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结卷感言
第四卷结卷感言 (第2/2页)好了,下一个话题。月票。
嗯,这个也没啥说的,更新太拉了,什么时候站起来再说吧。
下一个话题,抽奖。
嗯,这次没有,这两个月都没稿费,下次再说吧,嘿嘿。
哦对,提一嘴文献。
最近重刷的时候频繁看到一些文献勘误,但是作者核对了一下,好像都不太对。
很多读者的查阅史料,很可能就止步于史料原本。
但其实史料原本是需要勘误的。
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明史》,这本书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编的很差。
比如《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三《平山东盗》:“成祖永乐十八年三月,山东蒲台县妖妇唐赛儿作乱……往来益都、诸城、安州、莒州、即墨、寿光诸州县,煽诱愚民。
这里的三月,在实录里是二月。
也比如之前南北榜案,正文这一句“因所取进士宋琮等五十一人”。
《明史·选举志二》上记为五十二人,《明通鉴》、《罪惟录》、《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明太祖实录》上皆记为五十一人。
还有150章本章说的勘误。
文人描绘,大小动辄“长六十丈,阔二十丈”,射程动辄“五十里之内,发无不中”,威力动辄“十里之内草木人畜无复有生全者”。
而郑和宝船44丈完全不能信,根据《东西洋考》、《龙江船厂志》可以信任的数据测算,郑和宝船应该在22丈,也就是70米,这一研究成果跟《郑和宝船尺度新考》相似,但都没有决定性大案,所以文中没提及。
与之相似的还有郑和宝船资料烧毁一案,都说是刘大夏干的,但是也没有确切的证据。
这个说法最开始来自于严从简著《殊域周咨录》一书,再之后顾起元所著的《客座贅语》则自称“因随手所书,原无伦次”,所以不可靠。
最开始的说法,具体的信源没找到,甚至大概率来自于藏匿刘大夏藏匿永乐征安南档案。所以文中只说遗失了,具体怎么丢的,是谁干的,已经说不清楚了。
当然,也有很多正儿八经指出作者错误的。
一个比如当时俞大猷幕僚李杜,和另一个同名同姓的进士搞错的,这个因为不干涉剧情,所以就没敢,只在本章说做了说明。
再一个比如224章万历宝船的长度,其实就是按照有史可考的册封船数据等比放大1.3。
当时作者也犯了文人爱夸大的毛病,直接借用了郑和宝船的夸大“九杆十二帆”,最后有读者提到,作者就改掉了。
额,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有勘误直接在评论区指出来挺棒的,作者看到会核对修改的。
想想还有什么。
好像没了吧。
哦对,最后一句。
很多读者因为更新跑路了,这肯定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不过也有很多读者坚持追读,又担心太监。
这里作者还是得说一句,比起赚稿费,这本书更多属于是我自己喜欢。
虽然更新慢了些,但无论如何都是会写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