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210章 成立粮税司,改革税制

第210章 成立粮税司,改革税制

第210章 成立粮税司,改革税制 (第1/2页)

江瀚处理完王家这档子事,便留下曹二带着一营兵马,负责“护送”王氏一族迁往平武县城,自己则连夜返回了府衙。
  
  军中事务繁多,他必须立刻着手,把龙安府的官府框架给搭起来。
  
  洗了个澡后,江瀚神清气爽的回到了府衙。
  
  赵胜早已等候多时,见到江瀚回来,他立刻上前禀报:
  
  “大帅,有了王家和江油李家的人手,咱们清点田亩,梳理梳理户籍的工作,应该两个月之内就能全部完成。”
  
  “我打算在年前,就把第一批田地分下去,让跟着咱们的百姓,都能过个好年。”
  
  江瀚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又抛出了下一个问题:
  
  “分完田土,就该考虑收税收租了,总不能一直靠着‘追赃助饷’过日子。”
  
  “我打算从军中抽调人手,搞一个‘粮税司’出来,专门负责核查税务、审计账本。”
  
  “那个李立远,在你手下干得怎么样?”
  
  赵胜现在已经不再带兵,随着江瀚地盘的扩大,他也越来越多地转向了文官的角色,现在的职位是军中赞画,类似于后勤部长。
  
  江瀚军中一大摊子政务,比如粮草运转、库存管理、军械兵备等等,都是他在操持。
  
  因此,江瀚也把手底下所有能写会算的读书人,全部扔给了赵胜来管理,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李立远。
  
  听到江瀚的问话,赵胜立刻答道:
  
  “李书办一直都干得不错,做事勤勉,账目也算得清楚,是个可用之才。
  
  “大帅打算用他了?”
  
  江瀚点了点头。
  
  为了防止军中出现叛徒,他可谓是费尽了心机。
  
  所有重要的职位,都必须由他信得过的自己人来担任。
  
  履历上有一丝一毫污点的人,他都不敢轻易重用,生怕这些人哪天动了歪心思,被人策反。
  
  像是李立远,虽然他入伙比赵胜早,但江瀚却始终对他有所防备。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其出身和动机。
  
  李立远投奔自己,本质上是为了复仇,而且他李家,最早在延安府还和自己有过梁子。
  
  因此,江瀚也就多留了个心眼,一直不肯重用李立远。
  
  但现在已经过去两三年了,这几年,李立远一路跟着大军转战千里,一直兢兢业业,从未出过什么岔子。
  
  尤其是在“拷掠富户”这种脏活累活上,向来是不遗余力,为大军筹措了不少钱粮。
  
  江瀚觉得,是时候可以把他提一提,委以重任了。
  
  他随即朝着外面的亲兵吼了一嗓子:
  
  “来人,去把李书办请来。”
  
  不多时,李立远便快步来到堂内,一见到江瀚,便恭恭敬敬地跪倒在地:
  
  “大帅,您找我。”
  
  江瀚抬了抬手:
  
  “起来吧,咱们军中,不讲这些虚礼。”
  
  听了这话,李立远这才缓缓起身,但依旧躬着身子,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
  
  虽然大帅嘴上这么说,但他可不敢真的就欣然接受。
  
  李立远很清楚,自己在军中的位置比较尴尬,所以平时行事,向来都是小心谨慎,本本分分,从不敢有丝毫逾矩。
  
  江瀚开门见山:
  
  “李立远,是这样。”
  
  “既然咱们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盘,分田一事也有了人手,那接下来,就要准备收税了。”
  
  “我打算成立一个部门,叫做‘粮税司’,专司粮税一事。”
  
  “其职能,和明廷户部清吏司的金科类似,但具体的职能,要有所改革。”
  
  “这次叫你来,是想听听你的意见。”
  
  “毕竟,你曾经在延安府的衙门里当过差,应该比我们更清楚大明的基层税制,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李立远闻言,心中一动,知道这是大帅在考验自己了。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低头思索了良久,将脑海中的思绪整理清楚后,他才缓缓开口道:
  
  “大帅的意思,属下明白了。”
  
  “不过,属下当年也只是兼任过征粮文书,跟着税吏下乡,所见所闻,或许有些片面。”
  
  “若有错漏,还请大帅见谅。”
  
  江瀚摆了摆手:
  
  “但说无妨。”
  
  李立远点点头:
  
  “好,那属下就从自身的经历,来说一说。”
  
  “约莫是崇祯二年秋,我作为文书,奉命随队催征辽饷,遍历所辖一百三十里地。”
  
  “当时,我等一行先到了肤施县的李家庄。”
  
  “按照官府的黄册记载,该村应有一百三十余户,但实则仅余三十口老弱,其余或逃荒或饿死,田亩荒芜,蒿草过人。”
  
  李立远的声音,带上了一丝苦涩。
  
  “但是辽饷催收紧急,狗贼张辇下了死命令。”
  
  “按照大明的里甲陪税制度,李家庄一百三十余户的辽响,都要由剩下的三十口老弱,一体均摊。”
  
  “税吏逼迫过甚,为了完成任务,动辄殴打动刑。”
  
  “最终.最终李家庄那剩下的三十口老弱,全被逼死,无一人幸免。”
  
  “随后,我等再至杏子川,此地百姓尚有盈余。”
  
  “但同行的税吏,却利用登记上的漏洞,大肆加征火耗,随意摊派;”
  
  “淋尖踢斛更不必多说,硬生生将杏子川农户搜刮一空。”
  
  “眼见没了过冬的存粮,不少农户纷纷投井、跳崖.”
  
  “方圆一百三十里地,仅有王庄、以及地方士绅大户的田亩,未曾征税。”
  
  李立远毫不掩饰地讲述着,当年他在陕北一带征税的所见所闻,听得江瀚是连连摇头。
  
  明朝后期的财政崩塌,究其根源,主要就是因为不合理的税制,以及不断被侵蚀的税基。
  
  明代的税制很奇怪,田亩的正税极少,真正压在百姓头上的,是那名目繁多、层层加码的徭役和摊派。
  
  而这些徭役摊派,在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后,统一化作了“徭役银”,又称“丁银”。
  
  而大明的士绅阶层,免除的,恰恰就是这部分最重的“丁银”。
  
  并且,他们的正税,在朝廷的屡次宽免下,也几乎不再上缴。
  
  这就导致了大明税基,被系统性地侵蚀。
  
  藩王、官僚、士绅,通过土地投献和兼并,享受着免税的特权。
  
  而所有的负担,最终都转嫁到了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头上。
  
  从宏观上来讲,明代的税制设计就有大问题。
  
  这是当年太祖皇帝朱元璋留下的后遗症。
  
  老朱是布衣上位,把钱粮看得很紧,他本着“藏富于民”的想法,为了避免百姓负担过重,所以把正税定得很低。
  
  低到什么程度呢。
  
  大概就是全国一年收上来的赋税,在正常情况下,刚好够国家一年的用度,不多不少。
  
  可问题是,国家哪能年年都风调雨顺?
  
  尤其是大明朝,天灾人祸更是频发。
  
  一旦有事,正税根本就不够用。
  
  穷生奸计,于是,后世的皇帝和官员们,就琢磨出了很多歪门邪道的捞钱办法。
  
  其中最恶劣的一项就是“摊派”。
  
  按理说,摊派历朝历代都有,不算什么新鲜事,但是大明朝却把“摊派”玩到了极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