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朝为田舍郎
第250章 朝为田舍郎 (第1/2页)经过曾瑞等人的初审,吴熙和其他优异士子的答卷,很快就被送到了江瀚的案头。
“大帅,这些答卷是我和几位阅卷官共同审出来的,请您过目。”
“此外有三人当为一甲,分别剑州吴熙,南部县陈安,阆中周德福。”
“两位是明廷秀才,一位是保宁府衙的工房老吏。”
贡院衡鉴堂内,江瀚端坐于上首,随手接过曾瑞递来的卷子,一脸诧异:
“哦?还真有吏员能进一甲?”
“本以为开放吏员上升,只是做个千金买马骨的姿态,没想到里面还真有人才?”
曾瑞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谁说不是呢。”
“这周德福的卷子我看了,农桑以兴修水利为切入,环环相扣,一看就是个干实事的。”
“其他两道钱粮和刑名题,答得也还不错,所以我就把他的卷子提到了一甲,给您过目。”
江瀚快速扫了一眼周德福的试卷,满脸欣慰:
“嗯,不错,可为一方县令之选。”
“这帮人你还别说,一手台阁体写的漂漂亮亮的,一个墨点都没有,乍一看和印刷出来的一模一样。”
“其他两人呢?”
曾瑞凑上前去,翻起另外两张试卷:
“这两人都是秀才出身,都是因家中贫困不得不回乡务农,养家糊口。”
“两份卷子的作答也各有千秋,只不过下官认为,还是剑州吴熙更胜一筹。”
江瀚接过两份卷子,一一对比起来:
“是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曾瑞杵在一旁,指着卷子解释道:
“从第一题农桑来看,两人都颇有见解。
“一个提出了轮种养地,一个提出了选种增产,可谓是不分上下。”
“但区别就在第二题,剑州吴熙看出了您题目中的小心思,而且还特意做出了批注。”
“而南部县的陈安,则中规中矩的写出了答案,没有提出异议。”
江瀚默默点头,目光扫过两份工整简洁的卷子。
如曾瑞所说,在钱粮一题上,这个叫做吴熙的士子更胜一筹。
最后,他的目光停留在刑名题上,尤其是关于大将处置那段。
看到“戴罪立功,以观后效”几个字后,江瀚重重地点了点头。
“好,有见识,懂进退,更重要的是分得清立场。”
他屈指在吴熙的名字上重重一敲,
“此人当为今科状元。”
“他现在在何处?带他来见我,我要面试一番。”
曾瑞屈伸一揖:
“此人家中困苦,盘缠不够,正在锦屏书院暂住。”
“我这就派人去找他,那其他两位呢?可要一并带过来?”
江瀚摇摇头:
“不用,先把他带过来,我有事要交代。”
州衙后堂,江瀚亲自召见。
很快,睡眼惺忪的吴熙便被带了过来。
他被引进来时,强自镇定,但微微颤抖的双手还是出卖了他的紧张。
这么晚了,突然把自己从书院叫来,也不知道是福是祸。
曾瑞口风很紧,只说是大帅召见,丝毫不肯泄露丁点消息。
搜过身后,吴熙低着头,跟着曾瑞缓缓走进大堂。
看着上首那位搅动川北风云的叛军头子,吴熙深深一揖:
“学生吴熙,拜见大帅!”
“免礼。”
江瀚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仔细打量着吴熙,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儒衫,身形有些瘦弱,但脊背挺直,眼神里有种被贫困磨砺出的坚韧。
“剑州团石村人?”
半晌后,江瀚开门见山地问道。
吴熙恭恭敬敬:
“回大帅,正是。”
“家中.听说颇为艰难?老母卧病,弟妹年幼?”
江瀚的语气平淡,却让吴熙心头一紧。
“是”
吴熙声音低沉,带着一丝苦涩,
“家父早逝,全赖学生耕种糊口。”
“这次有幸得闻大帅的招贤令,便想破釜沉舟,换个活法。”
江瀚眼中精光一闪,
“换个活法?”
“不错,本帅要的就是野心家。”
“我且问你,你这卷子上的农桑一题中的轮种法可是真的?你亲自上手试过吗?”
吴熙定了定神,条理清晰地回答道:
“回大帅,学生家贫,自幼随父耕作,深知地瘠之苦。”
“家父去世后,更是年复一年劳作在田间地头,对轮种法可谓是烂熟于心。”
“《农政全书》学生亦曾借阅,其中大宗伯‘薯可救荒’的结论,学生深以为然。”
“只是碍于地域限制,再加上薯类胀气,富商豪绅不愿推广罢了。”
江瀚听罢点点头,追问道:
“既然你知道薯类胀气,可有办法解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