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二郎巡游清河
武二郎巡游清河 (第1/2页)其实武松无意中打死了老虎,意外成名,但他本意是来寻找哥哥武大郎。他自小与兄长相依为命,此番从沧州赶来阳谷县,心里头最记挂的便是武大郎的境况。
如今虽得了这打虎英雄的名头,被百姓簇拥着,可他心里却总空落落的,只盼着能早些寻到兄长,将这一路见闻说与他听。
人群中不时有人高声喊着“打虎英雄”,抛来的彩绸与鲜花落在他肩头,他却只是微微点头,目光越过攒动的人头,不住地张望,好像下一刻就能看到矮矮胖胖的身影挑着炊饼担子走来。
巡街队伍很快来到县衙,知县迎出,众人注视着武松进入县衙。知县上前,武松从床上跃下,立刻扛起了后面几个人抬着的老虎,旁观众人惊叹不已:“哎呀,真是打虎英雄啊,太羡慕了!”“这男人太有劲了!”众人议论纷纷。
知县见武松一人扛着老虎,心中暗赞,邀请武松上堂。武松还礼后,将打虎经过详细叙述,两旁兵丁官吏听得目瞪口呆。知县在大堂上赐武松三杯酒,并命师爷取出五十两赏银赠予武松。
武松大义凛然地说:“大老爷,小人托全县人民的洪福,侥幸打死了老虎,非一人之功,怎敢受此赏赐?许多猎户因老虎受伤,甚至残废,我想将这些钱分给他们,也能体现大老爷您的恩典。”
武松此言一出,旁观众人无不感到他更加高大,纷纷称赞武松人品高尚。知县听后,缓缓
说道:“也好,也罢,壮士既然如此,这50两纹银,听凭武壮士处置。”
说着,武松便将这五十两赏银交给了大堂外众多猎户,让他们分发给那些受伤、致残的猎户家庭。
知县大老爷见武松如此仁德忠厚,且是一条好汉,心中有意提拔他,便开口道:“吴壮士啊,你虽是阳谷县人氏,但与我这清河县相隔不远。今日,我想委派你担任清河县县衙巡捕的都头,专门负责全县治安,擒拿盗贼。不知壮士意下如何?”
武松一听到知县大老爷要任命他为县里巡捕的都头,连忙跪谢道:“承蒙大老爷抬举,小人终身感恩戴德。”
“哈哈哈,壮士免礼,你有一身武艺,能为本县擒拿流寇,实乃本县人民之福啊!”说罢,知县大老爷随即叫来师爷,写下文案,当日便任命武松为巡捕都头。从此,武二郎又多了一个名号——武都头。
就这样,县里的富户纷纷前来祝贺,少不了请武松吃饭。几天后,武松正准备去阳谷县里寻找哥哥武大郎,却没想到自己在县里做了都头,有公差在身,心中也满是欢喜。
然而,那时东平府一府两县,阳谷与清河紧邻,武松心想,自己在清河县出了名,阳谷县的消息也能传过去,届时大哥或许也能寻来。于是,武松便在清河县安顿下来。
几天时间,武松已将县衙的大小事务一一了解清楚。他每天领着几个亲兵,带着兵器巡行全县。满县人见到能打死老虎的武松,无不感到心中踏实。
一日,武松巡至城南集市,见一群商贩围作一团。他拨开人群,只见两个壮汉正揪着一个卖菜老汉的衣领,声称老汉的菜摊挡了他们的路,要掀翻摊子。
老汉急得满脸通红,连连作揖求饶,周围百姓虽面露不平,却无人敢上前劝阻。武松厉声喝道:“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欺凌老者!”
那两个壮汉见是武都头,顿时吓得脸色煞白,松开了手。武松问明缘由,原来是这二人一贯横行霸道,今日又故意寻衅。他当即命亲兵将二人带回县衙,杖责二十,枷号示众三日。
此事传开后,清河县的风气愈发清明,百姓对武松更是敬佩有加,常有人提着自家种的蔬菜、养的鸡鸭送到县衙,却都被武松婉言谢绝了。
他常对亲兵说:“我等食朝廷俸禄,当为百姓分忧,岂能收受民脂民膏?”
许多百姓都说,自打武都头来到清河县,地痞流氓再也不敢当街调戏妇女,也不敢拿东西不给钱了。
却说一日,武松在大街上行走,突然听到背后一个熟悉的声音:“兄弟,知县大老爷推举你做了都头,你怎么不过来看看我?”
武松回头一看,没有看到有人,但声音好熟悉,他心中纳闷,这声音分明是自家兄长武大郎的,可放眼望去,街上行人虽多,却不见兄长那矮矮胖胖的身影。
他正四处张望时,那声音又在身边响起:“我在你身边,你往下面看,莫不是做了都头,就不认哥哥了?”
武松连忙往下看,只见一个头戴旧毡帽、身穿粗布短褂的汉子正朝他咧嘴笑着,不是武大郎又是谁?原来武大郎身子太矮,武松眼睛平视,看不见武大。说话之人正是他日思夜想的亲哥哥武大。
自从兄弟分别后,武大因遭遇饥荒,搬到了清河县租房居住。县里人见他身材矮小,为人软弱,模样不佳,便给他起了个外号“三寸钉古树皮”,意指他长相粗糙,头脸与四肢不成比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