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427章 一发入魂!(月底求票)

第427章 一发入魂!(月底求票)

第427章 一发入魂!(月底求票) (第1/2页)

这件事不仅是“始作俑者”林楚生发懵,作为“当局者”的张潮也“迷”得很。
  
  因为接下来的几天,除了“南国系”的报纸有一些零星的报道和千度的贴吧里有个别讨论串之外,就没有什么下文了。
  
  千度强在搜索而不是网络舆论,也没有自己的门户网站和有影响力的公共媒体平台,所以它那点帖子完全不成气候。
  
  这让“蹲了一手”的张潮浑身刺挠,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直到他接到了王蒙的电话:“喂,小张啊,你就别抻着大家了,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说!”
  
  张潮:“嗯?”
  
  王蒙接着道:“你那几篇我都看了,尤其是最后一篇《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得很好啊。这些都是展现咱们文学发展、进步的好素材。
  
  但是你一上来就准备‘引蛇出洞’,这有点过分了啊!”
  
  张潮:“啊!?”
  
  王蒙听张潮在电话那边的动静,似乎还在装傻,就有点生气,声音也变得严肃了一点:“张潮啊,以前你受过一些委屈,有些应激我理解。
  
  但是现在不管是文学界、媒体界,还是其他什么界,对你普遍还是赞扬为主的嘛!
  
  不要对以前的事情斤斤计较——再说了,你也没吃过亏不是?”
  
  张潮:“……呃……好,我听您的。”
  
  张潮这时候才有些反应过来,原来外界都把《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至暗时刻》这篇文章当成是他自导自演的了。
  
  和之前《狗日的张潮》一样,走最极端的路,让其他质疑者无路可走。
  
  但这次张潮觉得无比冤枉——这篇文章的角度颇为刁钻,他自己都没有考虑得这么周全。
  
  张潮前两天还和「潮汐文化」的小伙伴“叭叭”吹会遭遇多大的舆论风波呢,没想到直接就打脸了。
  
  现在的情况是,除了那个真正的作者,所有人都认为「定风波」就是他张潮;在形势明朗之前,谁也不敢轻易跟进。
  
  省得像过往的许多前辈一样,被张潮吊在舆论的耻辱柱上抽打。
  
  张潮终于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又琢磨了一会儿,抄起手机给马伯慵打了过去……
  
  而林楚生这几天更是夜不能寐,着急上火的嘴唇上都起了几个大燎泡。
  
  他不仅连吃了几天的闭门羹,更痛苦的是他没办法把「至暗时刻」这篇文章是他写的这个事实告诉外人——连那天一块吃饭喝酒的专栏作家「李旭飞」都不能。
  
  操盘手哪有这么早自己露面的道理?
  
  作为「南国系」的资深编辑,《南国都市报》的副主编,他要替「定风波」掩盖身份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直接说是自己一个不愿意透露真实姓名的朋友就可以。
  
  这个“朋友”现在变成了张潮,那问题可就大了。
  
  要是自己出面认领「定风波」,后果至少有三个:
  
  第一,那些记者、评论员、专栏作家,想必都会露出会心一笑——“哦,原来是你啊!这是哪儿领了公关经费了?”——接着肯定是“狮子大开口”。
  
  日常约稿和“特稿”,价格从来就不同。
  
  第二,自己没办法解释动机,无论是撰稿的动机,还是匿名的动机,都没办法解释。作为报社的副主编,他没有理由更不能有立场地以个人身份参与到这种舆论事件当中去。
  
  如果让人知道,甚至这个副主编都没的做了。
  
  第三,他也知道自己对摩根来说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他作为中国颇有影响力的大报的副主编,可以作为中介来做很多摩根不能直接出面做的事。
  
  而自己的一旦曝光,成为众矢之的,这份价值毫无疑问会大打折扣。
  
  因此现在的情况只能是“打落牙齿和血吞”,再想另外的办法。
  
  可是还没有等他想出办法来,就有陌生署名的文章,连续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等不同类型的报纸上。
  
  比如《论张潮的空心化叙事》——
  
  【从文本结构分析,这部被冠以“社会实验“之名的作品,本质上是对契诃夫经典的拙劣模仿。罗智这一角色看似象征被算法操控的现代人,实则只是作者拼贴社会焦虑的容器——约会依赖推荐系统、同学会发现篡改记忆、工作陷入道德困境……
  
  这些情节看似犀利,却暴露出作者对计算技术和人性的肤浅认知。当算法工程师罗智竟能轻易被手机推送拉回原有的思维时,这种戏剧化处理已与真实的世界背道而驰。】
  
  还有《解构张潮的社会破坏性》——
  
  【中反复强调的“信息茧房”概念,本质上是对技术演进的认知错位。将推荐算法等同于思想禁锢工具,这种非黑即白的论断完全无视了技术中立性原则。
  
  以罗智发现周莹莹浏览程序员相关内容为例,作者暗示算法操控恋爱,却故意忽略用户主动检索的行为数据——这恰是统计学中的“幸存者偏差”陷阱。
  
  更荒谬的是,当现实中的企鹅、阿里等企业接连发布关于技术伦理的宣言时,张潮反而保持了诡异的沉默。】
  
  另一篇《伪启蒙者的生意经:论张潮的道德绑架产业链》则将对张潮的道德批判推到了极致——
  
  【从《花城》杂志的殷勤约稿,到「潮汐文化」公司的悄然壮大,张潮团队完美演绎了如何将道德制高点转化为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当我们拆解这个“批判者—获利者”一体两面的商业模型时,每个环节都散发着精心算计的铜臭味。
  
  第一步是精准把握群众的情绪。选择互联网刚刚普及的今天,利用公众对未知技术的天然恐惧;将主角设定为算法工程师而非普通用户,刻意营造“屠龙者终成恶龙”的戏剧冲突——这些都不是文学创作的需要,而是营销心理学教科书式的案例。
  
  第二步是构建自我神圣化的话语体系。通过操控《新燕京报》等媒体将抬到“启蒙宣言”的高度,张潮成功将自己包装成对抗资本巨头的文化骑士。但仔细观察其商业动向我们发现:「微博网」「以及HTCG1手机的行为,与其中批判的算法预装模式如出一辙。
  
  这种“批判你做的事,做你批判的事”的荒诞,堪称当代文化反噬的绝佳注脚。】
  
  林楚生脑子更懵了,这是咋回事?不是都拒绝了自己的约稿了吗?不是都害怕这是张潮“引蛇出洞”吗?
  
  而且这些报纸还都是与张潮关系不错的媒体。
  
  像《中华读书报》,简直就和张潮自己家的后院一样,隔三差五就有介绍或者评论张潮的文章登载。
  
  《中国青年报》更是多次专访张潮,并且在前几年提名张潮张潮做了他们报纸发起的“80后十大影响力人物”,关系更是蜜里调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