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祝愿
第十一章 祝愿 (第1/2页)北宋时期民风还算开放,赵祯治下也还算开明,因此百姓对于官府的敬畏要稍小一些,还敢没事旁听旁听,八卦八卦。
这些言论,倒也管束不严,包拯也就没有去喝止,才转身,正看见晏殊的马车,面色稍霁,上前拱手道:“晏相公何时返京?让相公见笑了。”
晏殊下车还礼,摇头轻叹:“希仁刚直,肃清风纪,何笑之有?只是没想到,甫一返京,便见得如此……‘热闹’。”
包拯冷哼一声:“魑魅魍魉罢了,晏相公请,官家已在府中等候多时,方才……让同叔兄见笑了。”
他都不稀罕多说那张家。
这么一看,张贵妃倒还算是明理。
晏殊叫门口下人通报后,便与包拯并肩向府内走去,叹道:“希仁兄持正守门,护驾清静,何笑之有?倒是张某等人,确是有些不知进退了。”
包拯引着晏殊穿过庭院,也是摇摇头,换了话风,给晏殊简要的介绍近来的京中大事,也好让他心里能有个数。
两人说话间已至偏厅外,赵祯已得了通报,正端坐等候,见晏殊风尘仆仆而入,面上露出真切的笑意。
“晏卿一路辛苦,不必多礼,快坐。”
晏殊仍是依礼参拜:“臣晏殊,奉旨返京述职,叩见官家,官家圣体可还安康?”
“朕安,晏卿一路辛苦,快快平身。”赵祯虚扶一下:“赐座,看茶。”
下人连忙搬来绣墩,奉上茶点,晏殊再拜谢恩,方才于下首坐了,从容禀道:“托官家洪福,一路顺遂,臣蒙官家信重,出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未敢有负圣恩。”
“今岁春,河南路虽偶有蝗患,然因去岁冬雪充沛,今春又得数场甘霖,麦苗返青尚可,夏税收成预计可达七成以上,民心稍安,唯洛阳旧宫及部分官邸年久失修,臣已督率僚属,量力缮葺,不敢靡费。”
赵祯听得仔细,不时颔首。
他之所以在此刻召晏殊返京,正是看中其老成谋国,处事周全。
自前几年新政一事落幕后,不少能臣被牵连暂时外放到了地方上去,晏殊并未参与新政,或者说反而是反对者,但也是在庆历四年时被外放出去的。
但现在出了朱砂一事,宗室和外戚,勋贵又开始蹦跶了起来,赵祯需要召回一些老臣帮自己稳定局面。
晏殊资历深,威望高,且精于典章制度,正是合适人选。
赵祯听完道:“同叔办事,朕向来放心,河南乃腹心之地,同叔镇抚有功,朕召卿回来,是欲以卿为枢密使,参知政事,中枢诸事繁杂,还需卿这等老成之臣坐镇。”
晏殊闻言躬身道:“臣才疏学浅,恐负官家重托,然既蒙官家不弃,臣定竭尽驽钝,以报君恩。”
赵祯当初因为晏殊没有秉笔直言,对他生母不敬的事情,才借故发挥,将其贬黜,如今不满也早就淡了,再加上前阵子因为张璃溪一事而释然,见晏殊如此,也不吝拉近彼此关系,以示看重。
“……就是如此,朕也未曾想过,这织机稍加改动,竟能有如此效率,实在惊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