职,对外宣称“健康原因”,实际上却转入幕后担任多家文化基金顾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