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二百二十二章 从这里出发,向光而行
四千二百二十二章 从这里出发,向光而行 (第2/2页)赵博士的耐盐碱菌在盐湖试种成功的消息,像蒲公英的种子在基地里传开时,林博士正对着电磁炮的炮管出神。新研发的陶瓷涂层泛着暗哑的金属光泽,在高温电弧灼烧下依然平整如初。“上周打了三十发,炮管寿命比预期还长17%。”他转身时,撞见周院士的学生们举着相机围着样品,眼里的兴奋像要溢出来。
深秋的戈壁难得落了场雨,魏兵在监控室里看着雨滴在光伏板上凝成细珠,顺着倾斜的角度汇成溪流,流进智能灌溉系统的储水箱。“‘昆仑’算准了这场雨,提前调整了储能单元的荷电状态。”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光是回收的雨水,就够胡杨林浇三天了。”
雨停时,吴浩在青年创新工作室遇见赵宇。小伙子正用3D打印机制作机械臂的新零件,打印舱里飘出淡淡的树脂香。“残联的人来看过样品了,”赵宇举着刚成型的手掌模型,指尖的仿生皮肤能感知到0.1克的压力,“他们说,牧区的残疾人用这玩意剪羊毛,比人手还利索。”
墙上的电子日历跳到十二月时,陈博士带着“昆仑”系统的新算法闯进会议室。全息投影里,无人机群在台风眼壁中穿梭,红色的预警线随着气流变化实时调整。“南海舰队刚传来消息,靠这套路径规划,三艘补给舰提前八小时避开了风暴。”
窗外的光伏阵列在寒冬里依然醒着,每块电池板都微微转动,像向日葵始终追着太阳。吴浩忽然想起考察团离开那天,周院士在留言本上补的那句话:“光不仅能发电,还能照亮路。”
张副总远程连线时,屏幕上正播放着军车实弹演练的画面。电磁炮在移动中发射,弹丸穿透靶船的瞬间,储能系统的指示灯连闪都没闪。“昨天跟舰艇学院的人聊,他们说这技术能用到登陆艇上。”他举起酒杯,镜头里突然闯进几个戴棉帽的身影——那是守在界碑旁的战士,手里举着块牌子:“谢谢你们的暖车厢”。
李哲在监控室里盯着“昆仑”系统的预警图。二十分钟后,所有户外设备自动进入避风模式:光伏板翻转成45度角,无人机群降落在掩体里,电磁炮的炮管缓缓缩回防护舱。“以前得全员上阵手动操作,现在喝杯茶的功夫就搞定了。”齐广坤端来两杯热奶茶,杯壁上凝的水珠顺着指缝往下淌。
耐盐碱菌改良过的土壤里,试种的青稞长出了三寸高的幼苗。赵博士在视频里举着麦穗,背景里的盐湖泛着青蓝色的光,像块被太阳晒暖的蓝宝石。“牧民说,再种两年,这里就能开收割机了。”
那天下午,吴浩在天文观测台撞见周院士。老院士正对着星图出神,手里的钢笔在“近地轨道监测”几个字下画了道横线。“‘昆仑’发现的那块太空垃圾,你们的电磁炮能打下来吗?”他忽然抬头,眼里的光比望远镜里的星子还亮,“下个月中科院的空间碎片会议,我想请你们去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