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目的(为盟主埃尔茨巴赫加更)
第一百三十二章 目的(为盟主埃尔茨巴赫加更) (第2/2页)「姨夫,我们便是要乘这船渡海?」队副兰金凑了过来,低声问道。
曾易没有回答,但眉头皱得厉害。
老实说,你让他随军横穿沙漠、翻山越岭去打仗,他都没这么怕,因为那是脚踏实地,但乘船渡海?
「昨日左飞龙卫那边有传言,说天子为激励士气,破除渡海恐惧,给渡海之人普赐绢二匹,不知是不是真的。」兰金又道。
「怕是真的。」曾易眉头稍稍松了一点,道:「一共才渡海万把人,两万匹绢而已,
朝廷给得起。你还听到了什么?」
「我还听闻渡海之后,今年就回不来了。」兰金说道:「十月开始,水师也不敢渡海了,必然会等到明年五六月间,这一走就是一年啊。」
「什么?」曾易脸色骤然变化,道:「一年?家里农活怎么办?」
「这却不知道了。」兰金垂头丧气道:「可能会免赋税吧,或者给赏赐。」
曾易深深叹了口气。
渡海作战,一去就是一年,兴许还不止。士气如何维持?粮草够用吗?
而就在他想到粮草的时候,码头那边已经开始往船上装运粮食、器械了。
这是六月份留守蓬莱的船队,由水军副都督黄和统率,船只不多,总共二百余艘。
大船可载粮三四千斛,小船一二千斛,比起内河漕船的载运量差了不少,毕竟这不是真运粮船,而是战船改装的,或者说改都没改,只是拆除了弩车之类的不必要器物,全部拿来运粟麦罢了。
这一趟过去,能运三十万斛么?
曾易不知道。
他的目光落在了另一处,那里聚集了很多人,正在打捞沉船。
说来也怪,听说之前没事,但他们抵达这一天,蓬莱突然起了大风,将停泊在浦内的船只刮得晃动不已,有几艘小船翻了,死了十几个水师军士。
这可真是玩命的活计!
曾易收回目光。
一万步军屯驻辽东一年,稍稍充裕点的话,需要三十万斛粮。
如果是两万人,则需要六十万斛,最好再有点余粮,应对突发意外,那就要八十万斛上下。
七月大概要一直运粮了,就是不知能运过去多少。
八月接着运冬衣、器械、役畜甚至战马,九月前半个月大概也会运,后面就不好说了。
「咚咚」的鼓声忽然在营内响起。
曾易等人神色一凛,尽皆回营列队,准备出操,
******
蓬莱浦的高塔几乎成了一众大小官员们的办公场所。
青州刺史田茂刚从广固城过来,除了粮食外,还有两万匹绢。
这是要当场分发给左飞龙卫军士及部曲的,一人两匹,已经渡海的亦有,且会交给他们的袍泽,让他们推举信得过的人载运回各个军府,一一分发下去。
另外,考虑到征讨慕容氏的战争要明年才会发动,今年渡海之人主要是建立稳固的前哨营成,并尽可能扶保慕容仁,不让他被慕容攻灭,因此他们需要在辽东长期成守乃至战斗,故出征之人一家再给绢四匹。
不过这钱就不用青州出了,而是由豫州刺史向诸郡派四万匹绢,发到左飞龙卫府兵及部曲家人手中。
当然,这种事是要告知所有人的,以激励士气。
一人六匹绢,可谓厚赏。如此一来,家里那点农活就不算什么了,毕竟只是少了一个丁壮而已,家人也可勉强支应。
至于黄头军第一营,他们也有赏,只不过由司州承担。
田茂安排好发赏事宜后,便看到了水师转交过来的「航海日志」。
他仔仔细细看完了,觉得颇有道理。
天子欲在北地建船屯,这不是什么秘密,青州就是地点之一。
说实话,大梁朝有点水平的船屯全是从晋继承而来,而晋又是从东吴继承而来,横屿、温麻、番禹三大船屯全位于南方,布局有点不太合理了。
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北人本就不擅长这个啊,造船不如人家不是很正常?
但天子觉得不行,他认为北地至少要有一个能媲美横屿、温麻、番禹的船屯。
选来选去,倾向于定在青州,并瞩咐从江南抽调人手,再搜罗一下北地的造船工匠北地不是没有造船工匠,水平低而已一一先从修船做起,再慢慢造海船。
田茂就承接了这个任务,最近一直把心思放在这上面。
青州稍微懂点造船的人都被聚集起来了,而今只缺选址了。
今日看到水军都督府长史沈延发回来的建议,又一条条记了下来,准备先给天子过目。
抄写的同时,他也有些感慨:不大规模海运一趟,有些问题永远看不到。
当然,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你不懂官僚体系的运作:便是有工匠提出了问题,主管这个行当官员也未必会采纳。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年就这么点运输量,你改来改去做甚?只有上规模了,问题放大了,有外人提出质疑一一比如左飞龙卫或万胜军一一船屯官员才会感受到压力,才有改进造船技术,提高安全性的动力。
再者,便是比他们更有权势的人提出质疑,比如天子。
之前他提出平底船改为尖底船,温麻船屯就在试制一一听闻平底改尖底以后,有一连串的东西需要改动,等于重新营构一种新船,并没有那么简单。
另外,海上货殖做买卖的商人倒是很有动力改进造船技术,因为他们自负盈亏甚至身家性命系于其中,但目前这种人太少了,似乎没有什么值得走海路运输的货物。
田茂写完之后,立刻将信密封起来,找人发往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