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北上而济汉,勤王以清君!
第二百六十三章 北上而济汉,勤王以清君! (第1/2页)今时今日,能站在这座大殿里,尊享荣华者,不是当世名士,也是世家才学。
以他们的眼光,又如何看不见这看似小小一张薄纸,却是取代竹简之大势所趋。
试想一下,当洛阳还在车载斗量,几百斤、上千斤的从治下各郡县运输竹简,以传递当地人口、政务、民生等各项事宜之时。
在那大江以南,各地只以纸张书写,往来不过背一书箧耳。
更别说世家各族之藏书,往往竹简堆积如山,不论翻阅、查找、抄录、搬运都极为不便,若能以纸张承载,何其便利?
便是尚书台之公务,每日成百上千斤的竹简送来,处理批阅不仅仅是脑力活,更是体力活。
最关键的是,若像以前,大家没有纸,都用竹简也便罢了,最怕的就是淮南有,而他们洛阳没有!
不用想也知道,长此以往,今后天下文化必以淮南为中心,世家学子皆往淮南以求纸。
诚如是,则天下人心何以向汉?神器更易无可挽回!
财力富庶不及淮南,兵甲军力屡战屡败,若连这文风儒生也远逊淮南。
经济、军事、文化,皆以淮南为中心,那洛阳还是洛阳吗?哪里是京畿,哪里又是国都?
“陛下!此纸实乃国之重器,不容有失!”
“目下幸得窃纸归洛,今后还需仰仗都亭侯。”
“敢问都亭侯,不知这购纸渠道,可还稳妥?每斤纸,作价几何?”
“斤?”
曹安民闻言就眉头一挑,他这趟可是奉旨带货,就指望着给袁公把差事办好,回去记一大功的。
眼下既能带货,又能借此安身立命,没了生死危急,这些人还都有求于他,以曹安民的性子,他怎不得志起来?
若不将这些富得流油的世家显贵们敲骨吸髓,他的泼天大功又从哪里得来?
当即一脸为难,欲言又止。
“诸公,你们知道的。
本侯虽是诈降于袁,但毕竟一届降臣,寄人篱下,常遭白眼。
此次为匡扶社稷,成兴汉之业,以打通商路,走私国器,也是颇为上下打点。”
他这里起个头,周围世家中人都是各中老手,自然明白他的意思。
这等走私国之重器的渠道,必然不是曹安民一个小小降臣能独立完成的,他背后必然有一整条袁营党派,得把上下张嘴都喂饱才行。
众人也是纷纷表示,他尽管开口便是,他们晓得轻重。
曹安民这才捻起一张纸,表示这玩意不论斤卖,而论张,随后便是和众人一阵讨价还价。
天子、曹操等人看着这一幕,也是直皱眉。
虽说能够走私大量新纸回来,也是为了朝廷采购,但这些世家大臣们直接就此和曹安民谈起生意来了,总也不妥。
刘协当即清咳一声,“朝堂之上,谈买谈卖,成何体统!
荀卿,退朝之后,你着专人同都亭侯洽谈采买事宜,若是他敢坐地起价,便是为在袁营谋利,以通袁论处。
朕倒不信,偌大袁营就他这一处买纸商路。”
荀彧领旨,群臣皆称善,再不敢言。
倒是曹安民虽然也跟群臣一块跪得利索,心底实则对天子以通袁威胁,想要压价的行为不以为意。
偌大袁营未必一条买纸商路?
不好意思,本侯可是奉汉王诏命,奉旨带货的。
本侯这可是在帮汉王抬价,汉王又不会拆自己的台,错过我这价,偌大袁营之中,谁敢卖你们?
便是果真有人贪图小利,和你们走私,天下间谁人不知咱们淮南最是闹黄巾蛾贼。
到时候被黄巾贼抢了,你们就知道本侯这里,贵是有贵的道理的。
曹安民心下安稳,拿捏住这奉旨带货的招牌在手,连通两家,斡旋商贸。
中原各大世家无论想买纸,还是想通商,就绕不开自己,就必然要保自己。
这一刻,连曹安民也不由对当日仅在那烟云缭绕之间,见过一面的汉王袁公惊为天人。
还道说汉王怎么给了自己这等出使送死的危险任务,原来免死金牌,他早在临行前,就殷切叮嘱,交到了自己手上。
恰在这时,却见天子抬眸望他,笑容亲切。
“都亭侯,你此去诈降,想来所窃者,非此一物,可还有袁营机要,献呈于朕,以彰功绩?”
天子笑的亲切,却让方才安稳的曹安民心下一凛。
不够。
他这所谓的诈降走私之语,虽则能让世家群臣为了利益,而忽视他身上的疑点。
而自己的身份,也能让曹操碍于那条【诛九族】的禁令,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下他是诈降。
可就凭这点东西,就想蒙混过关,对于没拿到多少好处的天子来说,还嫌不够。
这下曹安民可着了慌,苦思冥想自己还有什么机密能拿得出手,以安天子之心。
可偏偏他在袁营这些天,光跪在大殿之外求见袁术来着,除了跟袁术见了一面外,其他人连话都没攀谈上一句,这又有什么情报机密说来?
忽而,情急之下,曹安民只得把身上最后一物拿了出来。
临行之前,袁公一共给他三物,交托以大事。
一曰:《册汉王疏》。
二曰:淮南纸贵。
三曰:《功劳簿》!
“陛下神机妙算,下臣确还有一件机要献上!”
曹安民心下虽慌,面上临危不乱,朝天子微笑颔首,当即便把袁术赐下之《功劳簿》向大汉群臣展示,为之娓娓道来。
“此乃本侯所窃之袁营选官制!
我手中这一份,正是袁逆亲赐之《丞相功劳簿》,其余在袁营还有《九卿功劳簿》,《三公功劳簿》等。
诸位可看,其上白纸黑字,袁公盖玺,只要积累足够的大小功勋,便可直接兑换对应官职。
此所以袁营上下万众一心,百战而不殆也。”
见曹安民把此物拿出来,朝中那些高高在上的大员们不以为意,可底下想进步的群臣眼神都亮了!
丞相?三公?九卿?
攒够大小功勋,就可直升官位?
这么开明的升官制度,他们还只在先帝时期见过。
只不过那时候累积的不是功勋,还是金银,只要给先帝攒够足够的钱财,无论太守、三公,朝廷官职,任选直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