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六章 改名改命
第八百九十六章 改名改命 (第1/2页)大臣们也懵,不知道这个徐有贞从哪儿冒出来的。
翰林院?
翰林院有这么个人吗?
虽然不知道他是谁,但就折子的内容论,此人的确言之有物,于治水上很有见地。
所以在皇帝随口问起黄河的疏浚工作后,工部的官员就提议将此人调到工部来。
工部现在缺人,尤其缺有实干才能的人。
从此人的折子上来看,他不仅在治水上有见地,于地方事务也略通。
治水和地方的关系很重要,一个会处理和地方关系的工部官员更难得了。
皇帝大笔一挥就同意了。
第二天,群臣看见徐埕走进工部,自称徐有贞时,大家:……
好骚的操作。
皇帝知道吗?
群臣心中闪过疑问。
这主意是潘筠出的?
群臣眼神交流,当着徐有贞的面什么都没说。
徐有贞悄悄松了一口气,顺利调到工部之后立即接了任务外出。
翰林院清贵,看上去比待在工部强。
但翰林院内也是分情况的,有人可以去给皇帝讲课,可以给皇帝解疑答惑,可以给皇帝草拟诏书,还能在御前行走……
但也有人只能坐在角落里修书,修的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书,可能从三十岁修到六十岁,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
徐有贞之前就被安排了这样的活。
他实在是太恐惧了,若要这样过一辈子,还不如辞官归去,另谋出路。
现在,他终于在仕途上谋到了一条路。
他不管潘筠那番话的深意,也不在意潘筠给的“有贞”二字的警告,他只要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就好。
徐有贞出京,一走就是五年。
他走了不少地方,奉命巡查各地堤坝,探查水系,他顺手将走过的河道画下,慢慢组成了几个区域的水域图。
在第三年时,他终于升任右佥都御史,主持治理黄河的任务。
他在黄河边上一呆就是两年,等回到京城时,整个人又黑又瘦,还老了不少,但精神奕奕,目光明亮。
潘筠就对皇帝道:“陛下看,人用在他该用的位置上,不论君子、小人,事半功倍。”
皇帝才猛地反应过来:“这是徐埕?”
他瞪大双眼:“徐有贞是徐埕?”
当然,那是五年后的事了,此时,皇帝并不知道徐有贞就是徐埕,他甚至很快把潘筠的那番话忘到了脑后,因为先帝于战场上遇难的消息已经传到各藩国,各方都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西南境,思机发掠夺孟养,缅甸响应,王骥当机立断出兵,十月初就抵达金沙江,此时已经跟叛军打起来;
东南海上,倭国水军动作频频,海上匪寇增多,从十月初一到十五,半个月的时间,海上就沉了六条船,商人们的货没了,连船员都被掳去;
东北辽人则是上书求朝廷赈灾,索取的赏赐是往年的十倍不止,甚至还要求新帝赏赐他们三块土地,以做安家之用。
这是外患,已经算艰难,但内患更严重。
给兵部拨抚恤金时,皇帝才发现户部没钱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