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净土十疑论》
第五集《净土十疑论》 (第2/2页)但极乐世界,你到极乐世界你看到黄金,你绝对不会生起贪欲心,因为那个黄金的本质,就是阿弥陀佛的法身变现的,它就是弥陀法身的一部分。所以闻是音者,或者见是色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了解西方净土,一定要知道,它不是众生业力所感的一种色尘,它是弥陀的本愿所变化出来的一种清净的定果色。
好,我们再看第八个疑问:甲八、十念得生疑
乙一、征问
众生无始已来,造无量业,今生一期,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这个地方是说,我们的生命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们在三界当中已经有无量无边的受生,有无量无边的生命。当然我们的生命,大部分都是在颠倒的时候过去的,颠倒的心就很容易造罪业。换句话说,我们已经累积了很多很多生死的罪业;那么凭什么在这一期的短暂的生命当中,就算是今生的生命,也造了很多的罪业。为什么在临终的,这么短暂的忆念十句的阿弥陀佛,就能够把这么重大的罪业,把它扭转过来,求生到净土,从一种业力的强弱的角度来观察,这件事情是怎么融通呢?
它意思就是说,佛法是讲因缘法,那么因缘当然主要就是业力的因缘,佛法是不同意上帝在主宰我们的生命。佛法是认为,你有什么样的果报,都是跟你过去的行为有关系,就是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自作自受,别人没办法去干扰我们的果报。那么我们过去当中造的罪业这么的重,为什么临终只有十念,就能够转变这个业力。他提出这个疑问。我们看智者大师的回答:
乙二、释疑
汝以无始已来,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者,今以道理,三种校量,轻重不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云何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缘,三者在决定。
智者大师,他从佛法的这些教义,来开显这个业果的轻重。那么业果的轻重,事实上我们应该从三个角度来加以分析:第一个是从内心的角度,你在造业的时候那个心。第二个是你所造业的环境,比如说你今天杀人,是犯了杀生,当然杀生就有一种杀害的嗔心;那么你去杀一个圣人,跟杀一个凡夫,那这个果报就不同;你杀一个人,跟杀一只蚂蚁,这个业也不同;所以外在的境缘也是一个因素。第三个是决定。你在造业的时候,内心是不是坚固、决定,这也是不同。
好,我们看第一个:
在心者:造罪之时,从自虚妄颠倒生;念佛者,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如万年暗室,日光暂至,而暗顿灭。岂以久来之暗,不肯灭耶?
这个地方,我们临终能够以十句佛号来扭转无量的业力,第一个主要的因缘就是心。这个地方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大家要注意听,你如果以下的道理听的懂,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大乘经典上,对心的描述,它提出了两个不同的差别:一种叫真如心,一种叫生灭心。当然我们凡夫的心都是生灭心,就是一种虚妄的心,颠倒的心。那么真如的心,它是从我们内心的深处的佛性自然流露出来的,叫真实的心。
这个意思就是说,真实能够破除虚妄,这点很重要。就是理论上来说,我们造业的心,应该是数量比较多。就是我们在无量劫流转当中,我们真正能够遇到佛法,真正生起觉悟的心,那个比例不多。大部分的生命都是在颠倒中,这样度过去了。那么为什么我们修行能够成佛呢?三大阿僧祇劫,事实上我们在造业的心都不止三大阿僧祇劫。
在经典上强调一个观念,因为我们在修学佛法的心是觉悟的心,而觉悟的心是真实的;那么你造业的那个心是虚妄的,真实能够破除虚妄。这个地方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当然我们一般的,我们学教理的人,对这个观念比较不重视,但是禅宗就很重视,禅宗在修行,他要你先了解一个观念,就是“云何是你的本来面目?”
就是说,如果我们平常有在静坐,回光返照我们这一念心,你会发觉我们这一念心,有善的功能,有时候我们会起慈悲心;但是也有恶的功能,有时候我们会生起贪欲的心,瞋恚的心,各式各样负面烦恼的心,我们的心有善的功能,有恶的功能。但是有一个地方重要,就是到底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些所谓的善的功能,恶的功能,都是外在环境的熏习而成就的。
所以天台宗在观心法门的时候,它就是要你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刚开始是观这个,从假入空观。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在观心的时候,第一个跟心接触的时候,跟这个明了的心识接触的时候,你马上会知道你的心有善的功能,有恶的功能,再坏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再好的人也有邪恶的一面,但是你不要去碰触它就好。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会看到这些因缘所成就这些善恶的功能,但是天台宗要我们再继续观进去,就是你把这些因缘的力量所成就的善恶的功能,把它全部把它拨开来,这个时候你会看到,原来你的内心深处,是一个如的状态;那个是不生不灭的,没有任何的语言文字的,这些差别的因缘。
所以禅宗说,在那个时候,你把这些因缘所生法,这些善恶的功能拨开以后啊,那你不能讲话了,“开口便错,动念即乖”。那是一种你自己感觉得到的一种寂静。这种心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如果一个人,他有这样的一种感受,他曾经很努力的把这些善恶的功能都拨开,看到他内心的本来面目,只要一次的因缘。这个人从这个清净心,他知道“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就是这句话,这句话是非常重要。那么从这句话,再出来的时候,他的心情就跟我们一般人的心情不一样。
《楞严经》它就是修这个“首楞严大定”,就是它引导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一层一层的观心,先观粗的善恶的心;然后观进去,把善恶的心拨开来,再继续观进去,你会知道“何其自性,本自清净。”然后你有这么几次的相应,你再从清净的心再出来,《楞严经》说,“再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你只要有这么一次跟清净心相应,你从这个空体再出来的时候,你跟这些环境接触,你看到这个人世间是如梦如幻的。你这个时候,你会相信断除烦恼,成就佛道,是可能做到的,因为它如梦如幻。
如果一个人都是在心的表层上活动,你从来没有把心带回家过,你就是一直在外面这样子单单持戒、修福,做一些很粗糙的善法,你会发觉这个修行是不容易,很困难。而且你会对你成佛之道产生怀疑,我这个人可以成佛吗?我内心那么多烦恼。但是你要能够相信,你的本来面目是清净的,这些烦恼都是外在的因缘所熏习而成,它是可以透过清净的因缘消灭的,它是如梦如幻的。
这个时候,你修行的力量就不一样了。你对于那个,“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刚开始发愿的时候,是“烦恼无尽誓愿断”,发愿的时候内心很害怕,实在怕。但是你要能够相信“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你在佛前发这个愿的时候,你非常的踏实;你说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断除烦恼,成就佛道,是可能。为什么呢?因为“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这种观念,在整个大乘当中叫——真如三昧。就是你如果能够在你的静坐当中,当然这个静坐之前,你应该要学习一些大乘的经论,有正见,你能够如实的观心,从表层的善恶的心,观察到不生不灭的清净心。那么这样子,对你修习任何法门都有加持的力量。
净土宗也是这个意思,诸位要知道,这个很重要。
就是你一定要相信你造业的心是虚妄的,那是颠倒而生的,那是一种虚妄的生灭心。那么你今天能够随顺于菩提,随顺于佛号,这个心是觉悟的心,是随顺你的本来面目的,随顺于你佛性的心。这个心,即使它有一念的短暂的力量,但是因为它本质是真实的,真实能够破除虚妄。所以问题不在于数量的多寡,而在于本质。
这个地方讲出一个譬喻非常好,说是“万年暗室,一灯即明。”说是这个灯光,这个房间里面是黑暗的,不管它暗了三百年、五百年,但是你如果能够把灯光打开,灯光一下子就能破除黑暗。因为灯光有破除黑暗的力量,它是真实的,黑暗是虚妄的。
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你一定要相信,你能念的心,你现在的心是真实的心,是随顺于佛性的心。我们过去所造业的心,是虚妄的心,你一定可以依止真实的心,来消灭虚妄的心。这是第一个观念。
第二个:
在缘者:造罪之时,从虚妄痴暗心,缘虚妄境界,颠倒生;念佛之心,从闻佛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心生。一真一伪,岂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碜,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碜,而不肯出也?
第二个,从你所接触的外在的境缘。我们过去在造业的时候,是在五欲的境缘当中,在这些色声香味触法,这些虚妄的境缘当中去造业;我们现在所忆念的佛号呢,是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所以外在的境缘,也是不可思议。这是第二个因缘。
我们再看第三个,第三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决定者:造罪之时,以有间心、有后心也;念佛之时,以无间心、无后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
第三个,前面的在心跟在境,是约着本质的差别。这个就是我们在业性,我们在修行的念佛的心是真实的,本质是真实的;我们在造罪业的时候是虚妄的。第三个是约着量,它的数量。前面是约质,这个约量。就是说,我们过去依止生灭心造罪业的时候,那个心是有间断的,有终止的,有后的。如果我们回忆一下,我们过去也曾经因为一时的颠倒,造了杀盗婬妄的罪业;但是正常人,在造罪业的时候是有间断的。什么意思,这句话有间断是什么意思?
就是佛陀认为,我们一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善良它为什么造罪业,它只是一时的颠倒,所以成佛是可能的。那么他依止一时的颠倒的心,去造罪业的时候,他内心有一种善良的功能,就是我们讲惭愧心会发动出来,就是不可以,这事不能做。我们内心当中在造罪业的时候,会有一种不可以的声音发出来。
当然我们一般人烦恼粗重,把不可以这句话就暂时把它放掉,就造罪业;但是不管怎么说,你的善良的心会抵抗你。就像我们在开车,你这开车你虽然撞上去,但是你已经踩刹车了,就是有一种刹车的力量。所以我们在造罪业的时候,你的佛性不会同意的。虽然你一时颠倒,但是你的佛性会告诉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不随顺你的本性。
“随顺本性”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我在学大乘起信论时候,对这句话有点心得,提供给大家参考。什么叫不随顺本性?
比如说有一个人设计一个机器,这个机器它正常的运作是这样运作的,它原来的设计是这样造作的。结果我们一个人没有学习过,不知道,颠倒了,就把机器乱操作,结果机器它变现出另外一个功能出来,但是这个机器本来设计不是这样子的。换句话说呢,你今天在错误的操作的时候,那个机器会产生一种抗拒的力量,会对你产生抗拒,是不是这个意思。因为这个机器的设计本来是做这件事情,你把这个机器用来做另外一个事情。那么它的本来设计不是这样子,它会对你产生抗拒。
这个意思就是说,身为一个人,其实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念心原来的设计,是设计你造善的,是这样子的;我们去造恶,是不正常的。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因为它本性是佛性嘛,所以你造善,你不会有惭愧心,你不会后悔;那你造恶,你就后悔。那么你后悔的功能是怎么出来的呢,就是你的本性不同意,说你把我这个原来的设计搞错了,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把这个清净的本性,依止一时的颠倒去造罪业,这个时候内心当中的本性会抗拒你,会有惭愧的心来抗拒。所以我们造恶的时候有间断,有时候恶念强,那就失控;有时候会能够控制自己。第二点,有后心。它有终止的时候。你也不可能一直造恶造下去。
反过来,我们依止觉悟的心来随顺我们的佛性,来忆念弥陀的功德,这个时候的心是无间断的。因为你这个造作的情况,是随顺于佛性;所以佛性不会抗拒你,它会加持你,帮助你。所以你的心是坚固的,而且是没有终止的。因为你在念佛的时候,你佛号念完以后,前一念灭下一念就往生了。所以佛号念完以后,没有再起其他的妄想,它是无间心,无后心,所以“善心猛利,是以即生。”你在念佛的心虽然只有十念,但是它是坚固的,它是没有终止的。就像说是一个很大的绳索,要十个人包围的绳索,一千个人的力量都不能使令它断除。但是如果用剑,一下子把它砍断。因为这个剑猛利、决定。
这个地方是说,当然这个都是一种佛法的理论观念,但是这个观念,在我们实际操作的时候会给你信心,会有信心。你看《印光大师文钞》,它提到说有一个老居士,他写了一封信给印光大师。他说师父,我看到您《印光大师文钞》以后,开始念佛。当然一方面感到庆幸,但是一方面感到遗憾。为什么遗憾呢?就是我为什么生命当中,把精神体力都耗损的差不多了,到晚年的时候才知道有净土法门,才来念佛。一生当中,回顾今生造了很多的罪业;换句话说,我自己觉得念佛很好,但是我自己觉得遗憾就是我不能往生,因为我的精神体力有限。
印光大师在回答的时候呵责他。他说,我的佛号没有念好,所以我不能往生。印光大师说,什么叫作把佛号念好?他说,你真正的障碍在内心的怀疑。就是说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你一定要知道,你过去所造的罪业是如梦如幻,是不真实的;而你现在的念佛的心是真实的,真实决定能够破除虚妄。那你自己当中,对你的罪业产生怀疑,你认为这个罪业是真实的,你生起这样的一种自性执,那你是自己障碍自己。
这个地方就是在破除我们的疑惑。就是说所谓的扭转业力,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多寡,而是你要观察这个业力是虚妄的,是生灭变异,虚伪无主的,它是如梦如幻的,你才有办法去转变它。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