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净土十疑论》
第四集《净土十疑论》 (第1/2页)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面,这当中讲到我们在修学大乘佛法当中呢,有两种因缘能够成就佛道:一者仰仗自力,二者仰仗他力。
仰仗自力方面,在整个修学的次第,主要有两个次第:第一个是信心,以信心为根本,以持戒来当作安住。这个信心,当然就是对三宝的信心,你相信三宝在你的生命当中,它有能力能够救拔你,能够引导你离苦得乐。我们就依止这样的信心,皈依在三宝的座下,或者你选择在家,或者你选择出家。在整个皈依当中,我们正式皈依的是法宝,这个大家永远记住,以真理为我们的皈依处。
佛法的真理,当然主要就是因缘观,就是对正确的因缘的观察。因缘观有三个次第:
第一个就是对业果的观察。就是我们相信生命是遵循着一定的轨则在运作的。在冥冥当中生命它是有轨则的,而主宰我们吉凶祸福的就是业力,不是上帝,是业力。也就是说,业力有两个差别:第一个是善业,第二个是罪业。当我们今天累积了善业,这个善业会带给我们生命安乐的果报;当我们今天造作了罪业,这个罪业就一定会创造痛苦的果报;当然它出现的时间可能是今生,也可能是来生。所以我们今天对于法的皈依,第一个皈依在因果的道理之下,由这个因果的道理,我们开始勉强自己断恶修善。
第二个就是对空性的皈依。毕竟如果我们今天的生命只是停留在对善业、恶业的判断,你会发觉,你自己的内心还是不能达到究竟的寂静。因为很多事情,你虽然积集很多的善业,你已经尽你的力量去断恶修善,但是你还是很痛苦。那么佛法讲离苦得乐,难道是做不到吗?是空谈吗?不是。因为我们今天所皈依的业果,只是一个粗浅的一种离苦得乐的方法。
因为当我们讲到痛苦的根源,讲到比较深入的根源就是我爱执。就是我们在这一念清净明了的心中,捏造了一个自我意识出来,就是在整个平等的法界,整体生命当中,我们自己创造了一种个体的生命,就是有一个我;有一个我,就有一个你。那么从此以后,在整个平等的法界当中,就分别出很多很多的个体生命,我相、人相的一个对立。所以当我们今天对生命的诉求更加的严格,我们希望,不但是从业果上的解脱,我们要能够消灭心中的我爱执,这个时候就要修我空观。
我空观的修学,它的观察不是从业感上观察,它是从无常无我观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来观察。所谓的我,就是常、一的主宰,就是你要修无我观,你要知道什么是我。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我们生命当中有一个不能变化,有主宰性的东西存在。也就是说,我们经常做这个思考,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的,明年的我跟今年的我也完全一样。换句话说,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也一样。那么这种思考是错误的,这叫常见。
事实上,我们从生命的观察,比如说,你今生是个男人,当然这个男人有男人的外表,有他的色身外表,有他内心的思想;身为一个男人,男人有男人的思考。那么假设我们今天由于业力的因素,下辈子的因缘是由业力创造一个女人的身心世界,你来生变成一个女人的色身,一个女人的思想,你遇到什么事情,你是用女人的思想来思想事情,用女人的受想行识。所以当我们生命变化的时候,我们找不出有哪一个东西是不变化的。
你来生的生命跟今生的生命,其实已经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就算你来生来到这个讲堂,你也坐在这个地方,你的心情跟你现在的心情是完全不同。如果我们讲远一点的话,比如说你今生是有罪业,或者我们讲,皈依三宝的人大部分都会修善;比如说你来生是一个转轮圣王,那还得了,七宝千子。那么你来生,这个做国王的人特点就是憍慢。好,我们有善业,可也有罪业,当我们把善业释放完毕以后,转轮圣王的果报,下一个就是做蚂蚁。我是一个无奈的蚂蚁,我的生命只有一个工作,把这个地方的东西搬到另一个地方,然后再把它搬回来。我的生命就是不断的工作工作工作,我是一个卑贱的蚂蚁。
那我们来思考这个问题了。你前生做转轮圣王的时候,那个憍慢跑哪里去了?当你变成是一个卑贱蚂蚁的时候,你的思想是如此的自卑,如此的惭愧;但是曾几何时,你前生做转轮圣王的时候,你是如此的憍慢。所以我们应该相信,生命是无常变化的,当一个生命转成另外一个生命的时候,你的外表的色身,你的内心的感受,你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不能够说,有一个共同点存在,不可能,没有一个我存在。这个是一种粗分的无常,就是我们讲念死无常,就是分段的生死的无常,这个是比较粗分的观察。
第二个无常的观察,是微细的无常,就是刹那无常。刹那无常就是说,我现在的心情很快乐,其实我讲很快乐的时候,我是在形容我前一个生命。其实生命没有所谓的现在,因为你在讲现在的时候那个已经过去了,就像那个流水;我现在很快乐,我是在形容我前一刹那的生命。但是生命它不是停止的状态,诸位要知道,我们的身心世界是不断的流动,不断的流动。所以事实上从佛法的角度来观察生命,没有所谓的现在;当你说现在的时候,那个现在已经过去了。当然这样的观察是一种微细的无常,细分的无常,叫刹那无常。
那么我们从无常的观察我们知道,哦,原来生命是自性空的,它是随顺一种业力的力量,不断地释放、不断地释放……。当这个业力消失的时候,这个果报就消失了。然后另外一组的业力又表现出来,它要释放一种力量,你可能是善业,就是尊贵的果报;也可能是罪业,卑贱的果报。那么这个业力释放完毕以后,你这个果报又消失了,你又换一个业力,又变现一个果报。这个就是生死轮回的本质,它就是不常又不断:不断的变化,但是又不断的相续,就像水流一样。
所以我们对法义的思惟观察,我们从表相的业果,会进一步看到我们的身心世界是毕竟空寂的,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存在。这个时候,我们内心当中,就会对一切众生的对立,把自我意识消失了以后,我们开始跟众生保持一种平等的状态。当然这个时候你的道德标准更高了,因为你对生命的体验更深,那么你内心当中的安乐就更加的殊胜。这个就是第二个我们应该要了解的,空性的真理。
第三个就是真如。这个就更深了。前面的业果是在有相的这种现象的观察,空性的道理是从体性来观察,偏重在空性的体。那么真如,就是当我们对于因果的有,跟空性的空,把它融合了以后,发现了生命的真空妙有的观念,那么就是真如了。所以这个真如当中,是从毕竟空当中,又看到了因果丝毫不爽;这个时候我们相信诸佛的功德,我自己也可以成就;所谓的断除烦恼,所谓的成就佛道,这件事情是做的到的,只要你肯努力。
这就是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的第一个,培养生命的正见,也就是培养我们内心的观照力。有了观照力以后,我们等于在生命当中正式地打开了眼睛,我们知道生命是怎么一回事了。以前是颠颠倒倒的过日子,现在开始用智慧来判断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你内心当中,有一个明确的观照力来引导你的生命。
但是我们进一步应该要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就是我们要保持对佛陀的功德不退转,所谓的安住在佛陀的功德之家,你就应该要持戒。前面的正见是一种观照力,这个持戒就是行动力,付出行动;把你所明白的道理,透过你的身口的持戒,开始去付诸行动。当然这个持戒就包括断恶修善。
那么如果我们今天选择了圣道门,那么它的修学就是这样:第一个培养正见的观照。第二个产生一种持戒的行动力。那么当然这样子,经过一劫、两劫、三劫,乃至于所谓的一万劫,到了种性位,才成就了解脱生死的功德。所谓的种性位,就是大乘的不退转,这个时候就正式地解脱三界的生死。那么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换句话说,你这个选择自力的法门,在一万劫的时间都是在一种污秽的国土,在生死流转当中去完成的。这个是自力的因缘,当然这也是一个方法。
二、他力
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厌离三界身。
这个是净土法门第一个信心。那么净土法门的信心的建立,刚开始是偏重在对弥陀本愿功德的信心。我们讲过,我们对弥陀的皈依有两个观想:
第一个你相信你是业力凡夫,你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你相信在轮回当中,你自己根本没有办法来解脱,自己没有解脱的因缘。那么我自己没有办法解脱,谁能够救拔我呢?你相信阿弥陀佛有大悲愿力,他绝对能够摄取你,使令你现生消灾免难,使令你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我们在修净土的第一个观照力,就是对弥陀本愿的功德生起真实的信心。当然这个信心,应该要透过对净土经论的长时间的听闻,如理思惟的正见所产生的。
那么有了信心当然是不够,我们应该要付出行动。在整个净土的行动力当中,它的正行就是“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你有了信心,要发起一种誓愿,对生命开始有希望,一者上求佛道,对无上菩提的追求;二者下化众生,对法界众生的一种关怀。有了菩提心以后,开始修行念佛三昧,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有空的时候,不断的忆念弥陀的圣号,这是正行。
起行施戒修福,于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弥陀净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
那么有这个正行呢,开始有这个助行,开始布施、持戒、修福。把这些正助二行,把它回向发愿,求生净土,不是要求做国王,也不是要做大富长者。把所有的正助二行,“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净土。”这个就是把所有的功德回向净土的一种他力法门。
这两种法门,智者大师最后作出一个譬喻来说明这两个差别:
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
就是说,当我们今天要渡过这个生死大海,第一个选择,我们靠自己的力量游泳过去。那当然就要去抗拒很多的波涛汹涌。第二个选择,我们坐船,就是仰仗佛力。这是第二个选择。或者说呢:
譬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转轮王力也。
我们一个凡夫,当然不可能游行四天下了。那么因为有转轮圣王的轮宝,我们追随转轮圣王,也就能够去周游四天下,依止转轮圣王的摄受。
这个地方有一个重点我们要说明一下。在净土宗的传承,当然共同的思想都是仰仗佛力了,就是——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是所有净土的一个共同思想。如果你今天不能认同这个“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不是净土法门。那么在“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中,在我们净土宗的传承,有两大的差别:
第一个是以慧远大师为代表的,所谓的圆修法门。就初祖慧远大师,乃至于六祖的永明延寿大师,乃至于八祖的莲池大师,乃至于九祖的蕅益大师,强调圆修。这是第一个,这是一种传承。
第二个就是以善导大师为首的,善导大师、印光大师强调的专修法门。
那么这两个我们说明一下。善导大师,他是对于专修法门的第一个提倡者,他认为我们生死凡夫心思粗重,所以应该要把握有限的生命,三业专修: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口业专称阿弥陀佛,意业专门的观想、忆念阿弥陀佛。身口意念念的是皈依弥陀的功德当中,就是所谓的专修。当然这也是有传承,这也是可行的道路,因为是祖师的传承。这个专修诸位应该清楚了。
圆修的意思,是慧远大师提出来的,六祖的永明延寿大师,乃至于近代的莲池大师、蕅益大师,也相继的提倡,特别的蕅益大师又特别提倡。蕅益大师认为说啊,这净土法门是,“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他说净土法门是以阿弥陀佛的功德来摄受所有法门,而不是以弥陀的功德来排斥其他法门。换句话说,当我们对弥陀的圣号生起一种不共的皈依以后,我们可以兼修其他的助行。因为你的目标是明确的,你自己知道你来生要求生净土,你也知道阿弥陀佛的圣号对你来说是一种根本法宝,那么身为一个根本法宝,它旁边有很多眷属,只有帮助,没有害处。
蕅益大师举出一个譬喻,比如说你坐船,当然这个船,你靠风的力量自然行走也是可以。但是蕅益大师说,如果这个船旁边,你再加上几个划船的动力,比如说现在的话就加上一个马达,那不是更好吗,这个船的前进的速度更快,方向会更明确。所以我们看智者大师的内涵也是这个意思,我们把这段论文再读一次:
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
这个是净土的根本法宝,对弥陀本愿功德的皈依。这样的皈依如果没有生起,严格来说,这个已经不是净土的学者。当然在弥陀皈依的大前提之下,站在圆修的法门,他还必须要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而且要厌离三界的色身,修习布施、持戒、修福,种种的行门。然后把这些所谓万善庄严净土,回归净土去,这个叫圆修法门。这两个大家都可以选择。你看你适合专修,你适合圆修,都可以。
这当中有一个值得注意,不能杂修。
那么杂修跟圆修有什么差别呢?杂修的意思,蕅益大师说,今日张三,明日李四。你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念观世音菩萨,后天念地藏王菩萨,你内心当中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你不知道你要做什么。你不知道要做什么,你对你的整个本尊没有一种通身靠倒的一心皈命的心情。你就把所有的三宝的功德,都当作暂时的因缘,你没有下定你真实的决心,自然在临终的时候不能抗拒无始的业力。所以蕅益大师说,临终的正念,那是一个非比寻常的正念,不是我们平常的那种悠悠泛泛的正念。所以杂修,就是你的方向不明确。当我们方向明确的时候,你广修善法,对你的破除障碍,对你的修学进度是有帮助的。
当然这个传承是来自于蕅益大师、莲池大师,跟慧远大师的传承。这两个在我们修净土宗的学者都可以去选择。
大方向来说,你一个法门,如果你这样子修下来,当然我们经常要观心,观照这一念心,经常用真理,用这个道理来判断我们的心是不是进步。所以我修这个法门,我感觉到我今年比去年更进步了,不管是对无上菩提的追求,不管是对烦恼的克制力都进步了,你这个法门就对了,你这个药吃的对了。如果你觉得你这个法门修下去,你不断的在退步,对无上菩提好像离你越来越遥远,而且你的情绪越来越难控制,你对三界的欲望越来越重,我跟你保证,你这个法门是修错了,不契机,可能你的病太重,而你下的药太轻。这个事实是如此,我们就是很现实的,来经常的反省自己,我自己也是这样的态度。
就是我们今天有佛法的真理来引导我们,那么我们经常用佛法的道理来检查自己,使令自己的生命不断的进步。虽然我不可能马上成佛,但是我相信我已经在进步当中,我的生命是在increasing(增上的),这是非常重要,那表示你这个方法对了,否则你就需要调整。
好,我们再看第六:甲六、生彼不退疑
那么前面的五个疑惑,是偏重在因地的修行,就是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我们要选择一个皈依的境界,为什么要选择阿弥陀佛,选择阿弥陀佛有什么差别,偏重在因地的选择上的一些疑惑的破除。那么这以下的甲六以后,是偏重在净土的果报,这个果地的功德。当我们往生以后,那么它有什么差别的因缘,是就着果地的功德的疑惑。就是为什么往生以后能够成就不退转,它的因缘是怎么回事。
乙一、征问
设令具缚凡夫,得生彼国,邪见三毒等常起,云何得生彼国,即得不退,超过三界?
一个生死凡夫到了净土去以后,我们讲带业往生。那么带业往生,我们的内心的深处自然还有一些邪见,包括我见的颠倒,也包括很多的三毒——贪嗔痴的烦恼,完全具足。那么为什么在一种邪见颠倒,跟三毒烦恼具足的情况之下,到了极乐世界会不退转呢,对无上菩提会不退转呢,提出这个理由。我们看:
乙二、释疑
得生彼国,有五因缘不退。云何为五?
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得不退。
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进不退。
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
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神鬼魔邪,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
五者,生彼国即寿命永劫,共菩萨佛齐等,故不退也。
那么智者大师,他就着西方净土的五种特色,来说明不退转的理由:
第一个,我们往生净土有弥陀本愿的摄受。这个诸位读《无量寿经》应该清楚,他有很多的愿力,都是在摄受一个人能够保持道心,不会被五欲的烦恼所障碍。所谓不退,就是不断的进步。
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进不退。前面的本愿的摄受偏重在生善,我们在净土有本愿的摄受,能够生起这个善根,信、进、念、定、慧的善根。第二个是约着灭恶,我们有一些罪障,因为佛陀光明的摄受,也能够不断的消除。这个在我们的成佛之道,虽然皈依法,但是皈依善知识,皈依一个有明了性的善知识,也是很重要。因为善知识他知道你有什么问题,他可以为你破障。那么在所有的善知识当中呢,佛陀是最圆满的善知识。
我们娑婆世界的修行,很困难就是,我们不能亲近佛陀,我们看到只有佛像。当然佛陀的法宝,在历代祖师的努力之下,至少留下来了,我们可以从法宝当中,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可惜的是,当我们有问题的时候,你看这个佛教界现在思想多混乱,各说各话,我们也不知道谁对谁错了。所以能够亲近佛陀,这是一个很殊胜的因缘。当我们选择在娑婆世界,我们必须要等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等到弥勒菩萨的降世。
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这一点是特别重要,就是法的力量,前面是佛力,这个是法力的摄受。基本上我们求生净土,不是为了追求快乐;如果我们的目标只是追求快乐,我们不一定要到净土去啊,因为天界也是很快乐。所以我们真正的目的,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是为了圣道的因缘而求生净土;而阿弥陀佛自己安排净土的目的,也是为了圣道安排。
当然每一个净土的圣道的力量不同。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他在娑婆世界的出世,他的圣道的因缘是音声。六尘当中,佛陀是以音声来说法,佛陀的圣道的功德,“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音声,这十个音声当中有圣道的功德在里面。那么你看这个香积佛国,香积佛国佛陀他不说法,他不用音声。那个众生的根机是用这个味觉,用这个色声香味触这个味。就是说,你心中有颠倒了请佛陀开示,佛陀给你一碗饭吃。你这碗饭吃下去以后,哎呀,生起正念。所以他这个饭里面有圣道,你把这个饭消化以后,这个圣道就转成你心中的正念。他是用这个味道来说法。你看有的佛土是天衣佛国,你内心当中想要追求佛法的正见,你到天衣佛国去,佛陀给你一件衣服穿。你这个衣服一穿下去,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每一个国土都有它的一个弘扬圣道的方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