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还清人情的萧何
第一百九十一章 还清人情的萧何 (第1/2页)而后,司马欣也就任由萧何参与河堤修建之事。
一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也不短,咸阳的一道道调令来到了潼关城,许多人都要被指派去各地为官。
萧何站起身,拍了拍案上的账册,这是他回报司马欣的。
这一个月间,萧何帮着司马欣完成了河堤修建的筹备,其中包括民夫,工匠与粮食,包括石料,并且河堤修建已开始了,往后只要按照所写的流程进行,河堤修建就不会出岔子。
在关中处理这些事比在楚地方便多了,萧何只是让司马欣写一道文书,该到了的辎粮与人手最晚三天就能到。
这让萧何有一种感觉,在关中为吏该是十分谨小慎微的,任何一道指令他们都不敢怠慢。
不像楚地,有时春季的政令送到各地,到了夏季才会筹备好。
萧何收拾了一番心情,见曹参已将屋子收拾干净,在外面等候。
外面的天色看起来也快下雨了。
萧何走出屋外,对背着包袱的曹参道:“走吧,去渭北当值。”
曹参道:“不告知郡丞吗?”
“不用了,调令不得延误,我们只能走着去,早点到渭北,早点安心。”
“是。”
渭北郡是新建立的,与渭南隔着一个咸阳。
渭北就是渭水的北面,也是咸阳的北侧。
那里是一个新建设的郡,司马欣说那里的几个县都是新建立,是施展身手的好地方。
萧何还问过司马欣,他与曹参怎么分在一个县里任职。
原本,萧何有所准备,这一次调令下达,他们会各自去不同的地方,可是偏偏却分到了一起。
对此司马欣没有回答,他说你们都是公子扶苏亲自任命的。
公子扶苏,亲自任命……萧何心中暗想着走到潼关城门下,望着咸阳方向,他现在很想去咸阳,去看看那位公子扶苏是什么样的人。
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可能像他们这样的人一辈子都见不到公子扶苏。
就像是这一次通过大试的娄敬,他来关中数年从未见过公子扶苏。
萧何还听说,娄敬有一个好友叫作毛亨,毛亨此人就在潼关城中教孩子们诗文,他见过公子扶苏,但也只见过一次。
娄敬怎么都没有想到,他通过了大试,却还要前往河西走廊任职一个县丞。
好似这一次调令中最高的就是县丞,萧何也得到了县丞一职,而曹参是县里的文掾。
曹参问道:“不向郡丞告别吗?”
曹参对司马欣真的很感激,想当面谢谢对方。
萧何道:“不用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萧何知道他给司马欣帮了一个大忙,看着正在修缮的河堤,该还的人情也还清了。
如今,终于没有负担地离开这里了。
萧何道:“快赶路吧。”
曹参回道:“是。”
这一次落选的一千人中,有两百人选择了入军,有一百人选择了去支教,余下的都离开了。
离开了也好,总要有人离开了,他会将这一次考试的结果告知天下,以及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是不是真的可以为官。
事实没错,真的可以为官,只是要竞争。
萧何一路走着,他觉得公子扶苏终于达成了他的目的,并且还会以此为大秦的将来打下根基,以后的秦之官吏,就该都是这样来选拔人才。
人才应该是公平选拔的,萧何在公子扶苏的政令中学到了以前没学过的经验。
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也只有秦能够施行,因历代秦王用人都是看重才能的,而不在意一个人过往的名声,如范雎,张仪。
也正是以前的秦国有过这些人,公子扶苏的这种政令能够得以施行。
这仿佛是一个先天就适合秦国的方略,而且十分契合秦律的用人标准。
萧何心中这么想着,原本就阴沉的天空忽然下起了秋雨。
两人一路跑着来到了敬业渠边的一处草棚中,这里还有几个路人正在避雨。
不知不觉,已走到了商颜山下,再往前就是敬业渠的起点。
曹参拿下斗笠,放下了包袱,用干草铺了铺就坐了下来。
萧何喝着水望着这漫天的远处,关中平原开阔得一眼看不到头,远方的景色都被淹没在雨中,雨声淅淅沥沥。
“看来这场雨三两个时辰不会停了。”有人抱怨了一句,看来也是从潼关去别的地方任职。
曹参看到了熟人,问道:“韩信?”
韩信抬眼看向呼唤自己的人,道:“敢问……”
“我是曹参,我们在潼关城见过好几次。”
韩信摇头,他真的不记得有见过曹参。
曹参比划着,在冬天与夏天,他们见过好几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