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朝会
第一百三十三章 朝会 (第2/2页)「臣在。」左神武卫将军刘宾起身道。
他是邵勋的表兄,早年跟着鲁王邵干,为刺奸督执法令史,后来去了府兵,多年升迁后出任左神武卫将军。
其有一子名刘锋,原为左羽林卫别部司马,现为濮阳韦城龙骧府部曲将。
「灾民南下后,左神武卫遣兵看管数月,不得有误。」邵勋说道。
「臣遵命。」刘宾应道。
君臣问对间,坐于太子下首的尚书令褚翠悄悄亮了下板,只见上面写了一些字:「弋阳地广人稀」、「多五水蛮」。
太子微微颌首,尚书令是在告诉他天子为什么这么安排。
「陛下。」供军监金正突然出列道:「苍天降灾于漠南,实乃陛下德被四海,故假天道驱胡虏以归王化。臣请效法光武用匈奴突骑故事,先授‘讨逆义从」之名,胜则赐予田宅,败亦不伤国本。」
说罢,伏地叩首,板铿然:「臣言虽鄙,皆出肺腑,惟陛下圣裁!」
邵勋没有立即答应。
他其实考虑过这个可能,但他不愿意将鲜卑灾民安置在北方,所以挑了弋阳。而鲜卑人未必愿意去弋阳,这着实算不得什么奖励。
再者,这些灾民的战斗力其实很一般,都是被各个部大抛弃的老弱,让他们上阵,反倒折损己方士气,不如去搞开发。
于是他摆了摆手,道:「退下吧。」
金正没有废话,直接起身退下。
太子不由得多看了几眼金正,对这个人的印象愈发深刻了。
那一次去关中巡视,真的让他大开眼界,人生中第一次对「骄兵悍将」四个字有了直观认识。
他在父亲面前唯唯诺诺,却敢给自己下马威,唉。
「陛下。」度支中郎将程遐起身道:「青州大军浮海北上,取马石津,征讨平州已势在必行。臣请秋收后调发粮草至幽州,迟恐不及。」
「秋收后是不是太赶了?」邵勋问道:「九月中再开始调发。」
「是。」程遐应声退下。
褚翠已将板上的字擦掉,又写了几行:「诸度支校尉帐下世兵需秋播」、「冬月漕渠上冻」。
邵瑾再度微微颌首。
扬武将军慕容翰听得心下黯然看样子,讨伐慕容鲜卑之事已然不可更改。第一批人马甚至已经渡海北上,去帮千年稳住局面了。
明年大举出兵,幽州攻辽西,草原上再联合拓跋鲜卑、宇文鲜卑一一说不定他们还遣使去联络高句丽了,如此数路并进,真的危险了。
慕容翰固然恨极了慕容,但此时依然不可避免地感到些许忧伤,只希望战事进行得不要太过残酷,尽量多保存一点元气。
「陛下。」之前一直没说话的丞相王衍奏道:「收复平州之役,出动大军多矣,或需加派钱粮赋役。」
「此乃必然。」邵勋理所当然说道:「此事丞相斟酌办理,休要误了大事。」
「臣明矣。」王衍点了点头,说道。
褚翠这次正襟危坐,没给出什么提示。
太子邵瑾看了他一眼,默默思索,隐有所悟。
随后又有几人出列奏事,一直忙到正午时分才算结束,今日竟然是个难得的长朝会。
通事舍人宣布散朝之后,邵勋直接来到丽春台。
吃罢午饭之后,听闻庾文君之母母丘氏病逝于颖川,有些惊讶。
他第一时间去了甘露殿,安慰了庾文君一番。
庾文君泪水涟涟,想去鄢陵老宅。邵勋同意了,令殿中尚书邵续安排人手,护送皇后前往颖川。
与此同时,他又想到庾家一干人。
三年了,亮子怕是得从蜀中回来了。
当初把他派去成都,本来就存着让他好好搅和一番的意图。亮子领会到了他的意图,
办得非常不错。
去年六月开始度田,敢明着反对的人很少,未必没有之前那一顿搅和的功劳。
事至今日,他再在蜀中待下去也没大的意思了。母亲去世,孝子总要回家守丧的,益州刺史可以交卸出去了。
另者,刘灵入蜀中镇压叛乱,手段也挺狠辣的,以至于之前一直明哲保身的都水监范责都忍不住出言劝谏了。
这个时候,或许该派一个相对柔和的刺史入蜀,镇之以静。
邵勋想到了一个人选:陈胗。
从尚书右仆射调任益州刺史,算是降阶了,但凡事不是没有原因的,陈胗不笨,他自已应该清楚。
想到此处,邵勋亲自拿来纸笔,手拟诏书,发往门下省。
做完这一切后,他又翻开了田茂的信,并遣人召少府监蔡承入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