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楚地门生
第一百七十六章 楚地门生 (第1/2页)范增在楚人士族中的名望太高了,就像是当年的楚国春申君黄歇,如果真的要复楚,有这位老先生的相助,流落在各地的楚国旧贵族与旧士族一定会响应。
如果这位老人家反对复楚,恐怕得不到楚地士族支持,甚至得不到当年楚宗室的支持。
眼看老先生还要在琅琊县留着,桓楚担心老先生真的被那个稂夫子说动,去了关中给秦帝效忠。
当年秦召六国博士入秦,范增老先生亦在博士的名册上,但那时的老先生拒绝了入秦。
桓楚道:“项氏,项梁。”
原本放松的范增听到这个名字,蹙眉道:“项燕的儿子?”
闻言,桓楚神色又有了笑意,道:“老先生还记得?”
范增闭上了眼,也不再讲话。
桓楚失落地走出老先生的房间,他思来想去,也不知道该怎么向项梁交代,眼下却劝不动老先生。
翌日,稂结束今天的课已是黄昏时分,与徐福正在琅琊台用饭。
两人又说起了浑天仪建设的事,徐福拿出一张纸递给他,道:“这里有几道数术题,想不明白。”
稂接过纸张,将其放在桌上,嘴里一边嚼着稻米饭,一边看着题目。
徐福解释道:“公子说浑天仪就是一个巨大的算术器具,用来算历法与日月星辰,张苍也说过公子将其称为浑天仪,恐又会引得天下术士多想。”
稂多看几眼这道题,就收回了目光就先吃着饭食。
范增闻着稻米饭的香气就来了,他道:“老朽正好饿了。”
稂给他老人家盛了一碗稻米饭,道:“怎么能让老先生饿着。”
范增也看到了桌上的纸张,好奇的打量着。
徐福停下筷子,也观察着范增。
稂则事不关己地继续吃着鱼。
范增看罢纸张的内容疑惑道:“这题是……”
徐福收起纸张解释道:“这是关中送来的,也是公子扶苏正在解答的谜题。”
范增了然道:“原来公子扶苏的数术如此了得。”
饭后,稂收拾着碗筷,徐福也将桌子收了起来,让人搬了回去,琅琊台下依旧洁净。
范增抬头看去,他再一次见到了琅琊台,想象着那个自称皇帝的秦王,站在这琅琊台的模样。
饭后,稂就去教书了,范增则跟着听课。
稂的课很有意思,他喜将当年列国发生的旧事当作故事讲出来,并且稂将孩子们教成一个个好人,教孩子们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该做。
范增真的很喜欢琅琊县,原本只是来齐地看望旧人,没想到路过此地,从此就离不开了。
在这里没有六国旧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也没有那些一心复国的人。
范增不用被那些事打扰,也不用去与他人说人情。
更可以远离楚地旧贵族,琅琊县就像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在这里范增可以与自己的赏识的人相处,也不用再被那些恩怨打扰。
楚国虽说不在了,可楚国的旧贵族依旧在,因此楚人之间的恩怨至今还是分不清的。
现在,有这么一个远离喧嚣以及猜忌,或者是人心阴谋的地方。
可能绝大多数人的晚年,都喜欢这样的养老生活。
在这里范增可以与稂高谈阔论,讨论如今秦对天下的治理。
就譬如说秦一统了天下,战争也就结束了,现在的人们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北方的匈奴人,共同保护这个巨大的家。
当年李斯为了治理六国的旧民,一度想要消灭人们身上的楚人,齐人烙印。
就连当年李斯,也一心想要消灭越民的烙印,将他们都转变为秦人。
课后,范增与稂又说起了李斯的事。
“李斯说要车同轨,书同文,政令颁布是简单,各地也不过是秦的县吏在响应,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因此改变。”
对范增的这些话,稂并不反对。
范增又道:“李斯的政令是发布了,可真正在实践的人却不是他李斯,而是公子扶苏麾下的支教夫子。”
稂又道:“那也都是丞相支持。”
范增又道:“是不是以后只有经过你们这些支教夫子教出来的孩子,才能参加考试。”
稂颔首。
“八百年了,终于要做成这件事了。”
范增说起政事就会没完没了。
海边的秋天,也是渔获丰收的时节。
每天早晨,范增都能看到成群的渔船从海边回来。
在琅琊县已有两月了,按照公子扶苏所制定的二十四节气,现在应该是寒露时节。
范增坐在海边看着手中的这卷书,公子扶苏给二十四个节气都取了名字,也能看得出来,公子是用时节中的四立,进行细致划分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