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有人眼红了
第319章 有人眼红了 (第1/2页)别的事情都按部就班,小满联系两所大学的事情很快。
“柱子哥,你联系两所大学,是要做什么?”
“给他们捐点书。”何雨柱道。
“那怎么不给清大和四九城大学?”
“我这都是科技类的。”
“那不是更应该给清大。”
“就这两所吧。”何雨柱想起那清大的学生都跑出去给别人做贡献就没兴趣管他们了,这话他还不能说。
等小满看到满满一集装箱的书,直接懵了。
“柱子哥,这都是你要捐的,这也太多了吧?”
“多么,这还是有很多买不到,不然我都买回来。”
“那港大呢,你不捐?”
“他们又不缺钱,也不缺渠道买书。”何雨柱道。
“好吧。”
然后这一批书,就走罗湖关口进了内地,捐赠名义是“支持国家基础科研与人才培养”,没有大肆宣扬,知道的人也很少。
两所高校开始还以为是什么基础的书,可当他们收到书以后,都快乐疯了。
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宝贝啊,很多学科的老师拿的都是几十年前的教材,这可是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这是雪中送炭啊,两个校方更是弄了锦旗想办法给送了回来。
何雨柱直接让挂到了慈善基金的荣誉室里面。
至于跟黄河合作,两个校方没提,他们还以为黄河会提,结果根本没有动静。
他们才知道人家根本就没想过图什么,就是单纯的支持,其实他们还有个不明白的点就是全国那么多好大学,为啥不给别人就给们两家。
还是有高明的人的,跟他们大概讲了一下就清楚了,他们的人才不会外流。
消息终究还是不可避免地流传出去。
别的学校对此事,意见很大。
不久后,特区、老赵那边都来过电话,告诉何雨柱有人打小报告了,说黄河区别对待,是不是另有目的。
何雨柱对此嗤之以鼻,几十年后,他肯定不会厚此薄彼,现在还是算了吧。
他也不怕到时候企业招不来这些大学的学生,钱才是这些人才去向的驱动力,谁能挡得住。
不过这件事,让何雨柱收到了一份意外的请求。
请求来自,科学院,由梁行长转交的,人家给来了一封信。
信的内容很诚恳,他们有一个项目,涉及到空气动力学模拟,急需使用高性能风洞进行实验,而他们从别人那得知黄河有旗下有一个小型高端风洞设施,精度和稳定性极高,希望能允许他们的团队前往参观并使用一段时间。
怎么得到的消息,何雨柱认为是推测出来的,因为直升机没这个玩意根本弄不出来。
何雨柱看到带队之人的名字,愣了一下,随后他写了一封回信,欢迎他们来参观,免费使用,当然他希望这位可以指导一下他们的技术人员。
不久后,一支精干的专家团队抵达香江。
何雨柱露了一面,然后就让实验室给予了最高规格的接待和毫无保留的配合。
那位领衔的老专家在详细考察和使用了风洞后,对设备的精良和技术的先进赞叹不已,更对黄河方面毫无保留的支持深表感激。
至于这东西哪里来的,他们不问,这玩意属于非卖品,问实验室的人也不知道。
何雨柱回来还让许大茂去办了一个事,那就是成立一家黄河计算机(特区)有限公司和一家黄河电子元器件(特区)有限公司。
特区成立两家公司的批文下来的速度超乎想象。
几乎是一路绿灯地完成了所有注册审批手续,连地皮的划拨都比常规流程快了许多。
手续办完,许大茂就打了电话回来。
“哥,都搞定了!两个公司,这边都明确表示,关税和税都有优惠。可我是选了两个好地方盖办公楼。”
“你选了哪里?”
“就我们的CBD边上啊,多方便。”
“罗湖啊!”
“怎么,不好么?”许大茂道。
“凑合事吧,先这样吧。”
“哦,这边催着我们营业呢。”许大茂道。
“那你先找两个仓库,当临时办公室吧,可以开始招人了。”
“香江不派人过来?”
“派也不会多,你就招人吧,对了你给盛丽去一个电话,问问她那边什么情况,赵叔之前说她想出来干。”
“行,我一会就问问,对了,仓库租多大的啊?”
“最少还不得一千平,不然怎么能装得下东西,你去按照零售的仓库订一些货架。”
“这个我熟,那我们卖货是不是也跟零售差不多?”
“零售加批发吧,还有技术服务!”
“哦,汽车服务那种?”
“类似吧,计算机怎么也算个大件了。”
“懂了,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
“冰箱厂那边不用你了?”
“不用,过来的有不少我以前手底下的人,他们能搞定。”
“你可不要太自大了。”
“我知道了哥,手下的人我会管好,再过一段时间第一批冰箱就该出厂了,我肯定会回去盯着的。”
“行,忙不过来你跟我说,我安排别人去帮你。”
“好。”
挂了电话何雨柱想了想给史斌去了个电话,救援队成立这么久了,其实出动的时间没几次,也没什么大动作,有些队员过了黄金年龄了,现在可以安排一下了。
“史斌!”
“老板,我们要出动了么?”史斌兴奋道。
“不是,我想给你手下那些年龄大一些的找个别的出路,你重新招年轻人。”
“老大,这些人可都是黄河的老人。”史斌还以为何雨柱想清理人。
“你想什么呢,给他们找的可是好活。”
“什么活?”史斌来了兴趣。
“通关运输。”
“啊,开货车?”
“对。”
“这”
“这什么这,工资可是不低,反正比救援队高不少,每趟还有补助。”
“那不是每月都过万了?”
“嗯,应该还会高一些。”
“谢谢老板,他们现在有些人还真怕继续回去当安保。”
“你不会也是这么想的吧?”何雨柱道。
“这”
“放心吧,这个救援队我会一直养着,当然除了必要的老人和医护,还是要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注入,救灾什么情况你也知道。”
“明白。”
“这么的吧,你推荐个人出来任车队的经理,先选十个人吧。”
“好,我去做工作。”
“直升机驾驶员就不用问了,他们再等等。”
“这个我知道,他们可都是宝贝。”
一个星期后,黄河货运公司成立,接着第一批车队拉着计算机和元器件通关去了特区。
计算机还好说,元器件还是那边给了几家民用厂子当客户,没被拦下来。
十天后,特区的两家公司营业,生意火爆。
许大茂来电话说:“哥,你是没见那场景,哪里是来进货的,那真跟抢没区别。”
“正常,国内缺么。”
“他们还问下一批货什么时候能过来。”
“我已经在协调了,时间要久一点,你也知道那边管得严。”
“好,这公司才开业,就卖脱销了,公司的人怎么办?”
“进点别的卖啊,民用的元器件、电脑外设、收音机、电视机什么不能卖。”
“对啊,我怎么没想到。”
“你是被公司名给唬住了,对了你要去扩一下经营范围。”
“都有,我按最大的弄的,嘿嘿。”
“行了,这些活就不用我给你调货了吧?”
“不用,不用,我找晓娥和我嫂子他们就好了。”
“那就好。”
“还有个事,交换机还有货么?”
“有,这次我给你送去两台,给谁你自己看。”
“好嘞,被他们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
等特区汽车销售公司成立后,汽车是卖爆了,麻烦也跟着来了,不光是针对汽车销售公司的。
进口生意的高额利润和稀缺性,着实吸引了不少目光,赤裸裸的目光。
许大茂再次打来电话时,语气已不似之前的兴奋,反而带上了几分焦虑。
“哥,这边情况有点不对头啊。”
“怎么了?货又卖完了?”何雨柱正在翻看北美传来的销售报告,随口问道。
“不是货的问题。这几天,有好几拨人来公司‘参观考察’,问的问题都挺深入,根本不像是客户。今天更来了两位,口气不小,说是代表什么总公司来的,想跟我们谈合作。”
“合作?怎么个合作法?”何雨柱放下报告。
“说是看好我们的渠道和能力,想参股,共同发展。”
“介绍信看了么?”
“看了,还真是一些大厂的,上面公章也没问题。”
“那你就打电话过去问,那些厂子不可能迈出这一步。”
“是啊,我也是这么想的,要是大厂能合资什么的,他们的领导早就来了。”
何雨柱冷哼一声道:“这些人应该都不是厂里的人,鼻子倒是挺灵的,你先打电话确认一下,然后你去问一下特区的领导,难道是政策变了吗,我们怎么不知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