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决战在即
第51章 决战在即 (第2/2页)说罢,他便缓缓走到床边,也不再搭理耶律斜轸,兀自看向窗外的夜色发呆。
“以粮道为饵……”
“幽州大乱……”
突然间,他像是想到了什么,虽然脸色依旧有些病态白,但眸子里却闪着异样的光芒。
“没错,这或许是个很好的机会……”
次日上午。
阳光格外温暖。
经过一整晚的动员准备,行在大营终于安静了下来。
议事大厅内。
一身铠甲的郭荣看着军报,兴奋说道:“很好!”
“刘重进果然不负众望,成功拿下了固安!”
“决战在即!”
“众将听令,立刻按部署行动……”
赵匡胤等人当即领命离去。
一时间,原本寂静的行在大营,瞬间又躁动了起来,甚至连空气中都充满了战争的气味。
郭荣来到一直乖乖静坐在一旁的郭宗训,蹲了下来,双手紧紧抓着他的双臂,正色道:
“臭小子,今日这么乖巧,一言不发,是怕父皇为你逼韩通去求赵匡胤,为他抢功劳的事生气?”
“放心吧,还是那句话,只要别太过分,父皇不会怪罪你的!”
我当然知道你不会生气啊,不然你就不会同意临时改变部署,让韩通去攻打涿州了!
郭宗训皱了皱眉:“爹爹,孩儿是担心您……”
郭荣先是一愣,眼里顿时充满了感动,微笑道:“臭小子,放心吧!”
“朕只是去固安转一转,做做样子,你不用担心。”
“不过这次毕竟是要上前线,安全起见就不能带你了,你乖乖留在行在大营,等朕的好消息!”
我当然知道你肯定不会带我啊!
不然我早就赖着你了……
郭宗训一副乖巧模样:“嗯,爹爹照顾好自己,孩儿就在此等待爹爹的好消息!”
“您放心,孩儿会协助内阁处理好政务以及后勤的……”
郭荣满意地点了点头,起身往外走去。
刚走没两步,他突然又回身,一把将郭宗训抱了起来,狠狠在脸上嘬了几口。
然后将他放了下来,揉了揉郭宗训的小脑袋:“臭小子,等着爹……”
说罢,便头也不回地大步离去。
看着郭荣离去的背影,郭宗训皱了皱眉。
他当然想陪着老爹一起,但他知道,上前线这种事,老爹是绝不会让自己去的。
他可舍不得自己这个好大儿去冒险。
说什么都没用!
也罢,既然决战在即!
那就老爹你做你的,我做我的!
幽州,儿子帮你拿……
一念至此,他也起身往外走去。
回到自己的皇子营帐,王著、王杲、姚内斌等人早已等候在此。
“各位,你们都准备好了吧?”
王著等人当即行礼:“请殿下放心,臣等已经准备妥当,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殿下所托!”
郭宗训点了点头,深深看向几人,正色道:“此去或许有去无回,本宫什么都保证不了!”
“但有一点本宫还是能保证的!”
“不论结果如何,本宫定让你们加官进爵,即便尔等回不来,本宫也定会让你们家眷子嗣承袭功劳!”
“即便没有家眷没有子嗣,本宫也定当为你们立碑颂功,流芳千古!”
说到此,郭宗训朝着几人深深躬身行礼:
“为了大周,为了汉地百姓,拜托了……”
……………………………………
说明:
1、关于耶律贤:
耶律贤(948年—982年),耶律贤是辽世宗耶律阮的次子,早年因“火神淀之变”(951年,辽世宗被叛军杀害)受惊,留下后遗症,但也养成了沉稳、隐忍的性格。
他是辽朝第五位皇帝,庙号“景宗”,年号“保宁”、“乾亨”。他在位14年(969年—982年),承接辽穆宗时期的“酷政乱局”,通过稳定统治、调整制度、缓和矛盾,为辽朝中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耶律贤的历史地位常被后世低估(因他身体有疾、依赖辅臣,且名气不如萧太后、辽圣宗),但实际上,他是辽朝“从乱到治”的关键人物。
他终结了穆宗暴政,让辽朝统治回归正轨;他构建的“贤臣集团”(耶律屋质、耶律休哥、韩德让等),成为辽朝中期的核心力量;他应对北宋的策略,保住了燕云十六州,奠定了辽宋“南北并立”的格局;他的施政为辽圣宗时期的“盛世”铺平了道路,堪称辽朝的“中兴之主”。
《辽史》评价他:“景宗之世,人望中兴,岂其勤心庶绩而然哉?盖承穆宗之虐,为善易见;然能任贤使能,恭勤庶政,景宗之德,亦可知矣。”
2、关于耶律斜轸:
耶律斜轸(?-999年),契丹族,字韩隐,是辽代中期著名将领、军事家。
他生性聪明机敏,不善治理生计。先后任南院大王、北院大王。
耶律斜轸在军事上多次取得重大胜利:
白马岭之战击退宋军。
高梁河之战与耶律休哥夹击大败宋军。
统和四年,他甚至擒获了鼎鼎大名的杨业!
也就是文学作品中的杨家将杨老令公!
《辽史》称其“虽配古名将,无愧矣”,萧太后在其葬礼上亲谥“久经考验的契丹勇士”。
他与耶律休哥并称“辽国双璧”,被北宋视为“最恐惧的辽国名将”。
另外说明一下:毕竟是小说,所以对二人的轨迹有所改动。历史上耶律斜轸是经萧思温举荐的。在这里安排成了从小就在一起的伴读。
因为耶律斜轸没有明确的生年,但根据其他资料推测,此时他应该在10-12岁左右,与耶律璟年纪相仿。
至于“辽国双壁”中的另外一个,耶律休哥,此时应该在十五岁左右。