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诸葛亮出任雍凉总督,司马懿加封蜀地丞相
第385章 诸葛亮出任雍凉总督,司马懿加封蜀地丞相 (第1/2页)洛阳,皇宫大内。
冬日,暖阁内,炭火细细地燃着。
驱散了些许寒意,却驱不散那份沉甸甸的军国重压。
几份来自前线的紧急军报,此刻正静静地躺在御案之上。
刘备披着一件玄色常服,目光从绢帛上抬起,落在端坐下首的李翊身上。
刘备的面容较之昔日征战四方时已显丰润,唯有一双深邃的眼眸,依旧锐利,仿佛能洞穿人心。
“子玉。”
刘备开口,声音平稳,却自带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仪。
“前线战报,朕已览毕。”
“陈元龙确是干才,杨荷一战,尽歼吴军三万,大涨我军威风。”
“朕听闻,彼时吴人胆裂,江防空虚。”
“若我军乘胜渡江,建业或可一鼓而下?”
李翊微微欠身,从容应道:
“……陛下圣鉴。”
“当时形势,确如陛下所言,于我极为有利。”
刘备手指轻轻敲击着案上的战报,语气变得意味深长:
“既然如此,陈元龙为何不即刻挥师南渡。”
“反而要先上报朝廷,等候你这首相的批复?”
“这千里往返,驿马奔驰,耗费时日。”
“待朕与你的旨意传回江南,恐已入隆冬。”
“届时天寒水冷,渡江作战,岂不倍增艰难?”
“将士伤亡,亦恐更多。”
“元龙熟谙兵机,不会不知此理吧?”
暖阁内一时静极,只有炭火偶尔爆出轻微的噼啪声。
李翊心知,陛下此言,绝非单纯询问战局。
陈登手握重兵,虎踞江南,其任何举动都牵动着洛阳最敏感的神经。
陛下此言,明是询问战机,实是试探他这位首相如何看待陈登这番“恪守臣节”的举动。
更是试探他李翊自身的态度。
李翊神色不变,略一沉吟,缓缓答道:
“陛下所虑,乃兵家之常情。”
“然臣以为,陈元龙此举,正显其老成持重,公忠体国之心。”
“哦?”刘备眉梢微挑,“子玉且细言之。”
“陛下。”
李翊拱手,言辞清晰而恳切,“灭国之战,非比寻常。”
“虽战机稍纵即逝,然亦需统筹全局。”
“虑及战后安抚、人心向背。”
“元龙虽善战,然江南之事,千头万绪,非仅沙场争锋耳。”
“其先报朝廷,一则尊奉体制,以示不敢专断。”
“二则亦是请朝廷统筹各方,以备万全。”
“此乃为将者之本分,亦是谋国者之远见。”
他稍作停顿,观察了一下刘备的神色,继续道:
“至于陛下所忧隆冬作战之难,臣亦思之。”
“然观东吴如今,生力军丧,名将凋零。”
“孙韶少不更事,强行征丁已致民怨沸腾。”
“其国上下,实已如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而我大汉王师,挟新胜之威,士气正旺,将士用命。”
“纵天时稍有不利,然仰仗陛下天威,兼之人和鼎盛,破吴必矣!”
“无非是多费些周章,多耗些时日罢了,结局早已注定。”
“反之,若纵容大将边陲自专。”
“虽或能速胜,然此例一开,恐非国家之福。”
李翊这一番话,
既肯定了陈登的忠诚,又巧妙地将“可能存在的损失”归因于客观困难。
并坚信胜利终属大汉。
更重要的是,点明了维护朝廷权威、防止边将坐大的深远意义。
刘备听罢,脸上那丝若有若无的审视终于消散,化为畅快的笑意。
“善!!”
“子玉此言,深得朕心!”
“元龙知进退,守臣节。”
“子玉你总揽全局,思虑周详,皆朕之股肱也!”
他心中确实满意。
陈登没有恃功而骄,擅自行动,这让他安心。
李翊能明白并维护这份君臣之间的默契,更让他欣慰。
至于晚上几个月渡江,多死伤一些士卒。
与稳固皇权、防止尾大不掉相比。
于一个国家而言,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既如此,”
刘备笑容一收,正色道,“卿之内阁批复,甚为妥当。”
“朕亦准之所请。着陈登即刻筹备。”
“待旨意到达,便挥师南渡,一举平定江东!”
“臣,遵旨!”
李翊躬身领命。
刘备心情甚佳,复又笑道:
“元龙与前线将士有功,不可不赏。”
“传朕旨意,赐陈登东海明珠一斛,锦缎百匹,御酒五十坛!”
“其余有功将士,由兵部论功行赏,务必丰厚!”
“陛下圣明!”
李翊再拜。
心中却知,这些赏赐既是荣宠,也是一种无形的警示与安抚。
旨意随即以六百里加急发出,驰向江南。
然而,正如刘备所预料那般。
当这份允许渡江的旨意历经千山万水,终于送达陈登手中时,
长江两岸早已是北风怒号,雪花纷飞的隆冬景象了。
朔风怒号,卷着冰冷的雪沫,抽打在旌旗与营帐之上,发出呜呜的声响。
江面不再奔腾,而是凝结着薄薄的冰凌。
舟船皆被拖上岸边,覆着白雪,如同蛰伏的巨兽。
天地间一片肃杀,寒意直透骨髓。
中军大帐内,燃着数个火盆。
陈登端坐帅位,其下各级将领——
张郃、臧霸、高顺、徐盛等皆肃然而立,人人面色凝重。
那卷由洛阳六百里加急送达、准许渡江的圣旨,此刻正静静地躺在案上。
陈登的目光扫过诸将,声音平稳,却难掩一丝沉重:
“陛下圣谕,相爷钧旨已至。”
“允我等挥师南渡,平定江东。”
“此乃皇恩浩荡,亦是我辈武人建功立业之时。”
他话锋一转,手指帐外:
“……然,天时不佑。”
“如今江河冰封,北风凛冽。”
“舟楫难行,弓弩乏力。”
“若此时强令渡江,非但胜算难料,恐将士冻溺而死者,将十之五六。”
“此非为将之道,更负圣上所托。”
帐内一片沉寂,唯有风声呼啸。
诸将皆知,主帅所言乃是实情。
那唾手可得的战机,因庙堂的规矩与往返的延误,已悄然滑过。
臧霸出列,拱手道:
“……征南明鉴。”
“隆冬用兵,确为大忌。”
“不若暂缓攻势,固守营垒,养精蓄锐。”
“待来年春暖冰融,再图南进。”
张郃亦接口,语气带着几分无奈:
“虽如此,恐迁延时日。”
“吴人得以喘息,重整江防。”
“来日再战,必更加艰难。”
此言道出了帐中所有将领的心声,一股压抑的遗憾与不甘在空气中弥漫。
陈登深吸一口气,霍然起身,目光变得锐利而坚定:
“诸君所言,皆在情理。”
“然,事已至此,懊悔无益!”
“陛下与相爷既将此重任托付我等,岂可因天时不利而颓唐丧志?”
他走到诸将中间,声音提高,语气中有着充满不容置疑的力量。
“冬日虽寒,正好厉兵秣马!”
“春汛虽未至,然我辈岂可坐等?”
“自今日起,全军需加紧备战,修缮舟船,打造器械。”
“操演水战,侦测江情!”
“务必要在明年春汛到来之前,使全军将士——”
“从将领到士卒——人人皆做好万全准备!”
“一旦东风起,春水涨,我要看到的:”
“是一支箭在弦上、锐不可当的虎狼之师,直扑江南!”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张面孔。
“我知道,等待令人焦灼,寒冬难熬。”
“但越是艰难,越需忍耐,越需同心!”
“本帅与诸君,与全军将士,同甘共苦!”
言罢,
陈登竟真的搬离了温暖的中军大帐,命人于普通营区另设一简陋军帐。
好食鱼脍如他,此刻竟下令餐桌上不许在摆鱼脍。
而是与士卒同吃一锅粟饭,同饮一碗菜羹。
夜间,一同忍受那透帐的寒风。
他每日巡营,视察防务,观看操练。
遇有衣衫单薄者,便脱下自己的裘袍与之。
见有伤病者,必亲往探视抚慰。
主帅如此,全军上下虽天寒地冻,却无甚怨言。
反而士气渐渐凝聚。
一股憋屈了许久、亟待爆发的力量在冰封的营地下悄然涌动。
然而,寒冬漫长,物资消耗巨大。
尤其是肉食短缺,士卒体力下降。
陈登看在眼里,忧在心中。
这日,
他召来书记官,口述奏章。
“……臣登再拜顿首:”
“仰赖天威,将士用命,江北粗安。”
“然时值隆冬,淮泗苦寒。”
“士卒戍守江干,朔风裂骨,冰雪伤肤。”
“虽臣已督令加紧备战,然非厚其衣食,无以蓄锐气。”
“非饱其肠胃,无以鼓勇力。”
“伏乞陛下、相爷,垂念边将士卒之苦。”
“特赐发牛羊若干,南下劳军。”
“则三军感戴皇恩,必效死力,以待春汛,克竟全功!”
奏章再次以加急发出,飞向洛阳。
陈登站在营门,望着漫天风雪,心中默念:
但愿朝廷能体谅前线之苦,让这些即将赴死的儿郎,
能多吃一口肉,多添一分力气,去迎接那注定惨烈的春天。
……
陈登请求调拨牛羊以犒劳前线将士、提振士气的奏疏,正摊在刘备的御案之上。
刘备指尖轻点着奏疏,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叹道:
“……元龙所言甚是。”
“江北苦寒,将士们戍守江干,餐风饮雪,确是不易。”
“欲使其效死力,必先饱其腹,暖其躯。”
“子玉。”
他目光转向下首的李翊,“此事,你看能否操办?”
李翊闻言,即刻转向位列一旁的大司农麋竺,问道:
“子仲,国库仓廪,可能筹措出这批牛羊?”
“前线二十万将士,即便不算路途损耗,所需亦非小数。”
麋竺面露难色,出列躬身,计算道:
“……回陛下,首相。”
“依陈将军所请,并虑及路途遥远,牲畜倒毙之耗。”
“粗略算来,至少需牛、羊各两万头,方能略见成效。”
“然……”
他顿了顿,声音愈发艰涩。
“然中原各地府库,恐一时难以凑齐此数。”
“或需急令河北诸州调拨。”
哦?
刘备闻言,眉头微蹙,带着几分疑惑道:
“子仲此言,朕却有些不解。”
“朕平日见这洛阳城中,羊肉馆肆林立。”
“冬日里食羊肉饮饺者甚众,可谓摩肩接踵。”
“即便耕牛珍贵,难以足数。”
“何至于连足够的羊只都凑不齐?莫非其中有何隐情?”
麋竺苦笑一声,拱手解释道:
“陛下明察秋毫。”
“然……然京城中消费羊肉者,多为权贵富户、官宦之家。”
“自……自相爷推广那‘饺子’之食后,冬日食羊之风更盛。”
“民间羊只,多集中于彼辈手中。”
“或蓄于其庄园,或售于市井奢店,价高而流散。”
“朝廷若骤然征收如此巨量,无异于与民争利,强夺豪取。”
“恐……恐于陛下圣名有损,亦易生事端。”
他话语委婉,却点明了问题的核心——
肉食资源大多流入了富裕阶层,朝廷若强行征调,必触犯各阶层利益。
这也会破坏刘备“仁君圣主”的形象。
刘备听罢,默然片刻。
他自然不愿行此有损声望之事,于是将目光再次投向李翊,语气中带着倚重与期待。
“……子玉,开通与北方互市,引入牛羊,此策本是你力主推行。”
“如今牛羊多散于民间,朝廷反而不易筹措。”
“此事,还需你拿个主意。”
李翊沉吟半晌,方才缓缓开口:
“陛下,子仲所虑,不无道理。”
“强征确非上策。”
“为今之计,唯有双管齐下。”
“其一,即刻行文河北各部刺史。”
“命其无论如何,优先凑集一批牛羊。”
“火速南送,以解燃眉之急。”
“能得多少,便算多少。”
麋竺在一旁补充道:
“然陛下,首相,即便河北尽力,恐也难以凑足所需之半数。”
李翊点头,目光转向另一侧一直静听的左相兼太傅鲁肃:
“子敬,依你之见。”
“这剩余缺口,该当如何填补?”
鲁肃捻须沉思,片刻后道:
“中原既不足,唯有再向塞外求购。”
“只是……”
“近年北地冬寒酷烈,闻说草原之上,牛羊冻毙者甚众。”
“更有一虑……”
他语气转为凝重,“鲜卑首领轲比能,近年来渐露骄狂之态,不复往日恭顺。”
“去岁乃至今岁,已屡次擅自抬价。”
“甚至中断交付,破坏昔日订下的期货条约。”
“向其购羊,恐非易事。”
李翊接口道:
“子敬所言,我亦知晓。”
“轲比能小动作不断,其心叵测。”
“然其部族庞大,牛羊数量仍是诸胡之冠。”
“此前其违约之事,因规模不大,且虑及大局,已被我暂且压下。”
“如今军需紧急,或许可再派能言善辩、熟知胡情之干员。”
“持重金前往交涉,晓以利害,或能购得一批。”
刘备听罢,觉得此策可行,当即拍板:
“既如此,便依子玉之策。”
“先令河北尽力筹措,同时遣使北上,与鲜卑交涉购羊。”
“子玉,你看派何人前往为宜?”
李翊早已思虑妥当,即刻回道:
“臣举荐商部侍郎甄尧。”
“甄侍郎多次经办与北方互市,熟知胡情物价。”
“且为人机敏,善于斡旋,堪当此任。”
“准!”
刘备颔首,“即刻拟旨,令甄尧准备,克日北上!”
“务必尽快将牛羊之事落实,前线将士,等不得太久!”
“臣,遵旨!”
李翊与鲁肃、麋竺一同躬身领命。
旨意迅速传出,一路发往河北,一路发往商部衙门。
然而,无论是从河北调拨,还是远赴塞外采购,皆需时日。
北岸汉营之中,陈登与二十万将士,仍需在这冰天雪地中,苦苦等待那不知何时才能到来的犒赏。
以及更加遥远而残酷的春汛渡江之战。
……
洛阳,相府。
一辆风尘仆仆的马车悄然停驻,车帘掀开,一人翩然下车。
他身披鹤氅,头戴纶巾,面容清癯,双目却湛然有神。
顾盼之间,自有经纬天地的气度,正是交州刺史诸葛亮。
他并未即刻入宫面圣,而是径直来到了这权势煊赫的宰相府邸。
门房早已得令,恭敬地引他入内。
恰逢李翊车驾刚自宫中返回,闻听诸葛亮已至,脸上不禁露出真切笑意。
连朝服都未及更换,便吩咐左右:
“速排宴席!于暖阁设铜釜,今日吾要与孔明好好一叙!”
暖阁内,炭火融融,驱散一身寒气。
中央一方矮几上,赤铜火锅汤底已沸,咕嘟作响,香气四溢。
周遭案几上,各式鲜切肉片、时蔬菌菇陈列有序。
李翊步入阁中,见到那立于窗边、正观赏庭中雪松的身影,不禁朗声笑道:
“孔明!一别八载,让吾好生想念!”
诸葛亮闻声转身,从容长揖:
“亮,拜见相爷。”
“劳相爷挂念了。”
李翊上前几步,仔细端详。
只见诸葛亮虽经岭南风霜,却非但未见憔悴,反而神采更胜往昔。
目光清澈睿智,肌肤竟透着几分红润光泽。
于是,不禁讶异感慨道:
“奇哉!岭南之地,向称瘴疠蛮荒,多少俊杰折戟沉沙。”
“怎地孔明你去得数年,非但未显劳神,反更见精神矍铄,双目湛然如星?”
“莫非真有鬼神庇佑不成?”
诸葛亮闻言莞尔,谦道:
“……相爷取笑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