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92章 朝中的势力很顽固,但可惜他们遇着了李相爷

第392章 朝中的势力很顽固,但可惜他们遇着了李相爷

第392章 朝中的势力很顽固,但可惜他们遇着了李相爷 (第1/2页)

章武九年秋,
  
  洛阳南宫,却非殿内烛火通明。
  
  刘备端坐案上,虽已年近六旬,此刻双目仍炯炯有神。
  
  他轻轻抚过案上那卷以工整楷书撰写的《科举章程》。
  
  指尖在“寒门亦可入仕”六字上停留良久。
  
  “子玉,”
  
  刘备抬首望向肃立案前的内阁首相李翊。
  
  “此制若行,天下寒士可有晋身之阶否?”
  
  李翊躬身应道:
  
  “……陛下圣明。”
  
  “臣观前朝选官,多囿于察举征辟。”
  
  “权操于州郡,利归于豪族。”
  
  “虽有名士辈出,然寒门才俊,若无引荐,终老林泉者不可胜数。”
  
  “今科举之制,以文取士,不论门第。”
  
  “实乃开千古未有之良法,大势所趋,不可不行也。”
  
  这些年,李翊的精力、时间几乎全扑到了科举之上。
  
  虽然科举看起来,就是拟定一个简单的流程,然后推行下去就可以了。
  
  但现实情况,却要复杂得多。
  
  它毕竟是此前前所未有的,且是打破原有的阶级固化。
  
  全面推行,其所造成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故这几年,李翊的心思几乎都在科举上,以及与地方豪族斗智斗勇。
  
  光是提拔起来的地方官吏,与章武元年相比,足足增加了六倍有余!
  
  虽然国家的行政体系已经显得有些臃肿了。
  
  但李翊的控制欲一直很强,他一直推崇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所以宁愿顶着巨大的开销以及臃肿的官僚体系,也要增加地方的“吏”。
  
  以此来加强对国家的掌控。
  
  李翊一门心思扑在科举上,只有征南伐吴之事,分走了他部分时间精力。
  
  饶是如此,李翊依然以科举为主。
  
  直到昨夜与刘备谈心之后,李翊便觉得可以开始推行科举制度了。
  
  刘备微微颔首,目光深邃:
  
  “朕起于微末,织席贩履之身。
  
  “”幸得子玉、云长、益德等不弃,方有今日。”
  
  “深知民间多遗珠,卿此策甚合朕心。”
  
  “陛下,”
  
  李翊近前一步,“臣请先于河北、徐州、京畿三地试行。”
  
  “此三处,豪强未固,国家掌控之强,可以推行。”
  
  这里李翊说的豪强未固,并不是说河北、徐州的豪强不强。
  
  而是最强的就是李翊本人。
  
  李翊本就是河北最强大的家族,以其在朝中的权势。
  
  以及在北方的人脉、资源、故吏。
  
  在向河北试点推行,几乎遇不着什么阻力。
  
  徐州算是刘备的龙兴之地,加之李翊在这里开发多年。
  
  想在此处推行,也不难。
  
  至于京畿重镇就更不必说,天子脚下,易控局面。
  
  “可先试行一载,观其成效,再推及全国。”
  
  李翊保持自己一贯温水煮青蛙的态度。
  
  一步一个脚印走,不想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
  
  “准奏。”
  
  刘备执笔毫批复。
  
  但落笔的一瞬,心中仍有一丝担忧。
  
  “然世家大族必不甘心,卿当如何应对?”
  
  李翊从容答道:
  
  “臣已经拟定了几条章程。”
  
  “一曰渐进,初行时仍予世家一定名额,缓其抵触。”
  
  “二曰分立,文武分科,各地另设武举,招纳勇略之士。”
  
  “三曰陛下面试,最终及第者皆由陛下亲试,定其名次。”
  
  “使天下士子皆感陛下知遇之恩。”
  
  刘备闻言,这才展颜:
  
  “善!朕便做这科举之主考。”
  
  “然卿需谨记,此事关国本,不可不慎。”
  
  “臣遵旨。”
  
  李翊再拜,“科举章程已备,请陛下御览。”
  
  九月庚午,科举诏书颁布。
  
  洛阳城内,告示甫一张贴,便引来众人围观。
  
  只见告示上写着:
  
  “朕闻周室之兴,庠序育才。”
  
  “汉祚之盛,孝廉举贤。”
  
  “今承高祖之基,光武之烈,克复炎汉,都于洛阳。”
  
  “念天下初定,疮痍待抚,而社稷之固,莫重于得人。”
  
  “昔董仲舒对策天人,贾长沙治安陈策,皆由明经通术而显于时。”
  
  “故特开科举,广纳贤良,以彰文教。”
  
  “自章武十年年始,每岁仲春州郡荐士,秋闱会试于京师。”
  
  “其科分明经、治术、策论三途:”
  
  “明经者考五经奥义,治术者问刑名钱谷,策论者试时务对策。”
  
  “布衣寒素,皆得自荐。”
  
  “州县长吏,毋得阻抑。”
  
  “朕当亲策殿试,拔其尤者授以官秩。”
  
  “夫科举之制,务在至公。”
  
  “若遇怀瑾握瑜之士,虽贩夫牧竖亦不弃也。”
  
  “倘有徇私舞弊之徒,虽公侯子弟必加严惩。”
  
  “着首相翊总领其事,御史台监临考校。”
  
  “敢有营私者,以枉法论。”
  
  “咨尔四海,体朕意焉!”
  
  “庶使野无遗贤,朝多柱石,共兴大汉之隆。”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
  
  众围观群众看望告示,议论纷纷。
  
  一青衫书生朗声读道:
  
  “……今开科举,分文武两科。”
  
  “文科试经义、策论、诗赋。”
  
  “武科考骑射、兵法、技勇……”
  
  “凡我齐汉子民,不论门第,皆可应试……”
  
  “初试于郡,复试于州,终试于京……”
  
  人群中顿时哗然。
  
  “不论门第?寒门亦可参考?”
  
  一布衣少年喃喃自语,眼中闪动希望。
  
  旁侧锦衣公子冷笑:
  
  “千年规制,岂能说改就改?”
  
  “怕是雷声大,雨点小。”
  
  此言一出,立马有人不服道:
  
  “李相爷可向来是有什么就做什么。”
  
  “此前相爷推行新币,不也是说推行就推行吗?”
  
  “你!!”
  
  那锦衣公子恼羞成怒,见此人衣着穿束不是本地人,当即反讥道:
  
  “哼,原来是外地人。”
  
  “你们乡下人,就爱跑到京城里来要饭。”
  
  “乡下人怎的?乡下人若非活不下去了,又怎会跑到京城里来谋生?”
  
  就在众人争吵之时,
  
  不远处茶楼上,几位衣着华贵之人临窗而坐,面色凝重。
  
  “李翊此贼,欲绝我世家根本耶!”
  
  中年男子捏紧茶盏,指尖发白。
  
  “不论品第,人人皆可科举考试,入朝为官。”
  
  “这完全是瞎胡闹!”
  
  “如此一来,寒门子弟岂非是有资格与王公贵族一起竞争了?”
  
  年长者捻须沉吟:
  
  “……唉,李翊此人向来雷厉风行,其手段之强硬,你我都见识过的。”
  
  “且观其变吧。”
  
  “科举取士非易事,其中可操作处甚多。”
  
  “况朝廷仍需我等出力,未必敢彻底撕破脸面。”
  
  “叔父不知,”
  
  另一青年压低声音。
  
  “听闻河北崔氏已暗中联络,欲在初试时让族中子弟全数参考,包揽名额。”
  
  “使寒门无人得中,如此科举自然名存实亡。”
  
  年长者眼中精光一闪,连连颔首:
  
  “告知崔公,我洛阳郑家愿共举此事。”
  
  十月,各地初试在即。
  
  李翊坐镇京师,每日皆有快马送来各地情报。
  
  这日黄昏,他正批阅公文,忽有心腹幕僚疾步入内。
  
  “相爷,河北急报。”
  
  幕呈上密信,“地方大姓串联,欲垄断科考名额。”
  
  “且散布谣言,称科举仅为形式,录取仍以门第为准。”
  
  对此,李翊并不意外,只问道:
  
  “寒门士子反应如何?”
  
  “多半疑虑观望,恐白费心力。”
  
  “可知崔氏子弟中,何人学问最佳?”
  
  “当推崔琰之侄崔曜,年方二十,已有才名。”
  
  李翊颔首,笑道:
  
  “传书河北学政,本月十五我将于邺城明伦堂讲学,论科举之要义。”
  
  幕僚诧异道:
  
  “相爷要亲赴河北?此事何须劳动大驾?”
  
  李翊微笑道:
  
  “非如此,不足破坚冰。”
  
  “况河北也算老夫半个故乡,许久不曾回去。”
  
  “也该回去见见‘江东父老’了。”
  
  数日后,邺城明伦堂内,人头攒动。
  
  李翊端坐台上,目光扫过台下:
  
  前排华服锦衣者,皆世家子弟。
  
  后排布衣朴素者,多是寒门士子。
  
  两侧还有几位当地大族族长,面无表情。
  
  李翊虽是河北领袖,但其实很多人是没见过李翊的。
  
  毕竟首相这种国家二把手,不是旁人想见就能见的。
  
  尤其是那些寒门子弟,只是听说其名你,未见其人。
  
  如今,听说李相爷亲临河北明伦堂。
  
  许多士子,学问不好的,都跑来凑热闹。
  
  见一见,这位帝国的风云人物。
  
  也算是做到了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这就叫人气,口碑。
  
  “这便是李相爷吧?”
  
  “看起来比想象中要和蔼许多啊。”
  
  “废话,你以为相爷应该是凶巴巴的吗?”
  
  “当然,我听我叔父说了,当官儿的大部分都是不怒自威,官儿越是大越是如此。”
  
  “因为如果长得不凶,镇不住手下人。”
  
  “可看李相爷和蔼可亲,不像是凶巴巴的人呐。”
  
  众人对李翊的第一印象就是:
  
  身材高瘦,风姿隽爽。
  
  萧疏轩举,湛然若神。
  
  “诸君,”
  
  李翊开言,打断了众人的嘈杂之声。
  
  “今日不论君臣,只谈学问。”
  
  “有疑科举者,皆可发问。”
  
  “本相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沉默片刻,一华服青年起身问道:
  
  “相爷好,学生崔曜敢问首相:”
  
  “科举不论门第,然寒门无钱购书,无师授业,如何与世家竞争?”
  
  “此非表面公平,实则不公乎?”
  
  纸张不管怎么发展,怎么推行,那都是有成本的。
  
  不可能真让国家来负担这个钱。
  
  只有成本这个东西还在,寒门就是不可能竞争得赢世家的。
  
  此言一出,堂内哗然。
  
  此问尖锐,直指要害。
  
  李翊不怒反笑,有条不紊地说道:
  
  “这世上不存在绝对公平,只有相对公平。”
  
  “科举推行,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有机会入朝为官,光耀门楣。”
  
  “至于崔生提到的成本问题,朝廷已有对策。”
  
  “各郡将设官学,贫寒士子可申请助学钱粮。”
  
  “宫中藏书将抄录分送州郡,供士子阅览。”
  
  “更鼓励民间捐书助学,功德碑立于学宫之外,流芳百世。”
  
  崔曜恭恭敬敬拱手作揖,表示感谢李翊的回答。
  
  方一坐下,又一人起身:
  
  “即便寒门得中,无家族奥援,仕途岂能顺畅?”
  
  “学生不解,请相爷为学生解惑。”
  
  “科举及第者,皆为天子门生。”
  
  李翊正色答道,“陛下将亲授官职,考绩升迁。”
  
  “一切以能力为准,不问出身。”
  
  他目光忽视崔曜,笑道:
  
  “闻崔公子才学出众,可惧与寒门同场较技?”
  
  崔曜年轻气盛,当即扬首:
  
  “学生不才,愿与任何人比试!”
  
  “善!”
  
  李翊抚掌,“今日便请诸位作策论一篇,题目是《论治河北水患》。、”
  
  “最佳者,本相可破例提拔。”
  
  “亲自将他荐于陛下殿前,破格录用。”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无人料到李翊会突然开展考试。
  
  有的人肠子都悔青了,早知道今天有考试,他们昨天就该恶补一下功课。
  
  毕竟这场考试,是直接一步登天、平步青云的机会。
  
  两个时辰后,文章收齐。
  
  李翊当场阅卷,堂下鸦雀无声。
  
  每一个人都屏气凝神,堂内静的针落可闻。
  
  当他读到一篇字迹工整的文章时,不禁点头。
  
  文中所提治理水患之策,既承古法,又有新意,切实可行。
  
  “清河县士子,赵深。”李翊抬头,“何在?”
  
  后排一布衣青年迟疑起身:
  
  “学生在此。”
  
  众人侧目,见其衣衫虽旧,却气度不凡。
  
  “汝文中言:‘导水于沙丘之地,蓄而为湖,旱可溉,涝可蓄’,此想法从何而来?”
  
  赵深恭声答:
  
  “学生家乡常遭水患,故常年观察水文,此策乃多年思索所得。”
  
  “且学生曾实地勘察,发现邺城以北确有地势低洼处,可作蓄水之用。”
  
  李翊又问几个问题,赵深皆对答如流。
  
  旁观的崔曜面色渐沉。
  
  最终,李翊宣布赵深策论最佳。
  
  当即赠钱五千,以为鼓励。
  
  并当着众人的面宣布:
  
  “科考面前,人人平等。”
  
  “有才者,虽布衣亦可晋身。”
  
  “无学者,虽世家绝不录用。”
  
  消息传开,河北寒门士气大振。
  
  李翊毕竟对河北的掌控力很强,亲自去了一趟后,便轻松稳定住了这里的局势。
  
  没过几天,便回去了。
  
  回洛阳途中,有幕僚问李翊道:
  
  “相爷特意褒奖寒门,这样做是否过于刺激世家?”
  
  李翊遥望远处田野,摇手指道:
  
  “你看那田中之禾,有杂草争肥,则稻苗不壮。”
  
  “治国亦然,若世家垄断仕途,则国家不得真才。”
  
  “今陛下三兴汉室,正当除旧布新。”
  
  “然世家根深蒂固,恐生变故。”
  
  “故需刚柔并济。”
  
  李翊有条不紊道。
  
  “吾已请陛下下诏,科举中第者,其家族可免三年徭役。”
  
  “推荐寒门中举者,亦有奖赏。”
  
  “如此,开明世家或会转变态度。”
  
  幕僚叹服,“相爷深谋远虑,可若有顽固不化的呢?”
  
  对此,李翊没有回话,只是以沉默应对。
  
  那幕僚便不再继续追问了。
  
  初试之日,各地考场外人群涌动。
  
  京畿考场前,一老者颤巍巍送孙儿入场:
  
  “我老李家三代为农,今竟能参与选官。”
  
  “无论中与不中,皆感皇恩浩荡。”
  
  由于科举考试可以不论出身,所以很多人都只是来凑个热闹,重在参与。
  
  甚至连没读过几篇书的人都来参加考试了。
  
  因为这个新推行的制度,对老百姓来说太过新鲜了。
  
  有路人在旁边笑道:
  
  “那你可撞大运了,你们与当今相爷是本家,说不定给你破格录取了哩。”
  
  “胡说!”
  
  立马有路人出声反驳,“朝廷的诏书都下来了,说好科举是公平公正的,哪有走后门的可能。”
  
  徐州考场外,
  
  有富家子带着书童仆役,携精美食盒参考。
  
  亦有寒门子弟怀揣干粮,独自赴考。
  
  不过科举新政推行之初,也并非都是一帆风顺。
  
  诏书下达州郡,
  
  要求各地设学馆、开乡试,选拔人才赴京会试。
  
  然各地官员阳奉阴违者甚众。
  
  “什么不论门第,唯才是举?”
  
  “若让寒门子弟与吾等同朝为官,成何体统!””
  
  徐州刺史府内,几个官员聚饮时愤愤不平。
  
  “刺史已上书朝廷,言徐州去岁逢山贼作乱。”
  
  “内乱方平,不宜骤行新政,请缓三年施行。”
  
  “善!倘各地若皆如此,这科举便名存实亡矣。”
  
  类似的情形在其他州郡等地同时上演。
  
  一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暗中串联,以“地方特殊情况”为由拖延科举推行。
  
  消息传回洛阳,李翊震怒。
  
  次日早朝,御史大夫出班奏报各地推行科举受阻之事。
  
  刘备眉头微蹙,却只温言道:
  
  “新政推行,难免有些阻碍。”
  
  “诸卿有何高见?”
  
  朝堂上一片寂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