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走《傅雷家书》的老路?
第590章 走《傅雷家书》的老路? (第1/2页)“《知音》?”
范用回想了一阵儿,再看了眼刊物封面上的信息。
这是江城武汉那边儿的一部刊物。
按惯例呢,国内的报纸杂志都要有主管单位。
这部刊物的主管单位是HUB省复联。
总得来说,范用觉得这部《知音》应该是一部通俗刊物。
这些年,随着《故事会》这样的杂志逐渐流行,全国出现了轰轰烈烈的通俗刊物出版大潮。
另外,文化单位办刊变成自负盈亏。
失去了财政支持,刊物就得自己想办法活下去,因此呢,怪招频出,原有的各类严肃刊物,或者说纯文学刊物,纷纷改为更容易扩大发行量的通俗刊物。
什么是通俗刊物呢?
大概就是大量刊登血腥暴力、凶杀复仇、奇异婚恋这样通俗文学作品的刊物。
范用作为行内人,了解的很清楚,这些年,几乎每份通俗刊物都赚了大钱,他认识的各个通俗刊物杂志社编辑每天都是喜笑颜开。
而《知音》呢,特殊之处在于,格调上稍微比通俗刊物高出一点儿,至少在范用看来是这样。
范用找人打听了一下,发现这部刊物居然还是通俗刊物中发行量的佼佼者,才刚创刊两年,月发行量就相当不错,大概在50万份左右!
这已经超过了很多水平一流的纯文学刊物了!
因此,范用的心里有了担忧。
如果这部刊物的发行量还不错,那这部刊物上的这些文章,很可能会让公众对《小王子》以及江弦有不好的猜想。
毕竟在这篇文章之中,可是出现了“江弦的情人”这样的字眼。
“情人”。
这可不是好话。
尤其是对于江弦来讲。
江弦和朱琳,那是全国人民羡慕的模范夫妇,那是一块儿登上过《西游记》镜头的“御弟哥哥”和“女儿国王”。
这俩人,一个是大作家,一个是知名演员,都是公众人物。
这时候说江弦有情人,那很容易引起外界关注,《知音》发行量这么大,如果不加以遏制的话,外界该怎么想江弦这名作家?
退一万步,范用跟江弦非亲非故,也没必要为他着想。
可《小王子》是江弦的作品。
《小王子》也是他们三联预备出版的。
如果作者的名誉受到影响,那作品不会受牵连?
人都是有“爱屋及乌,恨屋及乌”这种情绪的,如果在读者眼中,江弦是个对爱情不忠的“陈世美”,那他有什么资格在《小王子》之中教孩子们如何去爱一个人呢?
很多家长又喜欢上纲上线。
《小王子》说到底,是一部儿童文学,是拿给孩子们看的。
可作为家长,会不会有这样的担忧:
江弦自己都爱不明白,自己的三观都歪到了天上,还教小孩儿?
那不得教坏?
最现实的案例就是《傅雷家书》了,曾经出版界一大神话,很多人都对《傅雷家书》情有独钟,觉得字字真情,句句肺腑,是亲子沟通的典范,是人生智慧的宝典。
结果后来,听闻傅雷本人一些“雷人”事迹,以及在张爱玲那篇著名的《殷宝滟送花楼会》里,看到张爱玲对傅雷的揭露,于是对这部《傅雷家书》感到难以接纳。
毕竟,作者的人格瑕疵,如同污点,难免让人对作品产生些许质疑。
傅雷的那些“雷人”事迹,虽已时过境迁,但每一则都足以让人对这位翻译巨匠投以异样的目光。
即便是在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时代浪潮中,他的某些行为显然与潮流背道而驰,甚至显得有些独断专行,缺乏应有的包容与理解。
这样的个人形象,无疑为《傅雷家书》蒙上了一层复杂的阴影。
这也导致《傅雷家书》被踢出教材,万千家长喜大普奔,还有很多人怒斥这是自己最讨厌的课文,说这是连傅聪本人都不愿意看嫌啰嗦虚伪的家书,而且一想到傅雷这个人家暴孩子、出轨成性、控制欲极恐怖的人渣,居然写出饱含“父爱”的家书,就既牵强又恶心。
嗯.傅聪本人不愿意看这一点存疑,不过后面说的也没太大毛病。
总之,作家本身的名誉一定关乎作品本身。
如果江弦本人的爱情都不够“纯洁”,那么阅读《小王子》的时候不会因为这是江弦的文字而作呕么?
范用赶紧找到沈昌文,说出自己心中的担忧,沈昌文一听,也非常重视。
“这件事可不是小事,我们赶紧找江弦同志商讨一下。”
江弦那边儿很快接到三联书店的电话,对方介绍了自己是沈昌文,是三联书店的总经理。
三联书店江弦自然不会陌生。
后世的京城,你从隆福寺大厦,沿着崔府夹道往西一路走,就能见着一家占地将近两千平米的书店,叫三联韬奋书店。
江弦在后世去过好几次。
不得不说,这店里装修非常典雅,而且即便是后世,这书店也一直都是人满为患,愣是在电子书横行的年代活成了传奇。
呃,说白了能火也是因为这儿成了网红打卡点。
你周末过去,能看着不少穿汉服、jk、洛丽塔的小姑娘齐刷刷坐一块儿举着手机挡着脸拍照。
当然了,真看书的也不少。
因为这家店,新书随便拆,饮料随便带,爱看多久看多久。
所以不少戴老花镜的大爷周末都会过去,要么站在哲学区翻翻什么《存在与时间》,要么站在经典区翻翻《红楼梦》。
楼梯上也闲不下来,一般都会有十几个年轻人排排坐,跟一串儿人肉糖葫芦似得,比春运火车站还热闹。
另外每周四这店里常办个读书会。
几乎每个月都会有大作家过来聊聊。
江弦记着自己过去的那次,就是听余华聊《活着》。
那也是他第一次见着余华本华。
那天两百人的场子硬是挤进去三百多号,听余华嘻嘻哈哈讲了半天让人抹眼泪的《活着》,也就因为他是作者了,不然这轻浮的态度肯定有人要骂他不懂《活着》的悲伤,散场时还有个老太太拉着余华的手直抹眼泪,反正跟明星见面会一样儿带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