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零三十一章 “数字孪生战场”
四千零三十一章 “数字孪生战场” (第1/2页)这个时候,坐在会场中间的一位来自于军事科技史研究所的老专家举手接过话筒,然后站起来冲着台上吴浩和众人说道:“从帆船时代到蒸汽战舰,每次技术变革都会带来指挥体系的阵痛。
吴总认为,人机融合系统的全面应用,会给海军的组织结构和指挥层级带来哪些根本性改变?”
听到这个问题,现场众人也都是点了点头,露出了思索神色。
而被提问的吴浩呢,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沉思片刻,这才开口讲道:“传统的树状指挥体系可能会向扁平化、网络化转变。
基层舰艇的自主权将大幅提升,因为人机系统赋与了他们更强的独立决策能力。
但这也要求我们培养更多‘复合型指挥官’,他们不仅要精通战术,还要理解技术原理,甚至具备一定的编程和算法分析能力。
这或许是未来海军人才培养最深刻的变革。”
“那又如何保证训练效果能真正应用到实战中?”台下一位海军军官接过话筒问道。
吴浩指尖在平板上快速滑动,背后的大屏幕上,随即显示出来了一组画面,只见画面左侧是虚拟训练舱内军官戴着神经接驳头盔指挥作战,右侧同步呈现实体舰艇指挥室中同一名军官操作真实设备的场景。
两组画面里,军官的手势、口令乃至眼部细微的聚焦动作都如镜像般重合。
“请看这个实时映射演示。”
吴浩轻点屏幕,虚拟战场中的敌方导弹轨迹同步出现在实体舰艇的战术屏上,然后介绍道:“我们在舰艇关键设备中嵌入了纳米级传感器阵列,能以0.01毫米精度捕捉操作动作。
任何在虚拟系统中的操作,从调节雷达参数到下达开火指令,都会在50毫秒内同步到实体设备。”
说着,他调出一组跳动的数据流,然后接着道:“这些操作数据会被拆解为3000余个评估维度,比如决策响应时间、指令精准度、突发状况处理逻辑。
AI分析系统会将这些数据与历史实战案例库对比,生成可视化的能力雷达图。
上个月的评估显示,经过虚实映射训练的指挥官,在实装操作中的指令错误率下降至0.3%,仅为传统训练方式的五分之一。”
会场后排传来轻微的骚动,吴浩随即切换画面,展示某位指挥官的个人“成长图谱”:三维空间中,代表不同能力的光点随着时间轴不断移动,其中“复杂电磁环境决策”的光点在训练三个月后实现了跳跃式提升。
“每位指挥官的训练数据都会形成专属的能力演化模型。”
他解释道:“系统会根据这个模型动态调整训练难度。当检测到某项能力接近饱和,立即推送更具挑战性的场景;若发现薄弱环节,则针对性地生成1000+种相似情境进行强化训练。”
这个时候坐在前排的一名海军方面的研究员接过话筒冲着吴浩提出问题道:“实战中的战场环境充满不可控因素,虚拟系统如何模拟这些变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