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你们现在就是监生了
第241章 你们现在就是监生了 (第1/2页)“何止意气!”杨安国甩袖道,“他竟与本官立下赌约,言道三日之后,就在这国子监内,派人与我国子监监生比试一场!考校真才实学!”
杨安国说到此处,脸上又气又急:“本官岂能怯战?当场便应下了!可回来细想.”
他的目光再次扫过前排那几个噤若寒蝉、眼神躲闪的监生,痛心疾首地一甩袖子:“这帮不争气的!指望他们去与太学那群学子,尤其是刘几比试?岂不是自取其辱,坐实了胡瑗‘国子监无人’之言?本官这脸面,国子监这最后一点体统,还要不要了?”
宋堂看着堂下,又看了看杨安国,有些无语。
——国子监要是真有体统,至于要他一个小小助教实际上负责起了整个国子监的教学任务吗?
而且,你见过哪家正经学校,整个学校一天来上课的就这么阿猫阿狗三两只?
恐怕随便找个乡间私塾,来上课的学生都比国子监人多吧!
杨安国的目光继续急切地在堂内搜寻,终于落在了后排的陆北顾和二程身上。
这三人气质迥异于那些纨绔监生,眼神清明,气度沉凝,一看便知是真正读书的种子。
“这几位是?”杨安国的眼睛亮了起来,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
宋堂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发现其中有两人他是认识的。
“这两位,是国子监博士周敦颐的高足,但不是我国子监的监生。”
听到“周敦颐的高足”,杨安国眼中喜色更浓.周敦颐学问精深,他是知道的。
程颢听到这里,知道躲不过去了,行礼后给杨安国介绍道:“在下程颢,这是舍弟程颐,这是好友陆北顾,我等三人均是赴京应礼部省试的举子,今日是一同来拜见濂溪先生,知道宋助教讲课,便拜见完一同来听课。”
好家伙,还是有举人水平的?
说出来丢人,要知道,国子监可是好几年都没出过举人了.
杨安国立刻趋前几步。
他对着陆北顾和二程拱手,语气热切:“本官翰林侍讲学士杨安国,忝为国子监判监事。今日之事,想必三位也听到了。”
“三位虽非我国子监监生,但濂溪先生乃国子监博士,三位在此听讲,也算与国子监有缘,可否请三位仗义援手,助我国子监一臂之力,挫一挫那太学的骄狂之气?此非为国子监颜面,亦是为濂溪先生正名!”
“毕竟胡瑗门下那帮人,平日可没少诋毁濂溪先生之学‘玄虚空疏’!三位若肯出手,一则解我国子监燃眉之急,挽回些许颜面;二则,不正是为濂溪先生之学正名,堵住悠悠众口的大好良机吗?”
杨安国深谙人心,最后一句“为濂溪先生正名”,精准地戳中了二程的软肋。
周敦颐之学,在太学那帮人眼中,确实被斥为‘玄虚’‘蹈空’,尤其是刘几那狂生,仗着胡瑗宠爱,更是屡有狂悖之言。
二程这时候都有些年轻气盛,而他俩虽然是作为哲学家千古留名的,但他俩的科举水平可也不白给。
对于太学那帮人,他们心里也早就很不舒服了,只是苦于没机会帮周敦颐出这口气。
程颢与程颐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意动.为老师正名,这理由足够有力,不过他们心中还有顾虑。
程颢沉吟片刻,开口道:“学士容禀,我兄弟二人确非国子监监生,乃是家父早年便将我二人送至濂溪先生门下,随侍先生左右求学问道。此次入京,一为侍奉先生,二为准备明春礼部省试,若是我等以外地举子身份参与国子监与太学之争,恐名不正言不顺”
“无妨!”
杨安国大手一挥。
国子监虽然理论上对于监生入学是有明确资格要求的,也就是必须是在京七品以上常参官的子侄。
但实际上,国子监始终是都留有后门的。
“你们从现在开始,就是国子监广文馆的学生了,同样是监生。”
所谓“广文馆”,指的是唐宋时期国子监下辖的预科性质的学校,始置于唐玄宗天宝九年,到了唐宪宗元和初年,西京广文馆定生员六十人,东都广文馆为十人。
而在大宋,国子监里同样有“广文馆”这个预科学校,是不固定学生数量的。
对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以及特别优秀的平民子弟,他们虽然不能直接进入国子监本部,但可以进入“广文馆”学习,所以也被泛称为“国子监生”。
在真宗朝,因为京城里只有国子监这一所学校,所以入读国子监广文馆通常需要参加严格的入学考试或经由高官推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