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黄竹村首义
第223章 黄竹村首义 (第2/2页)他举起手中滴血的柴刀,用尽全身的力气,对着身后呆若木鸡的村民们,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嘶吼:
“乡亲们反了!跟这帮狗日的拼了!”
“既然官府不给咱们活路,那咱们就自己杀出一条活路来!”
他想起了那些“商人”教他的口号,用尽全力喊道:
“均田免赋!饥者得食!”
看着杨平动手了,黄竹村的百姓们都震惊了,但这种震惊,很快就被一种莫名的快意所取代。
这种快意,来自于内心深处潜藏的愤怒。
枪打出头鸟的道理谁都明白,他们做了这么多年的顺民,骨子里早就习惯了逆来顺受,根本没人敢带头造反。
如今看到杨平站出来了,他们胸中那份被压抑的血性,终于被点燃了!
“妈的,跟他们拼了!”
“平哥儿说得对,杀一个够本!”
人群中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紧接着,所有的村民都动了。
他们抄起手边的锄头、扁担,柴刀、如同潮水一般,涌向了不远处的衙役。
黄竹村杀死税吏、公然造反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整个昭化县。
并且,杨平打着“均田免赋”的旗号,联络了附近好几个同样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村子,很快就拉起了一支千余人的队伍。
“放肆!一群刁民!反了天了!”
昭化县县令田正宇听到这个消息,在县衙大堂内暴跳如雷,怒不可遏。
“速去广元府,请利州卫出兵!”
“务必剿灭这群刁民,一个不留!”
很快,利州卫的官兵来了。
杨平带着几个村的百姓,凭借着一腔血勇,苦苦抵挡。
但他们面对朝廷的正规军,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这些百姓哪有什么趁手的兵器?
他们身上的家伙,多以农具、木棍为主,缺乏盔甲、火器等正规装备。
更致命的是,他们缺乏系统训练,只能依赖人海战术一拥而上,要是初战不利就只能望风而逃。
本来,利州卫之前已经被江瀚带兵剿过一茬,可等江瀚走后,官府又从别处征调了数千官兵,重新占据了利州卫。
这群卫所兵,虽然战斗力比不上精锐边军,但围剿这帮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军们,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利州卫只派了两个哨,四百多名卫军,就打得杨平一千多人的队伍节节溃败,死伤惨重。
农民军根本无法力敌,只能一路向南部的群山里逃窜。
危急关头,杨平想起了那帮来自龙安府的“商人”。
他记得,那些人说过,要是有想法可以随时联络他们。
正巧,在昭化一带活动的商队还没走远,领头的掌令叫马旭,正在不远处的卫子坝活动。
他听说黄竹村造反的消息,立刻带队往回赶,终于在靠近嘉陵江的一个山坳里,找到了被围追堵截,几乎陷入绝境的杨平等人。
眼见农民军深陷重围,就要被官军彻底绞杀,马旭立刻下令全队披甲,准备迎敌。
他这只小队,总共有四十二人,个个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悍卒,令行禁止,动作极快。
士卒们二话不说,立刻俯身取出藏在车底的刀甲武器,卸掉马匹身上的车架。
不到一盏茶的功夫,他们就从一支商队摇身一变,成了一支装备精良边军小队。
随着马旭一声令下,队伍立刻分成两列,朝着不远处的山坳就冲了过去。
而此时,山坳里的官军,正在疯狂地追杀着残存的农民军。
突然,一名官军哨探连滚带爬地跑了回来:
“吕将军!不好了!外边.外边有一支小队,朝咱们杀过来了!”
“看样子来者不善!”
领头的守备吕涛闻言,十分不屑:
“慌什么!区区一只小队能有多少人?”
哨探喘着粗气回应道:
“没看太清,大概大概有四五十人。”
吕涛听罢,有些难以置信,他下意识的认为,来的也是一帮不成气候的农民罢了。
“多少?四五十人?”
“我还以为你说的至少有一个哨队,就四五十个农夫,他拿什么跟我这四五百人打?”
“这不是来给老子送军功的吗?!”
“传令下去,后哨掉头,准备迎敌!”
可等那支小队冲出谷口,杀到近前时,吕涛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
只见那四五十人,个个披甲戴盔,身上的装备眼花缭乱,刀盾火器应有尽有。
这他妈哪是什么农夫?
你说这是九边的精锐边军,吕涛都信。
不等吕涛反应过来,队伍中的马旭已经抢先下达了冲阵的命令。
他一马当先,从怀中掏出两个黑乎乎的铁疙瘩,点燃引线,用尽全力,朝着官军阵中扔了过去。
轰!轰!
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火光在官军阵中轰然炸开。
对面的官兵们还没反应过来,瞬间就被炸得血肉模糊,浓烟裹挟铅弹,在人群中肆意收割着性命。
外围的官兵,也被爆炸震得头晕眼花,耳朵嗡嗡作响,阵型大乱。
“弟兄们!随我杀进去!”
马旭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怒吼一声,率领着麾下的悍卒,狠狠地凿进了官军阵中。
这完全就是一场屠杀。
马旭手下的老兵们配合默契,持盾的在前冲撞格挡,持刀的紧随其后掩杀官兵;弓手铳手分守两翼,不断地朝着四周倾泻火力,打得官兵们根本不敢上前。
这帮卫所兵们最多也就能在松散的农民军面前呈呈威风,但面对这群凶狠凌厉的边军,根本不是一合之敌。
只一个照面,官军的前排就像是砍瓜切菜般,被屠戮一空。
吕涛带着亲兵还想上前抵挡,却被眼尖的弓手盯上,两发连珠箭正中面门,直挺挺的倒在了冲锋的路上。
“吕守备死了!跑啊!”
眼见主将阵亡当场,这群卫所兵们再也不敢上前抵抗,纷纷丢下手里的武器,掉头就跑。
不到一炷香的时间,整场战斗便已结束,就连山坳里的农民军们都还没搞清楚发生了什么。
此时的杨平还准备带人殊死一搏,但却听到外面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巨响和凄厉的惨叫。
他壮着胆子带人上前查看,却看到了让他终生难忘的一幕。
刚刚还在围剿他们的四五百官军,此刻正被一支四五十人的队伍,追得满山遍野地疯狂逃窜。
赶走了官军后,马旭顺利地和杨平带领的农民军们接上了头。
他这次之所以亲自带队前来救援,是有着清晰的战略考量。
马旭在川北潜伏数月,他发现仅靠他们这群外人,就算把“均田免赋”的口号喊破天,保宁府的百姓们也不敢站出来造反。
他需要一面旗帜,而黄竹村首义的杨平,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他的事迹,足以鼓舞无数还在犹豫的百姓。
但这帮敢于第一个站出来反抗的农民军,往往又敌不过官军的围剿。
马旭麾下这支精锐,则可以完美地弥补农民军缺乏核心战力的问题。
一个有名望,一个有实力,各取所需。
就这样,两方人马一拍即合。
马旭命人快马加鞭,将川北民变的消息火速传回龙安府。
随后,他正式从杨平手中接过了指挥权,领着这群农民军,开始在川北的各个村落游荡,鼓动更多人站出来反抗明廷暴政。
江瀚接到保宁府的消息,大喜过望。
保宁府的民怨已经被点燃,官府的注意力也会被四处燃起的烽火吸引过去。
此时不取,更待何时?
他当机立断,招来传令兵:
“去!快马通知江油县的邵参将,让他整顿兵马。”
“十日之后,南北两路同时出动,兵发保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