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意外的受害者
第389章 意外的受害者 (第1/2页)“岂有此理!”燕京辛东方的办公室里,董事长俞明洪将手中的《收获》狠狠地摔到桌上,发出一声巨响,吓了面前的高管一跳。
作为在纽约、香港两地上市的教培企业,在张潮的《最后一课》面世以后短短两天时间里,股价就暴跌了近8个百分点,算是2006年上市以来较大的跌幅了。
谁也不会想到,就在文坛还沉浸在《最后一课》的叙事技巧带来的全新体验时,股市就率先做出了反应,给了老俞一点小小的“文化震撼”。
老俞虽然以极大的忍耐力看完了整篇,知道张潮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依然无法“原谅”张潮给教培行业泼的“脏水”。
中的「张潮」堕落以后对家长、对学生施行的种种手段,不仅突破了道德的底线,简直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
一桩桩、一件件,不仅砸在每个读者的胸口,也砸在老俞这样的从业的心头。
这个搞教培的「张潮」,做的都是什么畜生行为!
老俞很自信,无论现在还是以后,这些行为在「辛东方」绝对……肯定……应该不存在。
外人印象里,辛东方主要是搞出国的雅思、托福培训,毕竟这几年他们最有名的老师老罗就是教托福的。
但实际上早在几年前,覆盖小学生到高中生的k12课程就是辛东方的重要业务板块了,贡献了大量的营收。
张潮的《最后一课》里的主角「张潮」虽然是个「个体户」,但是明确提到了他刚到深圳是一家「大型教辅机构」兼课,学习到了不少应付家长和学生的“技巧”。
业界普遍认为现在能成为「大型教辅机构」的,只有辛东方。
按照以往的经验,张潮的在艺术上的成就另说,舆论上的威力那可以用八个字形容——「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他出版的第一部《少年如你》,就曾经引发全国范围内关于“校园暴力”的大讨论,最后促成了相关立法。
后来的《蜗居》则再一次证明了张潮不碰现实题材犹可,一碰那就非得碰出个电闪雷鸣来。
所以在文学界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媒体们先把《最后一课》定义为“反教育焦虑”题材的,并且矛头直指辛东方。
率先发难的是《中国教育报》,一篇名为《警惕教培机构贩卖焦虑,催化内卷的行业乱象》登上了「微博网」刚刚推出的「热搜」栏目。
【近日,作家张潮的短篇《最后一课》在文坛引发震动。这部以未来十年教育生态为背景的作品,以冷峻笔触揭露了教培行业无序扩张下的畸形图景:机构贩卖焦虑、教师道德失守、资本逐利酿成安全事故。
尽管情节属文学虚构,但其对教培乱象的精准解剖,竟与现实中的行业弊病惊人重合。当教育沦为商品,当课堂异化为生意场,我们不得不追问:教辅机构究竟是在助力成长,还是在催化一场全民内卷的恶性循环?】
马上就有教育专家跟进,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的时候言之凿凿地指出:“教培巨头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焦虑-付费-更焦虑’的商业模式,其本质是将教育催化为一场人为制造的稀缺游戏。”
电视台还采访一个脸部打了马赛克的资深教培老师,他“公司培训只教销售话术,从不提教育理念。在这里,好老师的标准就是能让学生续费。”
从辛东方翻脸出走的老罗,也没有放过这个机会,「老罗语录」时隔数年,再次更新:
【所有家长都该给张潮磕一个!《最后一课》大火前,谁知道这个行业能这么搞?现在好了,全中国都看明白了。要不怎么说艺术源于生活,但生活更不要脸呢?】
轰轰烈烈的舆论潮水,大有打倒「辛东方」之势。
老俞面对这“飞来横祸”,偏偏还没法真的对张潮说什么、做什么。
人一作家写的是,啥是?一种虚构的叙事文学体裁!
甚至他写的都不是现在发生的事,而是五年后,甚至十年后发生的事。
前朝的剑斩不了本朝的官,可是这一记闷棍却穿越时空,从未来挥空而至,结结实实敲在了老俞的后脑勺上。
仓促之下,「辛东方」也只能发布了一份不疼不痒的声明:
【张潮先生短篇《最后一课》中描述的“机构贩卖焦虑、教师道德失守、违规办学”等情节,纯属文学虚构,与辛东方的实际运营毫无关联。
我司始终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所有课程内容、师资资质、办学场所均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并定期接受安全检查。
中“锁门补课酿成火灾”“诱导学生服用精神药物”等极端案例,系对教培行业的恶意污名化,我司已启动法律程序,保留追究不实信息传播者责任的权利。】
看到这份声明,几乎所有人都笑了。
「保留追究不实信息传播者责任的权利」,追究谁?张潮?还是《中国教育报》?这俩就算给「辛东方」再多一个胆子也不敢告。
那就告老罗?老罗估计巴不得被「辛东方」告,这样他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给自己再造一波势。
毕竟距离「老罗语录」的爆火已经过了好几年,「牛博客」的运营也穷途末路,老罗也在寻找重返舆论中心的机会。
一番喧嚣之下,本来最该对张潮新“出手”的文学界,反而普遍迟疑了。
倒不是他们不敢批评,或者不好意思赞美这篇,而是趋利避害的本能让他们嗅到了其中不安的气氛。
评价《最后一课》就绕不开教培行业以及“教育焦虑”,「辛东方」毕竟是上市公司,治不了张潮还治不了几个搞文学批评的?
所以普遍的态度都是先“等一等”,看看舆论风向再说。
「辛东方」也卯足了劲儿,花费了大量的公关资金,尽量让关于《最后一课》的讨论热度降下来,尤其是传统媒体——毕竟在2008年,官方还是更注重报纸、电视台的舆论反馈。
这点是张潮自己也始料未及的。他写的时候,并没有把「辛东方」当成什么“大反派”,但是客观上却产生了这样的效果。
不过他也不后悔,毕竟这些大机构后来的扯淡事多了去了,自己不过是提前曝光了而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