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心态爆炸【请假】
第665章 心态爆炸【请假】 (第2/2页)中平五年(188年),东汉朝廷另组西园新军,置西园八校尉。袁绍被任命为校尉(《三国志》作中军校尉[104],《后汉书》作佐军校尉[4]),但大权掌握在宦官、上军校尉蹇硕手中,连大将军何进都要听调度指挥。讨虏校尉盖勋向袁绍和宗正刘虞提出诛除奸宦、提拔贤良的想法,三人不谋而合、结成同盟,后因盖勋被调离而没有行动。[105]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病重,太子未立。蹇硕等宦官不愿意大权落入何进手中,因此借口韩遂作乱,提议请大将军领兵西上平叛。在这个关键时刻,何进洞悉宦官的诡计,以青徐黄巾复起为辞,奏请遣袁绍东进徐兖,待袁绍兵还,自己再西击韩遂。没过几天,汉灵帝病死,蹇硕决定先诛何进,后立刘协,于是派人迎何进入宫计事,何进却集结军队于宫外,严阵以待,而称病不入。蹇硕迫于压力,不得不立刘辩为帝。刘辩即位,何皇后以皇太后临朝称制,太傅袁隗与大将军何进辅政,同录尚书事。[5]何进暗中决议诛除宦官,袁绍也久有谋划[106],他通过何进的宾客张津对何进说:“黄门、常侍这些宦官执掌大权已经天长日久,又与长乐太后(董太后)专通奸利,将军应该另择贤良,整顿国家,为天下除害。”何进自以为是,因为袁氏得到海内的人拥护,袁绍向来善于养士,豪杰甘心为他所用,与他的堂弟袁术、智谋之士逢纪、何颙、荀攸等,一起成为何进的心腹。[6]
对此,蹇硕非常不安,再度谋划诛杀何进,但被人告发,何进下令捕杀蹇硕。袁绍对何进说:“从前窦武准备诛杀内宠,而反受其害,原因是事机不密,言语漏泄。五营兵士都听命于宦官,窦武却信用他们,结果自取灭亡。如今将军居帝舅大位,兄弟均领强兵,军队将吏都是英俊名士,乐于为将军尽力效命。一切在将军掌握之中,这是苍天赐予的良机,将军应该一举为天下除掉祸害,以名垂后世!”何进深以为是,于是托病不入陪丧,又不送葬。即与袁绍定计策,并把所定计策告诉了太后。但何太后却不同意,何进也就不敢违背太后意旨,只欲图诛杀比较放纵的宦官,但袁绍认为宦官亲近皇帝,出入号令,不全部消灭,以后必定成为大患。
由于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与何进的弟弟何苗多次受到宦官贿赂,因此从中作梗,多方阻挠;也由于何进犹豫,所以没有结果。[7]袁绍等人看见这种情况,心里十分焦灼,再一次献策,调集四方猛将豪杰,领兵开往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何进觉得这个主意不错[8],于是下令召前将军董卓驻关中上林苑,使府掾太山王匡发动他所在郡的强弩手,召东郡太守桥瑁驻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光照得城里通红,都说要诛杀宦官。[108]何太后依旧不从,何进更因为何苗的劝谏而犹豫。袁绍担心何进会改变主意,于是对他说:“互相结合的形势已经露出来了,事情不办,就要发生变故,将军还等待什么,为什么不早决定呢?”何进于是用袁绍为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袁绍派洛阳方略武吏监视宦官,并催促董卓等驰驱驿上,准备进兵平乐观。[246][249]何太后才感到事态严重。她匆匆把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放回家。宦官们着慌了,惶惶然若丧家之犬,一起去叩求何进恕罪。袁绍在旁再三劝何进趁此机会杀掉他们,但何进还是把他们放走了。袁绍很不甘心,写信通知州郡,诈称是何进的意思命令逮捕宦官的亲属入狱。[109]宦官们在张让的指挥下,中常侍段珪等率领党徒数十人,骗何进入宫后,将何进斩杀于嘉德殿前。何进部将听说何进被杀,领兵入宫,虎贲中郎将袁术攻打宫城,焚烧青琐门。张让等人遂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从复道仓皇外逃。袁绍与袁隗矫诏召宦官亲党许相、樊陵前来,将他们斩杀,然后与何苗列兵朱雀阙下,捕杀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宦官赵忠等人;又下令关闭北宫门,严禁出入,指挥士兵搜索宫中的宦官,不论老幼皆斩尽杀绝,死者有二千多人,有些不长胡须的人也被当成宦官杀掉了,有的自己发露身体然后才得免遭杀死。袁绍进兵排宫,有的人上端门屋进攻宫中。期间,袁绍与王匡等人并力入端门,于承明堂上格杀中常侍高望等二人。张让、段珪等人被迫带着少帝、陈留王奔往小平津,又遭到卢植、闵贡的追击,最终投河自尽。[9]
正当袁氏叔侄在内宫诛杀宦官的时候,董卓率领军队抵达雒阳西郊,于北邙阪下与少帝和陈留王相遇。董卓无意中得到了一张王牌,他拥簇着少帝,带着军队浩浩荡荡地开进雒阳城。鲍信对袁绍说:“董卓拥有强兵,居心叵测,如果不能及早采取措施,就要陷入被动,如果乘他长途行军,士马劳顿,发起突然袭击,还能擒拿他。”袁绍见董卓兵强马壮,不敢轻举妄动。[10]董卓商议想废掉皇帝重新立帝,对袁绍说:“统治天下的君主应当找贤明的人担任。灵帝令人愤恨,董侯还可以,应当立为皇帝。”袁绍说:“当今皇上年轻,没有什么错处传扬于天下,假使不顾礼法,随心所欲,废掉嫡嗣而立庶子为皇帝,恐怕大家觉得不大妥当。”董卓手按佩剑怒斥袁绍:“竖子怎敢如此!天下之事,岂不是由我决定?”袁绍机智地回答说:“这是国家大事,请到外边同太傅(袁隗)一块商议。”董卓又说:“刘氏的后嗣不足以留着。”袁绍勃然大怒:“天下强横的,难道只有董公!”横陈佩刀,一躬到底,径自出门而去。[11]袁绍把朝廷所颁符节挂在东门上,逃亡冀州。董卓下令通缉袁绍,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人都是名士,他们劝董卓说:“废立大事,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袁绍不识大体,因此害怕逃跑,并非有其它意思。如果通缉他太急,势必激起事变。袁氏四代广布恩德,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袁绍招集豪杰,拉起队伍,群雄都会乘势而起,那时,关东恐怕就不是明公所能控制了,所以不如赦免他,给他一个郡守当当,那么,他庆幸免罪,也就不会招惹事端了。”于是,董卓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赐爵位为邟乡侯。[12](《山阳公载记》记载董卓以袁绍为前将军、邟乡侯,袁绍接受侯爵,不接受前将军官职。[252])袁绍仍然自称兼领司隶校尉。[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