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5章 兵家四势
第1225章 兵家四势 (第1/2页)“你是怎样培养钟离昧的?他倒是官宦世家,却家道中落,连个朝廷的‘官荫’都没混到。”羽太师道。
国尉寮指着百将谱,道:“你看看其他人都是什么身份。最差也是都头。
稍微混得好的,都升到了县尉,甚至有好些个郡尉。
比如,太师比较熟悉的伯植与周叔(居庸关代邑城的将领),打完覆灭东胡的一场仗,他们两个都封关内侯,领‘郡尉’职衔。
凡百将谱上之人,老夫都特别照顾过。
像是周叔,你听名字就知道,他家境贫寒,出身不好。
为什么他能学习高明的仙武,甚至接触到兵法,得到系统的教导?”
“周叔”这个名字听着自带一股威严。
翻译成白话,其实就是“周老三”、“周老四”,和沛县的“刘季”一样。
都是根据他们在家中排行,用“伯仲叔季”简单命名。
“如果钟离昧不杀人犯法,他现在大概是淮阴县尉。可他自己不争气,明明官宦出身,家中还有老母,也敢意气用事、胡乱杀人。
杀人也就罢了,他不老实服刑,获取军功赎罪,反而带着老母亡命天涯,连‘钟离’家的荣耀都丢了。”国尉寮道。
“既然看中了他们,为何不选入军中?至少要调到咸阳。”羽太师问道。
国尉寮叹道:“谁说不曾选入军中,不曾调到咸阳?
不说其他,东海军团那群桀骜不驯的军侯,太师也见过。
他们对老夫是什么态度?
你再猜他们为何敬重老夫,不敢在老夫面前撒野?
为何东海军侯‘造反’杀了太后,夺了咸阳,却不敢继续造反?
他们曾经都跟百将谱上的‘青年才俊’一样。
被太尉府发掘,被老夫暗中培养,先在当地郡县当差,在县城守备营熟悉军务。
等朝廷需要大将开疆拓土,或者等前线有军侯大量战死,‘将种’青黄不接时,太尉府再征调郡县的兵将,进入东南西北四大军团。
让他们在前线拼杀,绽放自己,博取功名利禄,扬名天下。”
“钟离昧快四十了,陈焕好像五十出头。他们等了太久。”羽太师道。
国尉寮摇头道:“二十出头,没有娶妻生子,甚至无家无业,心性不定,谁敢委以他们重任?
当十几年县尉、郡尉,四五十岁都算年轻。
人仙六七十岁,正年富力强,朝气蓬勃,充满冲劲儿呢。
既然成了人仙,还当了县尉,肯定置办了家业,娶了名门贵女为妻,养育了儿女。
甚至开枝散叶,家大业大,连孙子都有了。
几十年的时光,也足以让朝廷看清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如此,皇帝才放心将虎符交给他,让他带领几千、几万大秦精锐,在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替大秦开疆拓土、建功立业。”
羽太师愣了一下,叹道:“是我考虑不周,还是你们这群老家伙老辣。”
二十出头便晋升人仙的绝代天骄,尚未经过社会的毒打。
见到了人皇政的车队,会不会跟项羽一样,说出“吾可取而代之”的话?
让他们带领十万大军到东胜神洲、北俱芦洲、西牛贺洲攻城掠地,怕是前脚拿下一座城,后脚立马竖旗称王。
等他们在当地郡县当了十几年、几十年的“县城婆罗门”,有儿有女有家有室,有了一坨巨大的软肋。
再放出去带兵打仗,不能说没人造反,但造反的代价已经提高了无数倍。
“羽太师的确太年轻。等你经常与军侯们打交道,自然能领悟其中的门道。”
国尉寮继续展开百将谱。
每打开一个人物,便亲自介绍,并给出自己的评语。
比如,此人能力如何、性格如何,可以安排什么职位,需要忌讳什么.
老家伙是真的关注了他们很多年。
对他们非常了解,对他们未来的安排,也早已有了大致想法。
羽太师只需要牢牢记住,到时候照抄作业即可。
之后她又看到了几个熟人,比如,广川县的县尉赵衍(洛师鸾一案)。
又比如,泗水郡沛县的曹参。
看到曹参也在“百将谱”上,小羽其实不该感到意外。
毕竟曹参的老朋友萧何,都被御史推荐到咸阳当官,还在丞相府留下了档案。
萧何能得到考察与提拔的机会,曹参肯定不缺“上进”的机会。
不过,整个沛县,也只有曹参位列“百将谱”。
如樊哙、夏侯婴之流,还不够格。樊哙是先登,曹参是大将。
简而言之,樊哙只会武功,不懂兵法。
沛县一百零八好汉,的确只有曹参与王陵系统学习过兵法。
“兵形势者,就这么多,一共一百五十八人。羽太师识天数、知天命,看过之后,感觉如何?”国尉寮问道。
羽太师道:“感觉大秦能称霸天下,的确不是侥幸。
只要国尉大人掌握这套兵将选拔系统,大秦永远不缺猛将名帅。”
国尉寮摇头道:“这可不是老夫之功,也不是任何个人之功。
这套比较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是秦制的一部分,由多个衙门协调完成。
比如,钦天监的天师会在民间寻‘道苗’,检查并激活每个乡镇新生孩童的天生神通。
当地县城的‘武院’会派遣武师,进入每个村落,教导孩童们基础武学。
等他们长大,若没有‘不更’以上的军功爵位,郡守会根据‘兵役法’,征召他们进入县城守备营。
到了那时,才轮到太尉府插手。
郡尉、县尉都归太尉府管。老夫可以根据他们的奏报,确定哪些俊杰值得重点培养,然后对他们的奏报作出批示。
让各地俊杰接受更高武道、更系统兵法的培训。
再然后,他们在守备营表现优良,参加过郡内清除盗匪的战斗,或者在戍边时斩敌有功,则回到各县担任县尉或都头。
即便没有老夫,别人也能绘制这份‘百将谱’。”
接着,他又道:“老夫问太师感觉,不是问这套选拔制度如何。
是这群将领中,可有触动太师灵觉的人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