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拼命的周王朱恭枵
第421章 拼命的周王朱恭枵 (第2/2页)画面到此,虽然没有继续展示城破的惨状,但那“三围开封”和“誓与城池共存亡”的字眼,已经预示了结局的悲壮。
奉天殿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明白,开封的命运恐怕已经注定。
但这一次,没有人再愤怒地咒骂。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文武群臣,心中都充满了一种悲凉和敬意。
悲凉的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敬意的是,在末日来临之际,终究有一位朱家子孙,没有跪地求饶,没有摇尾乞怜,而是选择了最有尊严的方式,为了他的封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散尽了最后一文钱。
朱元璋缓缓站起身,走到殿门前,望着南京城繁华的景象,久久不语。
他仿佛看到了二百多年后,那座被重重围困的孤城,以及城头那位散尽家财、与军民同生共死的藩王。
最终,他低声自语,仿佛立下一个誓言:
“咱大明,可以亡。但脊梁,不能断。”
天幕上的文字并未因开封军民的誓死决心而停止,反而以更冰冷的笔触,揭示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守城战那最惨烈、最扑朔迷离的结局。
“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李自成第三次围攻开封,志在必得。城中粮尽援绝,人至相食,已至极限。然而,就在这绝望关头,一场更大的人间惨剧发生了——黄河决堤,滔天洪水直灌开封城!”
“什么?!黄河?!”奉天殿内,惊呼声四起。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转折惊呆了。比起刀兵之灾,水火之患更为酷烈,尤其是黄河决口,那几乎是灭顶之灾!
天幕的画面仿佛能传出巨浪滔天的轰鸣声和无数百姓绝望的哀嚎。“顷刻之间,繁华富庶的开封古城沦为一片汪洋泽国,城内军民百姓死伤惨重,幸存者十不存一。”
“怎会如此?!怎会如此啊!”朱标痛心疾首,几乎不忍再看。徐达、蓝玉等武将也面色沉重,他们能想象那是何等地狱般的景象。
但更令人震惊的还在后面。“然而,在这场巨变中,早有准备的周王朱恭枵及其家眷,却在洪水淹城之时,乘早已备好的舟船,得以逃出生天。”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复杂的唏嘘声。有人为周王一家幸存而松了口气,毕竟他是朱家血脉;但更多的人,却下意识地看向那仍在滔天洪水中挣扎的开封百姓,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滋味。这位散尽家财激励士气的王爷,最终却……
朱元璋的眼神也瞬间锐利起来,死死盯住天幕。
而天幕接下来的文字,则将这桩惨剧推向了永恒的争议漩涡:
“然而,这决堤之水,究竟来自何方?历史上却成了一桩悬案。明廷坚称是流贼‘决河灌城’,欲将开封军民尽数淹毙;而李自成方面则反指是官军‘自决河堤’,企图水淹义军,却酿成巨灾。双方互相攻讦,真相湮没于浊浪滔天之中,至今仍无定论。”
“罗生门……”李善长喃喃自语,眉头紧锁。这桩无头公案,让原本清晰的忠奸善恶变得模糊起来。
“定是流贼所为!”蓝玉斩钉截铁,“他们久攻不下,狗急跳墙!”
冯胜却沉吟道:“未必……官军困守孤城,外无援军,内无粮草,或许……或许真有人出此下策,想借此逼退流贼?只是没想到水势失控……”他的话没说完,但意思不言而喻。
朱棣则冷声道:“无论真相如何,开封百万生灵,皆成了这糊涂账下的冤魂!还好周王一家算是……逃了出来!”他的语气中没有任何讥讽,反而同情起了这个弟弟的后代。
朱元璋沉默良久,方才缓缓开口,声音沙哑而疲惫:“成了一笔糊涂账……好啊,真好。打来打去,最后淹死的是自家的百姓!争来争去,连是谁造下的孽都说不清!”
他再次看向他的儿子们,尤其是周王朱橚,目光如炬:“都看见了吗?这就是末世!这就是乱世!什么王图霸业,什么忠奸是非,打到最后,就是一滩烂泥!淹死的是百姓,逃掉的是王爷,背锅的……是他娘的整个大明!”
他的怒吼声中充满了无力的愤怒和深沉的悲哀。开封的洪水,冲垮的不仅是一座城市,更冲垮了最后一点关于秩序和道义的幻想,将明末那赤裸裸的残酷与荒谬,彻底暴露在洪武君臣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