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76章 李相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你到底还想要什么呢?

第376章 李相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你到底还想要什么呢?

第376章 李相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你到底还想要什么呢? (第1/2页)

冬末春初,洛阳城外的官道上积雪初融。
  
  马蹄踏过泥泞的道路,溅起细碎的水花。
  
  刘备裹紧狐裘大氅,望着远处黄河上升腾的雾气。
  
  眉宇间既有帝王的威严,又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陛下,前面便是平津港了。”
  
  内阁首相李翊轻夹马腹,与刘备并辔而行。
  
  李翊的三绺长须随风轻拂,一袭紫袍玉带在雪地里格外醒目。
  
  刘备微微颔首,目光投向远处隐约可见的帆影:
  
  “子玉,朕昨夜翻阅水军奏报,仍觉心中不安。”
  
  “若论马上功夫,我汉军绝不输给任何人。”
  
  “可水上作战,并非汉军所长。”
  
  “朕担心,仅靠淮南水军,是否具备灭吴的实力。”
  
  打赢吴军不难,但想要灭掉吴国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虽然吴军对外作战十分拉胯,但吴军守家是相当强的。
  
  最典型的例子并不是赤壁之战。
  
  毕竟赤壁之战还可以推诿说是因为吴军有周瑜。
  
  最典型的其实是永安之战。
  
  当时晋国已经灭了蜀国,但由于先后经历了邓艾、钟会之乱,蜀地其实非常混乱。
  
  所以彼时的吴主孙休就想浑水摸鱼。
  
  派了三万吴军,围攻永安。
  
  结果吴军从二月围攻到七月,不能攻克。
  
  也许你会觉得古代攻城战本来就不好打,何况蜀地还有天险。
  
  但当时蜀军只有几千人,守将也仅仅只是蜀汉的故巴东太守罗宪。
  
  而吴军这边的将领是谁呢?
  
  是陆抗!
  
  三国大后期最强的武将之一。
  
  由此便可以看出吴军对外作战有多拉胯。
  
  结果没几年就爆发了赫赫有名的西陵之战。
  
  当时吴军面对数倍于自己的三路晋军,硬生生打出了“延续国祚”的大胜。
  
  彼时的晋朝虽然已经能拉出五十万大军了,但在水军方面依然不是吴军的对手。
  
  齐汉虽然得益于李翊的善政,有一定的水军底子。
  
  但肯定没法跟吴国全点水军军科相比的。
  
  灭吴之役,前后动员超过六十万人次。
  
  刘备肯定是要追求万无一失的。
  
  如果失败了,那在他有生之年,肯定没办法发动第二场灭吴之战了。
  
  “东吴水师纵横长江数十载,我军虽有三军之众,然水战终非所长。”
  
  “现在于黄河畔训练水军,也不知来不来得及。”
  
  李翊拱手道:
  
  “……陛下勿忧。”
  
  “自章武元年定都洛阳以来,臣便命人在黄河、淮水操练水军。”
  
  “今平津港新造战船已成,请陛下一观,便知分晓。”
  
  刘备从之,与李翊并行。
  
  转过一道山梁,平津港豁然开朗。
  
  只见黄河水面上桅杆如林,帆影遮天。
  
  数百艘战船整齐排列,蔚为壮观。
  
  岸边工匠往来如织,号子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忙景象。
  
  “这……”
  
  刘备勒住马缰,眼中闪过惊诧之色,“竟有如此规模?”
  
  李翊微微一笑,挥鞭指向港口中央一艘巨舰:
  
  “陛下请看那艘‘汉威号’,此船长一百二十步,可载二千余人。”
  
  “上构木城,筑起楼橹。”
  
  “四面开门,船上可驰骋战马。”
  
  “此乃将作大匠马钧与江南降将共同设计,堪称当世无双。”
  
  刘备定睛望去,只见那巨舰巍峨如山。
  
  船身涂着朱漆,画着各种奇珍猛兽,用来震慑江河之神。
  
  甲板上建有双层城楼,箭垛密布,旌旗猎猎。
  
  船首铸有青铜兽首,在冬日阳光下泛着冷光。
  
  “善!大善!”
  
  刘备不禁抚掌赞叹,“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也!”
  
  “朕虽坐拥百万之众,然水军终不及东吴。”
  
  “今见如此战船,方知子玉之良苦用心。”
  
  早在建国称帝的时候,当时李翊便提出恢复平津港,在那里打造一支黄河水军。
  
  当然,主要是修建战船。
  
  此前说过,淮河流域的水系相当发达,是可以直达江南的。
  
  这也是为什么东吴那么自信,敢把军科全点水军上的原因。
  
  不是人家就打算困守一隅,是人家就算只用水军。
  
  军事理论上,也是可以实现打到中原去的。
  
  所以即便是黄河边上修建的战船,也是能够运到江南去的。
  
  李翊提出这个方案后,刘备当时也没想那么多。
  
  直接给他拨了一笔款,让他负责着手训练黄河水军一手。
  
  没想到不到七年时间,舟楫之盛,已经远迈两汉之时了。
  
  二人下马登船,早有水军都督徐晃在舷梯前跪迎。
  
  这员虎将虽已年过五旬,却仍腰板挺直如松。
  
  只是甲胄外罩了件防水皮褂,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黄河水军其实是临时组建的,主要用的是河北军。
  
  毕竟是李翊负责,兼之为了伐吴做准备。
  
  所以算是临时抱佛脚。
  
  “末将参见陛下!”
  
  徐晃声如洪钟,“黄河水军三万将士,日夜操练,不敢懈怠!”
  
  刘备亲手扶起老将,见他双手布满新茧,不禁动容:
  
  “公明乃北方名将,如今为朕习水战,实属不易。”
  
  徐晃咧嘴一笑:
  
  “陛下放心,末将虽生在河东,但这半年来与将士们同吃同住,已能在船上如履平地。”
  
  正说话间,忽闻号角长鸣。
  
  只见河面上数十艘战船变换阵型,时而如雁阵展开,时而如长蛇盘绕。
  
  甲板上士卒操演弓弩,箭矢破空之声不绝于耳。
  
  李翊引刘备登上楼船最高处,指点道:
  
  “陛下请看,这些新式战船皆设有轮桨,逆流而上亦不费力。”
  
  “船身包铁,可防火攻。”
  
  “每船配有投石机三座,射程达二百步。”
  
  刘备手扶栏杆,望着河面上往来穿梭的战船,忽然叹道:
  
  “短短七年时间,子玉便能打造出这样的战船来。”
  
  “先生果真是一如既往般令人称奇。”
  
  李翊正色答道:
  
  “此正为臣一直主张缓图吴地之故。”
  
  “建国之初,我军仅有战船千余。”
  
  “若仓促出兵,必重蹈曹操覆辙。”
  
  “然今休养经年,工匠日夜赶造,至明春可集战船四千五百余艘。”
  
  “吴军虽精,不过五千余艘,差距已然不大。”
  
  说着,他从袖中取出一卷绢图,在案几上徐徐展开。
  
  “臣与陈登将军拟定‘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之策。”
  
  “淮南水军出合肥,顺流直取建业。”
  
  “黄河水军则自汝南入淮,以为策应。”
  
  “陆路上,高顺将军,臧霸将军走河南。”
  
  “五路并进,吴军必首尾难相顾。”
  
  刘备凝视地图,手指在长江沿线缓缓移动,忽然停在建业位置。
  
  “孙权迁都于此,必有重兵防守。”
  
  “若久攻不下,如之奈何?“
  
  “陛下明鉴。”
  
  李翊指着地图上几处标记,“臣已命人在淮水上游秘密建造浮桥材料,一旦开战,三日便可架设浮桥十余座。”
  
  “届时我北方铁骑可源源不断渡江南下,任他东吴水军再强,也难挡百万雄师。”
  
  正议论间,忽见一艘快船驶近,船上将领威风凛凛,正是张辽。
  
  他飞身跃上甲板,单膝跪地:
  
  “禀陛下,末将奉命演练水战阵法,请陛下检阅!”
  
  为了伐吴准备,人人都在尝试习水。
  
  刘备大喜:
  
  “文远请起!速速演来!”
  
  随着令旗挥舞,河面上战鼓雷动。
  
  只见张郃率二十艘战船列阵而出,船与船之间以铁索相连,形成一座浮动城墙。
  
  孙礼则领轻舟数十,穿梭其间,模拟敌军袭扰。
  
  忽然一声号响,张辽所部从侧翼杀出,火箭如雨、
  
  顷刻间“敌船”尽数起火。
  
  “好!”
  
  刘备拍案而起,“不想北方将领水战亦有如此章法!”
  
  李翊含笑解释:
  
  “此乃臣自创的‘连环火舟’之法。”
  
  “大江之上须用火,南征之时定能派上用场。”
  
  日影西斜,检阅完毕。
  
  刘备立于船首,望着黄河上连绵不绝的战船,感慨万千:
  
  “昔年朕织席贩履之时,岂能想到有朝一日可率如此雄师?”
  
  “子玉真乃国家社稷之臣也。”
  
  李翊连忙躬身:
  
  “臣不敢当。”
  
  “此皆陛下洪福,三兴汉室,天命所归。”
  
  “今战船已成,只待明春冰消雪融,便可大举东进。”
  
  刘备扶栏远眺,目光似乎穿透重重雾霭,望向遥远的江南:
  
  “传朕旨意,加封李翊为讨吴大都督,总领水军事务。”
  
  李翊张口欲言,刘备却挥手打断说:
  
  “我知道子玉已经节制了伐吴五军,但黄河水军有你一手组建。”
  
  “水军事务,当赖你总领。”
  
  言外之意,刘备并不是临时给李翊加封的水军都督。
  
  而是希望全国的水军事务就,都由他来管。
  
  因为此前李翊说是全国军政一把抓。
  
  但里面的“军”,其实更多是陆军。
  
  水军不一定指挥得动。
  
  刘备借着这个机会,既是加权,也是削权。
  
  而这,显然是冲着淮南军去的。
  
  李翊闻言,沉吟半晌,旋即躬身谢恩。
  
  刘备颔首,又吩咐道:
  
  “另赏徐晃、张郃、张辽、孙礼各黄金百两,锦缎五十匹。”
  
  “命工部加紧建造战船,务必在开春前完成四千五百艘之数!”
  
  “臣,领旨!”
  
  李翊郑重下拜,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神色。
  
  他望向东南方向,仿佛已经看到来年春天,千帆竞发的壮观景象。
  
  暮色渐沉,黄河上的战船演练已毕。
  
  刘备正欲起驾回宫,李翊却上前一步,拱手道:
  
  “陛下且慢,臣请陛下移驾一观造船之所。”
  
  “战船虽好,然造船之人更值一见。”
  
  “哦?”
  
  刘备眉梢一挑,打趣道:
  
  “莫非这巨舰非天工,竟有巧匠能为之?”
  
  “……哈哈哈。”
  
  李翊听到这话,也忍不住笑道:
  
  “陛下随臣来便知。”
  
  一行人离开港口,沿泥泞小道行不过二里,忽见山谷中灯火通明。
  
  数百座工棚依山而建,绵延数里,锤凿之声不绝于耳。
  
  山谷中央,十数艘半成战船如巨兽匍匐,工匠如蚁附其上。
  
  “唔……”
  
  刘备瞪大眼睛,“竟有如此规模的船厂!”
  
  李翊指向最高处一座青砖建筑。
  
  “那里是将作监所在,主持者姓马名钧,字德衡,南阳人士。”
  
  “此人虽口不能言,然心思精巧,古之公输般不过如是。”
  
  马钧是曹魏时期著名的发明家。
  
  李翊也是慧眼识珠,将之给提拔了起来。
  
  给予了其充分的信任,命他全权负责战船的监造。
  
  正说着,一个瘦小身影从工棚中钻出,跌跌撞撞跑来。
  
  那人约莫三十五六岁,粗布短打沾满木屑,脸上满是烟灰,唯有一双眼睛亮得惊人。
  
  “相、相爷!”
  
  马钧跑到近前,才惊见刘备冕服,顿时手足无措,扑通跪倒。
  
  “微臣不知陛下驾到,罪该万死!”
  
  刘备见他说话结巴,举止笨拙,与想象中大匠形象相去甚远,不禁莞尔:
  
  “马卿平身。”
  
  “朕闻卿造舰有功,特来一观。”
  
  马钧却不起身,反而以头抢地。
  
  “臣、臣有罪!”
  
  “新式轮桨昨日试水又、又断了三根……”
  
  李翊笑着扶他:
  
  “德衡何必惶恐?试错本是常理。”
  
  “前日不是已解决轴承过热之弊了么?”
  
  马钧这才抬头,眼中闪着感激的泪光。
  
  “多、多亏相爷从中帮衬,否则小人断不能将之完成。”
  
  刘备见二人对答,心中称奇,问道:
  
  “子玉与马卿似有旧谊?”
  
  李翊答道:
  
  “旧谊倒也谈不上,只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德衡改良织机,使仿制效率倍增。”
  
  “其人虽拙于言辞,然每有巧思。”
  
  “故臣调入将作监,专司军械改良。”
  
  随着李翊身上繁重的政务增多,他已经没什么精力放在研究发明上了。
  
  不过他依然乐衷于提拔有想法、有创意的年轻人。
  
  鼓励发明创造,提高生产力。
  
  马钧大声说道:
  
  “若非相爷提携,臣不过一介木匠。”
  
  “安能……安能……”
  
  说到此处,竟哽咽不能言。
  
  士为知己者死。
  
  马钧虽不善言辞,但他知道李翊是他的贵人。
  
  如果不是相爷的赏识,予以了其充分的信任与耐心,他便不可能有今天。
  
  造舰之初,其实也不是很顺利,屡屡失败。
  
  但这期间,李翊情愿在内阁里待着,也绝对不派人去催。
  
  这么通情达理的甲方,古今难觅。
  
  马钧才得以将新式造船建造出来。
  
  刘备动容,温言道:
  
  “马卿且引朕一观这造船之所。”
  
  马钧忙不迭起身引路。
  
  进入最大的一座工棚,只见中央架着一艘半成战船龙骨。
  
  长约八十步,曲线优美如鱼。
  
  数十工匠正在安装肋材,动作娴熟如行云流水。
  
  “陛下请看。”
  
  马钧一谈及本业,口齿竟伶俐起来。
  
  “此舰采用‘分段合拢’法,先造龙骨,再装肋材,最后外包木板。”
  
  “比之整木雕凿,省时过半。”
  
  刘备抚过光滑的船体,问道:
  
  “如此大木,从何而来?”
  
  李翊在旁侧接话道:
  
  “臣命人于太行、王屋二山伐木,顺黄河漂流而下。”
  
  “又在洛阳设百座窑厂,日夜烧制铁钉、铜环等物。”
  
  马钧补充说道:
  
  “最、最难的是楼船部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