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92章 朝中的势力很顽固,但可惜他们遇着了李相爷

第392章 朝中的势力很顽固,但可惜他们遇着了李相爷

第392章 朝中的势力很顽固,但可惜他们遇着了李相爷 (第2/2页)

许多官员眼观鼻鼻观心,实则暗中观察皇帝与首相的反应。
  
  李翊出列,声如洪钟:
  
  “陛下,科举取士乃国之大计。”
  
  “既有阻挠者,当以国法论处!”
  
  刘备沉吟片刻,道:
  
  “……李相言之有理。”
  
  “然各地或有难处,还须体察,不可妄断。”
  
  “陛下仁德!”
  
  李翊躬身,“然国法不容轻慢。”
  
  “臣请旨彻查各地推行科举不力者,以正朝纲。”
  
  刘备颔首:
  
  “便依李相之意。”
  
  “只是……勿要太过严苛,给人以改过之机。”
  
  “臣领旨。”
  
  李翊目光如电,扫过朝堂,不少官员纷纷低头。
  
  这个感觉众人再熟悉不过了。
  
  经典的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朝堂上,至少在刘备一朝,
  
  一直都是刘备与李翊君臣的“二人转”。
  
  还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早在徐州时就是如此,
  
  刘备扮演他一贯的老好人角色。
  
  而李翊在得到了刘备的默许后,也开始着手动刀了。
  
  三日后,
  
  李翊以雷霆手段连罢三州刺史、五郡太守。
  
  皆因“怠慢科举,有负圣恩”。
  
  更有朝中两位为地方求情的重臣,被外放边远郡县。
  
  一时间,朝野震动。
  
  “李相这是要借科举之名,清除异己啊!”
  
  散朝后,几个官员在偏殿窃窃私语。
  
  “嘘!慎言!”
  
  “没见连皇亲国戚说情都没用么?”
  
  “听说陛下虽未明确表态,却将御笔赐予李相,许他先斩后奏之权。”
  
  “陛下仁德,不欲严惩。”
  
  “李相刚厉,执法如山。”
  
  话未说完,
  
  忽见李翊走来,众人顿时噤若寒蝉。
  
  李翊冷眼扫过:
  
  “诸公似有闲情逸致?不如多想想如何为陛下分忧,推行新政。”
  
  “是是是,相爷说的是。”
  
  众人唯唯诺诺而退。
  
  许是多年不曾见过李翊的手段,让众人忘了李翊不是不愿开刀,而是一直主张以和为贵。
  
  在许多人看来,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
  
  那一定是一个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见谁都拽得二五八万似的。
  
  除皇帝外,那一定是想杀谁就杀谁,想罢免谁就罢免谁。
  
  历史上确实有这样的人,
  
  王莽、董卓就是这样的人。
  
  那他们下场、风评是怎样的自不必说。
  
  即便是历史上的曹操,也没有肆无忌惮到这种程度。
  
  事实上,曹操在历史上很多时候都是比较克制的。
  
  而对比某三国里的大佐曹操,
  
  他的形象塑造,就是怎么狂、怎么洒脱怎么来。
  
  可以让名士给自己当马夫,当脚垫子。
  
  可以因为一时的喜好,就随意杀死一个守大门的。
  
  这时会有人说,以曹操的权势,杀死一个守大门的有什么不可以?
  
  确实是可以,
  
  但杀一般来说,都要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而曹大佐给出的理由是“这就是我的规矩”。
  
  在很多中二少年看来这很酷。
  
  因为生杀大权,就掌握在其人的一瞬之间。
  
  然而现实情况就是,
  
  你越是滥用权力,越是会损害你的权威。
  
  还是那句万变不离其宗的话,权力本质是人的认可。
  
  所以那些真正高明的政治人物,都是不喜欢随意去收拾别人的。
  
  得到更多人的拥护与支持,比树立一个敌人要好很多。
  
  所以朝中许多人的一些毛病,李翊都是可以包容的。
  
  李翊都快满五十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刚刚出山的毛头小伙子了。
  
  也不可能因为你一句话顶撞了我,我就一定要报复你,甚至杀了你
  
  是中二少年才会干的事。
  
  对于政治人物来说,即便是一个与自己不怎么对付的人交往。
  
  他也会优先看这人的价值,然后再谈生存合作。
  
  ……
  
  是夜,皇宫内烛火通明。
  
  刘备轻抚着一封密奏,对侍立一旁的李翊叹道:
  
  “一日罢八员大臣,朝野皆言朕纵容首相专权矣。”
  
  “坊间还有人说,李相这是借科举之名,排除异己。”
  
  “所以朕今晚召你来,就是想劝你悠着点儿。”
  
  “别一次性搞得太过激了。”
  
  李翊躬身道:
  
  “……臣甘愿担此恶名。”
  
  “科举乃国之根本,若非雷厉风行,难破数百年门阀之弊。”
  
  只要不涉及李翊的原则问题,李翊基本上都是主张以和为贵。
  
  但涉及到了李翊的底线,那就是化身绝对的政治机器。
  
  稍微有点儿眼力见的,都能看出来。
  
  李翊这几年的重心,都放在了科举上。
  
  所以大部分聪明人,都会在此时积极配合。
  
  而还没有反应过来的,这时候就遭了殃了。
  
  刘备微微颔首:
  
  “……朕非怪卿。”
  
  “昔日光武中兴,亦需强项令董宣。”
  
  “今日三兴汉室,岂能无霹雳手段?”
  
  “卿放心去做,朕在背后支持。”
  
  稍顿,又道:
  
  “只是……那些被罢官员中,亦有能吏。”
  
  “可否酌情……”
  
  刘备到底还是心软了,毕竟那些官员中有不少人跟了他很多年,对他也挺忠心的。
  
  关键人确实有能力。
  
  李翊这说罢免就罢免,饶是刘备一开始也没想到,他一次会罢免这么多人。
  
  李翊摇了摇头,不容妥协道:
  
  “……陛下,法不容情。”
  
  “今姑息一人,明日便有十人效仿。”
  
  “待科举已成大势,再招贤纳士不迟。”
  
  刘备默然良久,终道:
  
  “……唉,便依卿言罢。”
  
  次日,李翊再出重手。
  
  将阻挠科举最甚的幽州刺史下狱查办,其党羽纷纷落马。
  
  同时颁布《科举推行令》,明定奖惩:
  
  推行有力者,不拘品阶,破格提拔。
  
  敷衍塞责者,虽皇亲国戚,亦严惩不贷。
  
  各地官员见朝廷动真格,再不敢怠慢。
  
  学馆纷纷设立,乡试如火如荼展开。
  
  寒门士子欢呼雀跃,称颂“:
  
  陛下圣明,李相刚正”。
  
  有趣的是,那些最初被罢黜的官员中。
  
  有人痛定思痛,令子弟刻苦攻读。
  
  竟也通过科举重返仕途,此为后话。
  
  总之,在李翊的坚决贯彻下,科举总算是走向正途。
  
  诏书传至各州郡,天下寒门士子奔走相告。
  
  携书负笈,千里迢迢奔赴洛阳。
  
  时值章武十年,仲春。
  
  洛水两岸杨柳吐绿。
  
  通往京城的官道上,车马络绎不绝,尽是赴考学子。
  
  有骑驴的寒士,亦有乘轿的富家子弟。
  
  更有徒步而行的布衣书生。
  
  沿途客栈爆满,酒肆生意兴隆。
  
  连道旁卖炊饼的老翁都忙得不可开交。
  
  “听闻今年应试者逾三千人,洛阳城内一房难求啊!”
  
  茶棚下,几个书生边歇脚边议论。
  
  “可不是么,我家书童提前半月来京,竟只能租得城东一柴房暂住。”
  
  正说话间,
  
  忽见远处尘土飞扬,一队官兵护着几辆马车疾驰而过。
  
  “那是何处官员?”有人问道。
  
  茶博士边斟茶边笑答:
  
  “客官外地来的吧?那是内阁首相李翊李大人的车驾。”
  
  “近日为着科举之事,李相爷连日出入宫中,与陛下商议大计呢。”
  
  众人闻言,皆起身肃立,待车驾远去方才落座。
  
  人群中,有个青衫少年独自坐着。
  
  他面容清瘦,目光如炬。
  
  腰间佩剑,却不似寻常书生。
  
  他默默饮尽杯中粗茶,留下两文大钱,背起书箱继续赶路。
  
  洛阳城内,万人空巷。
  
  科举考试前三日,京城九门涌入考生及随行人员数以万计。
  
  客栈早已客满,许多人家腾出空房租赁,价格翻了几番仍供不应求。
  
  纸墨笔砚店铺前排起长龙,书坊里历年试题被抢购一空。
  
  连代写家信的摊子都兼做起考前辅导的营生。
  
  城南贡院外已搭起无数帐篷,小贩吆喝声此起彼伏:
  
  “状元糕诶,状元糕!”
  
  “吃了必中状元哟!”
  
  “文昌笔,文昌笔。”
  
  “孔圣人开过光的!”
  
  是夜,李翊微服巡访至贡院外。
  
  见如此盛况,捋须微笑。
  
  随从问道:“相爷因何发笑?”
  
  李翊背着手,唇角笑意不减:
  
  “我笑商贾机巧,借科举牟利。”
  
  “然转念思之,若非陛下开科取士,洛阳安得如此繁荣?”
  
  “强兵富民,本就是相辅相成啊。”
  
  那随从见缝插针地说道:
  
  “这些都是相爷您多年的功劳,若非您一时操持此事。”
  
  “国家安能将科举推行下来。”
  
  李翊笑着摇了摇头,笑意直达眼底。
  
  “我不过是做了一点微末的小事,不求世人记住。”
  
  “倘若侥幸,后人再提到老夫之时。”
  
  “说李某确实为百姓做了一点实事,那老夫就心满意足了。”
  
  大考之日,晨钟未响。
  
  贡院外已是人山人海。
  
  兵士持戟而立,维持秩序。
  
  “诸生听令!按籍贯列队,查验身份后方可入场!”
  
  礼官高声呼喊。
  
  一名青衫少年排在天水郡的队伍中,前后多是年长之士。
  
  有人见他年轻,笑问:
  
  “小兄弟年几何?便来应试?”
  
  少年剑眉星目,朗声拱手答:
  
  “虚度十八春秋。”
  
  “闻圣天子不拘年齿取士,故来一试。”
  
  众人皆惊讶不已。
  
  正议论间,忽听鼓乐齐鸣,一顶八抬大轿抵达贡院正门。
  
  原是内阁首相李翊身着紫袍玉带,步出轿门,众官员齐齐躬身行礼。
  
  “恭迎相爷监临!”
  
  “恭迎相爷监临!!”
  
  “……”
  
  李翊登上高台,目光如电扫视全场,朗声道:
  
  “诸生静听!今日圣上亲临贡院,特为尔等鼓劲!”
  
  话音未落,
  
  但见黄罗伞盖迤逦而来,刘备竟亲自驾临。
  
  万众跪拜,山呼万岁。
  
  刘备颔首,温言道:
  
  “朕起身布衣,知民间疾苦。”
  
  “今开科举,惟愿野无遗贤。”
  
  “诸生尽展所学,勿负平生志气。”
  
  言毕,登楼观考。
  
  李翊遂大声宣读考场规则:
  
  “诸生入号舍后,不得交头接耳,不得挟带纸条。”
  
  “不得左顾右盼……”
  
  “违者逐出考场,永不录用!”
  
  钟鸣三响,考生们鱼贯入场。
  
  那名青衫少年也找到地字柒拾叁号舍。
  
  整理笔墨,静待试题。
  
  日上三竿,试题牌高悬:
  
  《论强兵与富民孰先》。
  
  号舍内顿时响起一片嗟叹之声。
  
  此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关乎国策方向,答不好便会触怒天颜。
  
  尤其当今相爷的治国论,相当独到。
  
  与古人有类同之处,却不乏自己的独立思考。
  
  可以说是相当难得考题。
  
  而这么难的考题,正是李翊亲自出的。
  
  全国的考卷,其实全都是李翊编写的。
  
  而题目的核心思想,就是鼓励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为李翊是反对后世那种八股文取士的。
  
  思想一旦被禁锢,就注定会落后。
  
  这也是李翊用人的原则,
  
  鼓励手下人自由竞争,谁优秀谁上位。
  
  青衫少年略思片刻,嘴角微扬,研墨铺纸,挥毫落笔。
  
  “学生闻之:兵者,国之利器也。”
  
  “民者,国之根本也。”
  
  “利器无根本则不立,根本无利器则不固……”
  
  “昔齐桓公富国强兵,九合诸侯,非先富而后强耶?”
  
  “然秦孝公变法图强,卒并六国,似又强在先而富在后。”
  
  他笔下生风,纵横捭阖,既引经据典,又联系当下:
  
  “今陛下初登大宝,天下初定,宜轻徭薄赋使民富裕。”
  
  “然诸侯未完全臣服,边关烽火时起,强兵亦不可缓。”
  
  “窃以为强兵与富民,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孰先孰后,当审时度势。”
  
  洋洋洒洒三千言,一气呵成。
  
  最后写道:
  
  “故曰:审天下之势而应之,酌民情而为之。”
  
  “富不以养兵,则富无保障。”
  
  “强不以护民,则强无意义。”
  
  “圣天子明鉴万里,必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阅卷连经三日,李翊亲自主持。
  
  当他看到这封试卷时,眼前陡然一亮,反复阅读三遍之后。
  
  乃对左右人道:
  
  “此子竟将矛盾二者统一,提出:‘富兵于民,强民以兵’之策,确实有思考。”
  
  “本相一直鼓励学生要多思考,并非死读书,读死书。”
  
  “此子倒是与诸子有所不同。”
  
  正说间,刘备也走了过来。
  
  见李翊神态喜悦,便问李翊什么事这么高兴,是不是为国家发掘了一个新的人才?
  
  李翊便把手上的试卷交给刘备。
  
  刘备接过,览阅,只见试卷上写道:
  
  “臣对:窃闻天子垂问强兵富民孰先,此乃社稷之本也。”
  
  “臣观三汉以来,未有民贫而兵强者,亦未有兵弱而国存者。”
  
  “然审时度势,当以富民为根,强兵为干,二者犹阴阳之相济也。”
  
  “昔管仲治齐,开盐铁之利。”
  
  “仓廪实而后整军旅,遂九合诸侯。”
  
  “勾践复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乃能雪耻吴门。”
  
  “今陛下新承大统,中国疲弊。”
  
  “若遽求扩军备武,犹涸泽而渔,非长治久安之道。”
  
  “当仿文景之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使百姓戴陛下如日月,则兵源自广,粮秣自足。”
  
  “然富民非废武备也。”
  
  “昔始皇穷兵黩武而失其民,刘表坐保江汉而丧其土。”
  
  “臣谓宜分三等治之:”
  
  “于荆州故地,民富而敌近,当寓兵于农,修械屯田。”
  
  “于江南新附,地僻而民疲,宜减戍卒,兴水利。”
  
  “于汉中前线,则用李相“十二更代”之法,兵不疲而民不乏。”
  
  “至若统一大计,当效陶朱公之智。”
  
  “以商贾通陇右骏马,中原盐糖换南中铜铁。”
  
  “则民富而兵械精。”
  
  “待三仓粟满,五营械足。”
  
  “乃命一上将军出关中,陛下自将出宛洛。”
  
  “则中原士民必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矣。”
  
  “臣谨对:富民者,种谷也。”
  
  “强兵者,收获也。”
  
  “不种而求获,虽神农不能。”
  
  “愿陛下深植富民之根,待时而动。”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刘备看罢,亦是啧啧称奇。
  
  知道为什么李翊为欣赏这一篇试卷了。
  
  不单单只是文笔好,引用了大量典故。
  
  更重要的是,此子针砭时弊,一直在关注着国家大事。
  
  甚至国家的每一条政策,他都一直在关注着。
  
  所以才能在考题中应答如流。
  
  过于国家政策的把握,既是态度问题,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政治敏锐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李翊一直都很看重这一点。
  
  也难怪再发掘此子后,他会如此兴奋。
  
  “此子可堪为状元否?”
  
  刘备问李翊道。
  
  李翊笑道:
  
  “陛下心中已如明镜,又何必在拷问在下呢?”
  
  二人相视一笑。
  
  随后,
  
  刘备提起笔墨,在试卷上批注了这一行字:
  
  章武十年,殿试甲等第一名姜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