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温暖的咸阳
第一百六十六章 温暖的咸阳 (第1/2页)夜里,直到孩子休息了之后,夫妻两人坐在鱼池边,说起了频阳公的事。
频阳经常有书信送来,这些书信都不是王翦亲自写的,多数都是一些口述,让别人写下来送来宫里。
看着妻子递来的一张纸,纸张原本所写是有一句,今天吃了豆腐,豆腐很咸肯定叔孙通没有做好,他要赔老朽买豆腐的钱,而后这句话被一笔划去了。
大概是王翦说出这句话时,又后悔了,让人划去了。
可扶苏从划去的墨迹,还是能够看清纸张上所写的原本的话语。
其实频阳公是一个很可爱的老人家,从这些细节来看他老人家的晚年生活即便是有些糊里糊涂的,但应该还算是过得自在与惬意。
扶苏常听妻子说以前的事,在一统天下以前,王翦其实过得并不好,尤其是攻打楚国之前,王翦整夜整夜的不能入眠。
而在此之前,王翦在秦廷也是十分谨慎小心的。
当初妻子这么说,扶苏觉得应该是王翦觉得在秦国的历代功臣中,他的前车之鉴太多了。
后来,王翦进入函谷关,得到了封赏之后,又开始了闭门不见客。
直到现在,王翦才觉得自己过得好一些。
正如妻子所言,扶苏觉得她的话是很有道理,因自己是秦公子的身份,不能轻易去见王翦,就算是主动去见没有别的意思,他老人家也会多想。
“家父会照顾好爷爷,公子若去了频阳,恐怕爷爷会吃不好睡不好。”
扶苏颔首道:“我知道了。”
白露时节的早晨,关中迎来了一场大雾。
阳光升起的时候,早晨的浓雾还很重,一骑骑快马出了咸阳城。
他们带着始皇帝的诏命,告知天下,所有参加支教的人都能够参加考试,能够通过考试入仕,也能够进入学士府,享受俸禄。
这个消息一出咸阳城,在关中各县炸开了锅。
家里有孩子在读书的感到庆幸。
其实始皇帝的诏命不只是如此,今年所有有户籍的人都能够参加考试,只要拥有户籍,且没有犯罪,除却商人与刑徒都可以参加考试。
这个消息一出,不出三天整个关中各县的人们都知道了,此事也成了人们的谈资。
叔孙通坐在商颜山山腰处的凉亭中,当年公子扶苏就是在这里俯瞰整个渭南。
现如今叔孙通坐在这里,想起来当年的许多事,公子扶苏终究迈出了这一步,从此以后这天下再也离不开支教了。
“他们说出考卷的人,并不只是大夫子。”说话的是辛胜。
辛胜现在需要拄着拐杖走路,他又看了眼还神采奕奕的叔孙通,道:“这些就老夫老得最快。”
叔孙通笑着道:“公子还是希望支教的,只有与国家的人才选拔结合在一起,才能让支教持之以恒,一代人接着一代人,绵绵不息。”
辛胜道:“当真会如此吗?”
“嗯。”叔孙通十分肯定地点头,他道:“当天下的庶民都知道读书与支教可以改变他们的一生……”
言至此处,叔孙通深吸一口气,而后又缓缓吐出,他一手负背,抬首道:“有些事人们一旦经历过了,切实得到了益处,那么天下人就会趋之若鹜,不管以后的天下怎么变,不论这皇帝谁来当,支教与考试就会一直延续下去的。”
辛胜不知道叔孙通何来的这般笃定,他道:“以前老朽陪着公子守在渭南,公子常说建设国家是很难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公子也快年有三十了吧。”
叔孙通回道:“公子扶苏,今年二十有七。”
辛胜道:“那正是一生最鼎盛之时。”
叔孙通低声道:“当年的人们幸得一强国,幸得一明君,七国争雄总是一国强一国弱,数十年之后,形势互换……起起伏伏也没有变化,每当战争要来,人们就会举家搬迁,从齐国搬到楚国,从楚国搬到秦国,再从秦国搬到魏国。”
“现在好了,越来越多的人要来关中,丞相李斯善用迁民之策,公子扶苏更是如此,利用迁民之策强大关中。”
辛胜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也不知道叔孙通之后又说了什么,他是被一旁的仆从推醒的,原来叔孙通早就离开了。
辛胜一边拄着拐杖往山下走,道:“这叔孙通真是絮叨,听得老朽都烦了。”
也有一批最开始的就参与支教的人,他们支教多年了,并且品行与成效都已考核过关,这些人可以直接入学士府,他们是稂,隹,乌桑与王馀,以及其余支教的各个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